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985|回复: 3

香港的崛起与衰落(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9 12: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嗟尔香港,气数尽矣。香港的未来真是一片渺茫。

  要说香港为什么会衰落,就要先说香港为什么会崛起。

  总结成功经验这种事情,向来是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个解释。不过委员认为真正靠谱的就一个原因:香港是内地和西方经贸交流的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只不过这样的好机会,之前之后都很难再找了。

  首先,让时光倒推回1840年。从英国最初割占香港,到朝鲜战争爆发,中间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错的经济发展,但远没有日后那么抢眼。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什么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年的中国对西方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外国人员、资金、货物,都可以畅行无阻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那么自然没有必要绕行英国控制的香港,多费一重周折。香港在当时的地位更侧重于军港,而非商贸中心。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年轻的新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不过,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特别不便,因为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亟需的资金和技术。既然中国并不十分期待来自西方的经济资源,那么作为西方窗口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酱油的份了。

  转机起于中苏分裂。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从苏联获取资金和技术的渠道越来越狭小。而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则一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转向西方,寻求资源的替代来源。这种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从西方引进全套工业生产设备,满足经济建设需求。这是自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以四三方案为代表,中国和西方经济体系开始重建联系。这种联系由小到大,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对外开放。

  顺便说一句,当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负责人,就是后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老人家。

  然而,尽管中国大陆已经定下了对西方开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开放面临重重问题。中国的办事规则和西方的贸易规则互不熟悉,缺少熟悉两边状况的中间人,还有中国在政策上、法律上对直接来自西方的人员、物资、资金也有种种限制。种种麻烦导致中国对西方经济资源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而这正好构成了香港崛起的条件。香港人熟悉大陆,即使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最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内地和香港间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人员、贸易往来。香港人也熟悉西方,毕竟是在英国统治下渡过了一个多世纪,他们对西方的法律、贸易规则等等都很熟悉。这个有利条件让香港迅速获得了中国内地同西方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时也还充当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桥梁。从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算起,直到两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陆与台湾间的人员物资往来,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香港转道。

  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这一点同样得益与中国市场:来自西方世界的资金要流入中国大陆,同样需要一个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于吉隆坡,也都想争夺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质上讲就是它们背后缺乏一个足够吸纳大量资金的市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较长短的对手是东京,其背后自然是整个日本市场。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香港回归以后,这种有利地位却开始日渐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将此归结为特区政府无能。这个理由不成立。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特区政府并不比港英政府更无能。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以及台湾地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直接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走香港绕道呢?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东西方直接交流的不畅。这是一个暂时现象而非永久问题,所以自然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只不过这个暂时现象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所以经常被这一代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更早的历史,人总是健忘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香港只能在转口贸易中心这一棵树上吊死。只要寻找到新的金刚钻,当然不担心没有新的瓷器活儿。用公司的转型来打比方:同样是做摄影胶卷的公司,面临数码照相技术的绞杀,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就是一好一坏两个转型。富士依托化学制剂方面的基础,转型做化妆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业内的一个巨头了。而柯达选择向印刷出版业转向,偏偏这也是个被电子信息产业挤兑的夕阳产业,于是柯达转型走的举步为艰,最终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一网打尽。香港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达?

  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寻找可以做大的朝阳产业,而且要是本地有条件发展的产业。那么香港的朝阳产业该是怎样的产业?

  首先说,所有低端产业都没戏。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李老板是当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各国产业升级路上的第一台阶。但是发家以后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产,操纵香港的土地价格一路飞升。居高不下的地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率能够应付如此高涨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数小而精的高科技工业,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都早早关门大吉了。当然,工农业萎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的产业升级规律:香港有钱了,平均工资高了,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产业就自然完蛋了。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可走。这两个原因限定了香港未来的出路,只能在第三产业里找,并且只能是对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业。

  第二个因素是,必须是不易搬家的行业。今天的大陆显而易见是个比香港更辽阔更活跃的市场,如果一个产业能够轻易搬家,那么直接举家迁往大陆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当年红极一时的影视娱乐业。今天的大明星们名义上是香港人,实际上一年大半时间在大陆拍戏、走穴。香港发展成什么样与他们何干?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产”电影如今早就没了九十年代在大陆市场一统江湖的气势,就是因为人脉资金都早已流向大陆,乐不思蜀了。

  第三个因素是,目标产业必须能够吸纳相当可观的劳动力数量。毕竟,香港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一项只能让少数人暴富的产业是当不了支柱产业的。少数超级富翁和大批贫民构成的社会连稳定都谈不上,何谈发展?没错,委员说的还是房地产业。李大富翁在房地产业里赚得盆满钵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还是鸟笼,连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居住条件都赶不上。这样的产业继续畸形繁荣,对香港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已经看出问题了。上述的几个考量因素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一个产业如果在香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那它就必然背负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

  还是前面那句话,两难的选择,不是要证明香港的产业转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说,产业转型,无论在哪里都是要经过痛苦的调整、牺牲,承担相当的风险,在不同的因素间走钢丝的。坐在家里就能日进斗金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牺牲,才有回报的。当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条件,只要愿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还是很多的。比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可选择的目标产业。香港毕竟是一个比出境游要廉价方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产业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没有意识,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很多角度来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态甚至可以称得上“不知死活”。

