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939|回复: 0

马丁·尼尔·贝利与华强生:中国特色的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08: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中国增长放缓占据了全球经济新闻头条。这是不无道理的。中国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第一大制造国和原材料消费国。因此,任何中国经济开始疲软的迹象,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坏消息。关于增长的担忧当然值得关注,但却应该从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轨道来审视,特别是中国崛起为全球创新枢纽的趋势。

发展成为创新国度的中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但是,在未来十年,中国不仅可能成为全球各大公司研究和新产品发布的地点,还可能成为影响世界各地竞争的低成本与灵活创新的源头。

这一结论是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项深入研究得出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创新的真正影响,即商业化的概念在真实世界市场中的表现,来评估中国在创新上的地位,

研究使用一个代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成左右的2万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库,来评估符合四大创新“原型”(客户为先、效率驱动、以工程为基础和以科学为基础)产业的全球收入。若中国业者所占的全球收益超过12%(相等于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该中国产业便被归为擅长创新。

数据显示,中国在符合其中两个原型的产业建立了强大的优势:即客户为先和效率驱动。第一类包括电器(中国占全球收入36%)和互联网服务与软件等行业(中国占全球收入15%)。第二类包括太阳能面板行业(中国占全球收入51%)和纺织业(中国占全球收入20%)。

中国公司在客户为先的产业繁荣壮大,是因为它们学会了根据中国新兴消费阶级的需求打造产品。中国公司过去专注于设计“足够好”的产品。它们未必赶得上西方产品的质量,但却能节约很多成本。如今,它们却努力制造不但价廉而且物更美的产品,来满足较富有的客户。中国超过1亿主流消费家庭的规模巨大的市场也大有帮助,中国公司因此能够迅速且大规模地将新概念商业化。

在以效率为主的产业,中国的力量来自其“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1.5亿工厂工人、五倍于日本的供应商及现代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削减成本、提高质量、缩短上市时间的工艺创新。中国制造商还在朝价值链的更高端攀升,打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如通讯设备),和开发灵活的自动化方法将劳动力和机器相结合,在维持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

科学创新中国最须加把劲

在其他创新原型,中国还得加把劲。毫无疑问,在以工程为基础的产业,中国公司已经取得一些成功。打造足够强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来实现这一领域的繁荣需要时间,但一些中国产业学得很快,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采取了措施,来促进与全球合作伙伴的技术转移。这些例子包括高铁(占全球收入的41%)、风力涡轮(20%)和通讯设备(18%)。但许多产业并没有取得同样的进展。比如,中国汽车业只占全球收入的8%,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机会有限。

中国在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最需要赶超。这些产业包括专用化工品、半导体设计和专利药等。尽管中国在科技能力方面投资巨大,每年的研发支出逾2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这方面却尚无任何中国产业的全球收入超过12%。

中国这类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新发现的打磨和商业化需要极长时间。因此,各大公司正在开发独特的中国创新法。比如,为了加快需要15年的新药上市过程,中国制药公司正在实施工业式(industrial-style)做法。

未来10年,中国有机会超越仅仅作为全球科技的吸收者和改造者的角色,成为真正的创新领导者。如果中国成功了,长期经济放缓拖累全球增长的担忧将不攻自破。

我们估计,到2025年,生产率目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服务业的创新,将带来每年5000亿到1.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在制造业,中国可以利用其巨大的资源,在数据化制造时代独领风骚,其创新每年可以增加4500亿至7800亿美元经济价值。这将大大提高生产率并抵消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最重要的是,中国崛起成为真正的创新者,能够让它成为全球研发枢纽。毕竟,与美国等今天的创新领导者不同,中国可以提供低成本,邻近巨大未开发市场(包括它自己在内)的优势,便于迅速部署新产品。即使工资有所增加,中国研究人员(更不用说其他类型的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也只是发达国家同行的10%到20%。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低廉的成本、灵活性和雄心,可以为全世界创新公司提供将概念转化为商业产品的更快、成本更低的机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公司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业务迁往中国,所有市场都可能被干扰。而最终,中国创新模式可能成为全球标准。

作者Martin Neil Baily曾任克林顿政府

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现为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政策发展主席;

Jonathan Woetzel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董事。

英文原题: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1-22 03:56 , Processed in 0.01303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