尹继志
摘 要:北宋益州铁钱行用不便是纸币交子产生的直接原因。交子经过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由初期存单性质的凭据演变为市场流通手段,发行制度亦经过了由兑换券向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的变化。官交子产生后,行用范围不断扩大,弥补国家财用不足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终因发行过滥,导致贬值严重,商民嗟怨。
关键词:交子;发行制度;兑换券;信用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5-0059-04
宋朝货币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在金属货币之外产生了纸币。宋朝纸币的名称很多,初期称交子,后称钱引,再后来称关子、会子等。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仅在中国货币史上,而且在世界货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文献的简略,实物的遗缺,所以后人对北宋交子的认识,至今仍有不少疏漏,故有必要对宋朝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一番梳理。
一、交子产生的原因
关于交子的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交子起源于飞钱说。飞钱也称“便换”。《新唐书》卷54《食货志》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大约出现在唐德宗至宪宗年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业务。朱契认为:“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 [1] 。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又称飞子。其后持飞子者不复支钱,转相授受,乃渐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 [2] 256 。《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条有:“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二是交子起源于契券说。五代十国时期,“十国”所铸大多为铅钱、铁钱,属于地方性货币,通常只限于境内流通。史书载,湖南盛产铅铁,楚王马殷用军都判官高郁策,铸铅铁钱,在国内行用。彭信威认为: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王马殷时期(907-930年),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纸垛来交易,这已经具有纸币的性质。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还更厉害。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 [3] 。
三是交子起源于柜坊说。日本学者野开三郎认为,中唐以后,货币经济日益发达,经营货币保管业务的柜坊,渐为社会所需要。其经济信用逐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遂亦愈大。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 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而柜坊之性质,亦由财物保管者,进为票据发行者。柜坊初起于长安,后经五代及宋,渐次波及各地,而尤以益州为甚。此票据的流通及金融机关的发达,乃交子的前提。交子的发达即票据流通的延长,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2] 429 。
四是交子因民间钱少而产生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陈均在《九朝编年纲目备要》 卷7中也持此说, 即交子是因钱荒而产生的。日本学者加藤繁也认为,李顺作乱后,蜀罢铸钱,民间私造交子。
五是交子因钱重行用不便而产生说。北宋初年,益州行用铁钱,因为铁钱重价值小,购买力低下,不便使用,在此情况下出现了纸币交子。文莹在《湘山野录》上卷中最早提出了此说。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卷7《钱币》中说:“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挟持。”此外,脱脱的《宋史·食货志》、费著的《褚币谱》、曾巩的《隆平集》、章如愚的《山堂群书考索》等均持此说,可谓是主流说法 [2] 27。
在上述五种说法中,到底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呢?先来看纸币起源于飞钱说。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由异地汇兑业务而产生的汇票,是在甲地汇款,到乙地取款的信用凭证,它本质上是一种汇兑的工具,还不具备货币的职能。
再来看纸币起源于契券说。五代十国的楚国,因以贱金属铅铁铸钱,体大值小,只得堆成垛,大宗货物的交易换来的是成垛的铅钱或铁钱,为了避免搬运的麻烦,买方便用纸质的契券与卖方交易,契券在谁的手里,钱垛就属于谁。这种契券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但只在大宗贸易时使用,有信用工具的性质,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而纸币起源于柜坊说则较为牵强。唐朝的柜坊在办理钱币保管业务活动中,产生了一种信用工具——书帖,是存款人向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存款人有时自己不去柜坊取款,而是将所有权转让给他人,存款人就使用书帖通知柜坊将款项付给第三人。这种书帖类似于现在的支票,与货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书帖是由存款人开出的,而不是由柜坊开出的票据, 柜坊开出的存款收据并不在市场流通,日本学者野开三郎的说法是有误的。
民间钱少而产生纸币交子的说法也有问题。 按这种说法,太宗淳化四年至五年(993-994年),因为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益州铸钱活动停止,市场上缺少流通手段,有人便发行纸币交子,增加流通手段,以便利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交子一产生就是纯粹的信用货币。而事实上交子开始出现时并不是纯粹的信用货币,而是代用货币,是代替铁钱在市场上行用的纸币。
从交子产生的过程来看, 第五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纸币在四川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四川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发达,但市场上行用的却是体重值小的铁钱。商人为了携持方便,把铁钱存入成都的商户之处,由商户给存款人开出存款凭证,存款人可随时到商户处取出现钱,“交子”即为交券取钱之意。所以交子最初时只是一种存单,不是货币,更不是强制流通的纸币,并不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起媒介的作用。使交子发生质的变化的,是其由存单转化为铁钱的替代品在市场流通,行使货币职能。交子一旦介入了市场,替代铁钱行使了货币职能,其纸币轻便的优越性和铁钱沉重难用的弊端便更加显现出来,于是欲罢交子已经不再可能,当交子在发行和流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改造交子,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使之真正货币化。
二、私交子向官交子的演变过程
北宋交子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即民办阶段和官办阶段。在这两个大的阶段中,又可分成几个小的时期。
(一)民办阶段
1.自由发行时期。最初的交子是在宋咸平元年(998年)前后,在民间出现的,不过在当时还只是个别和较小范围内的现象。“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①这对商品流通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分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例如,四川铁钱中的小平钱并不比铜钱小,可是其购买力很低,一匹罗卖到2万钱②,有130斤重,商人出货之后携带铁钱实在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益州的商户开办了替行旅商人保管铁钱的业务,即行旅商人把铁钱交给商户暂存,商户给存款人开出收据,并承诺随时可以兑换现钱。开始,交子同普通存款收据无多大差别,由各个商户分散开出,应商民要求,交来多少现钱即开给多少数目的交子,证明存放钱币的数量,待要用钱的时候,便可凭交子到商户处兑现。当时票面金额临时填写,两面都有印记(发行人图章),有密码花押,样式也不统一。发行交子的商户备有铁钱做准备金,兑现时每贯收手续费30文,作为印刷费用的补偿。最初的交子是存单的性质,尚未货币化。但接下来就是“私以交子为市”,即人们自发地把手中的交子参与了市场流通,替代铁钱行使货币的职能。交子的这一属性,最初是民间自发赋予的,它经历了由偶然替代铁钱行用到人们普遍使用交子交易,并视交子为铁钱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