  从前两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见到香港市民同内地游客之间发生冲突的新闻。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诸如以下的消息,如:《香港人将内地赴港游客称为“蝗虫”》、《香港导游辱骂内地游客》。

  很有意思。旅游业是香港这几年少有的景气行业,可以说代表了香港产业转型的希望。可是屡屡爆出的负面新闻让人觉得,香港不过是一个和内地许多劣质旅游开发区类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对待本地的旅游行业信誉,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再就是最近的奶粉问题。新闻很多了,这里不再附送相关链接。内地人到香港大批量采购奶粉,许多商店货架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舆论的反响不是“商机难得,扩大进货”,而是“内地人抢了我们的奶粉”。作为一个以转口贸易起家,以自由贸易为荣的商业城市,竟然闹到要动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户购物……这让人想起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获悉外国商人大批采购瓷器丝绸、市面上货源紧张的消息,清政府的反应不是扩大生产,而是禁止商品出口。当年的清朝没有受过资本主义洗礼,尚属情有可原。可今天的香港呢?

  委员以为,上述事实足以说明,大多数香港人不知道香港发达的原因。他们表面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杰出代表,骨子里还是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小农心态。他们口里以贸易中心为荣,实际上却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这贸易服务于哪个市场哪个客户。他们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托大陆市场的结果。所以,他们是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发展起来的。今天的他们又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停滞不前。那么委员当然可以预测,他们也将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衰落下去。

====================================================================
====================================================================
windflower:我自己还是比较赞同帖子中作者的看法。基本上就是“时势”分析法。也就是说最近50年的香港的繁荣主要是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和特殊条件的产物。未来中国的经济核心还是会回归到过去的传统,以京沪为主。北京是基于首都优势,是人才中心,利用的全国的人才。上海主要是基于长三角腹地,利用的是长三角本身的人才和区位优势。
日本和韩国分别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趁势崛起。
香港和台湾是依靠大陆改革开放前的封闭和在改革开放的后30年里面搭顺风车。
2000年以后,日本,台湾和香港都是衰退的状态。大陆和韩国处于上行中。
其实,现在的台湾非常不乐观。台湾的企业和员工给人的感觉是:
接触前,高大上;接触后,不过如此;再接触再合作,怎么如此差。
其实在台湾看电视也挺有趣的。电视里除了粗制滥造的台湾本地节目之外,就是转播美国和日本的洗脑频道。在如此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做出什么荒唐事都挺正常, 基本上处于无知者无畏的状态。别人都是当笑话来看的。
台湾的媒体会问:为什么作为先进国家(就是我们说的发达国家)的年轻大学生毕业工资只有22K(4.5K RMB). 其实根本就是逻辑错误,所谓的先进国家根本就是自封的是想当然的。应该问现在是只有22K, 以后会不会更低。最终变成第三世界。
台湾的年轻人最喜欢的是“小确幸”,意思就是虽然日子越过越差,收入越来越低,但是至少还能吃饱饭。所以,还是幸福的,至少比很多国家的人幸福。或者至少比想象当中处于水深火热的大陆人幸福。
不思进取的台湾企业和没有技能没有信心的台湾年轻人决定了未来的台湾不仅不会上升而且会继续下降。基本上一路狂奔到菲律宾了。估计也就15年左右吧。以前对台湾还是有一些想象。看的多了,结论只有一个,大势已去。
台湾的面板,IC设计,IC制造, 可能在2025年以前陆续都会被大陆的同行碾碎。现在的台湾应该是处于绝望以前的呐喊状态。再过几年彻底绝望了,就不会这般折腾了。台湾人抱怨现在的日子难过,但是看了现状以后,会觉得台湾人难过得日子才刚刚开始,看来他们是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状态。

台湾过去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未来也不会是。15年以后,应该还是会比海南岛强一些。
发表于 2014-4-9 12: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作者不知道什么叫生活。

文章作者叫嚣香港沦陷,台湾衰落。

可是大陆富豪却一个接一个移民到香港,到台湾。

大陆看起来很高大上,却一个又一个跑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呼吸新鲜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9 13: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结论都存在前提,前提会随时间、环境而变,也是辩证法中强调发展观的原因。

楼上所说的是现象,是目前有钱人担心ZF走杀富济贫的老路。只要国内政局不乱,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未来引领周边小国经济是大概率事件。然而,最大最关键的前提就是这个,国内政局不乱、不打仗、不走抄没的老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2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平气和 发表于 2014-4-9 12:45
文章作者不知道什么叫生活。

文章作者叫嚣香港沦陷,台湾衰落。


关于香港衰退的问题, 只是转贴, 因为没有跟香港人打过交道, 所以, 只能算是"远观", 没有"近看".
关于台湾衰退的问题, 主要是自己接触台湾企业和个人以后的感受吧. 只能算是自己的管中窥豹, 仅供参考.
从2000年到2014年的时间很短, 但是变化很快.
这种剧烈的竞争力的变化和地位变化, 不仅外国人, 台湾人, 香港人, 不适应. 可能中国大陆的自己人也还不是很适应.
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2 01:05 , Processed in 0.0125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