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3669|回复: 105

史汉魏晋与当代的偶像派和实力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8 13: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出于体例原因,史记汉书以及魏晋正史里的本纪和世家记的人物不是实力派就是怂货,列传尤其是循吏/儒林/游侠/货殖等传里面则记了当时很多的偶像人物。看这些偶像人物大致可以看出:a,作者欣赏的人物大概是神马状态,作者的偶像是个神马状态;b,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时髦人物是神马样的。另外如果拉通来看,还能看出各个时代随着时间流逝当时时髦的风气如何,哪种人物更受欢迎,更容易被人模仿。

2,翻日知录翻到魏武帝曾孙高贵乡公曹髦的一个故事:《魏志》: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博士淳于后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其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后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后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后人曰:“古义宏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曹家人倒是爱动脑子。顺便也可以看出魏晋时人们已经不像汉时那么对经典毕恭毕敬了,开始怀疑很多东西。这可以说是学风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世风的变化。如果是世风的变化,那么所谓“魏晋风流”,往好了说可以是“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当然也有人说他们“好清谈不干实事”。后人的评论归评论,他们当时的人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又不一样,肯定是抱着认同的态度,否则也不会成为社会风气。有了这样的风气,当时的时髦人物自然与史汉不同,于是模仿游侠的比较少,模仿神仙中人的比较多。

3,我们现在欣赏羡慕嫉妒恨的人物也有相应的风气。看身边人们的打扮就知道。有时候看到货车司机聚会时清一色的小平头壮汉和胖子,他们欣赏羡慕嫉妒恨的肯定是帮会中人;有时候看到清一色的黑丝马靴,有时候看到清一色的栗色头发假睫毛,有时候看到各种非主流,有时候看到各种小白脸……看他们的打扮啊穿着神马的大致可以看出他们欣赏羡慕嫉妒恨的偶像是哪种。beyond唱着“其实跟风心态 成也是败 永不感畅快”……

不过最多的一种还是谈不上穿着打扮的人群。那肯定是因为还对温饱缺乏安全感。



总之我的意思是,人们对于在自己的当前条件下如何塑造自己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状态。“绘事后素”神马的没人讲了,价值观比较自由和混乱,很多时候也搞得比较别扭。所以ccav啊春晚啊公知啊NC啊愤青啊各种人群搅在一起,强求和谐结果笑话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能想到孔子到荀子为神马爱讲“礼”,到了战国晚期就讲“法”了。一定是风气太杂,“礼”那玩意范围太宽不好遵守,只有用“法”了吧。

汉文帝宣帝这些实力派倒是看不出神马花哨处,不过十有八九是形势所迫而不是他们喜欢“渊默”的调调,也说不定他们自己对此烦得要死又不得不绷着,心里觉得不如普通人幸福。怪不得万历性格古怪。可那些得了自由的人还不是跟风居多。而那些引领潮流的人估计对潮流本身和对自己的粉丝又根本不当回事。好多paradox……

由于有这些种种paradox,让我觉得老师说的“走XX自己的路”前途茫茫。走自己的路的人身边总有一群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为反对而反对的人往往又有一大群粉丝,走自己的路的人的焦点一不小心被他们吸引,对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反对意见反而忽略了。乔帮主够牛吧,乔帮主一死满世界都是平板手机了,估计乔帮主活过来看到这情形也会觉得好无趣。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硃、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说这话时那神情我倒是能想象,就是搞不懂为神马他对自己那一套如此自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8 13: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浮躁必然,入俗自然,你要是静然,其它又何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朝冷 发表于 2013-4-8 13:58
浮躁必然,入俗自然,你要是静然,其它又何然.


据说所知很多人对这个”静心”的理解不太一样,“夫心之说有二,古人之所谓存心者,存此心于当用之地也;后世之所谓存心者,摄此心于空寂之境也。造化流行,无一息不运,人得之以为心,亦不容一息不运,心岂空寂无用之物哉!世乃有游手浮食之徒,株坐摄念,亦曰存心。而士大夫溺于其言,亦将遗落世事,以独求其所谓心。迨其心迹冰炭,物我参商,所谓老子之弊流为申、韩者。一人之身已兼备之,而欲尤人之不我应,得乎?”

还是用日知录上的话来答复你:……告子不动心之学,至于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而孟子以为其弊必将如蹶趋者之反动其心。……
  ……则心有所主,非虚空以治之也。至于斋心服形之老、庄,一变而为坐脱立忘之禅学,乃始瞑目静坐,日夜仇视其心而禁治之。及治之愈急而心愈乱,则曰:‘易伏猛兽,难降寸心。’呜呼!人之有心,犹家之有主也。反禁切之,使不得有为,其不能无扰者,势也,而患心之难降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8 16: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化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8: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1,所谓“道,哲学,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是干嘛使的?“智慧和知识的区别”,“纲和目的区别”“中心和基本点的区别”“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道与器的区别”“形与神的区别”“主与从的区别”神马的……中国人的说法管这叫“统御”,叫“执其要”,我的理解就是:这世上这么多知识这么多学问,你不拿个东西去贯通就永远心里没谱,那些货的作用就是摆个谱用……其实“道”这个字最直白,一个是道,一个是道上风景。

2,我们这派“更正确的第一条”。

3,所谓中国人自己的学问/传统/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道:自然。(貌似还有个自然运行当中的“机”的问题,“机”这个字在各个学问中都看到,中医的“气机”,兵法讲“机”,中国建筑里的榫卯是个机,张良陈平讲“机”,熊叔讲“机”,bbc的猛兽也讲个“机”……)

4,所谓黄老学派:周易,老子,黄帝内经……

据吕思勉先生说,周易往下发展就分了“义理”和“象数”两派。我理解是义理那派和老子庄子一起发展成了魏晋玄学;象数发展下去和儒生的本业相结合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数学、建筑学、音乐学、天文学,见史记八书;黄帝内经发展下去与五行神马的结合就是中医,史书上叫“方技传”……

周易本身不是义理或者象数书,照胡朴安吕思勉先生以及序卦的解释就是通过讲社会发展史顺便讲些道理;老子本身不是专讲哲学,本来也是从社会和政治出发顺带讲些道理;黄帝内经也不是医学书,从人体出发讲些道理而已。慢慢地就把路子走宽走远了。所谓中国人自己的各种学问和知识的“源头”就是这么回事,诸子百家的源头是一样的。

5,前两天才想到现在搞建筑的根本不是中国传统的思路(吕先生介绍过“明堂”是神马玩意,就是社会发展早期全国唯一一所像模像样的房子……),只有西方传过来的思路。中医的衰微也是很明显的。流行歌曲也全是西方传过来的路子。我对哪样好哪样管用没兴趣,只是觉得往上追上去这事比较有趣,一追发现中国人自己的思路其实也可以搞出很多精彩的东西嘛,断了挺痛心的。

6,我估计讲的人多了,后来的人管他是真有兴趣还是跟风的,试图全面了解理解的还是断章取义好装逼的,慢慢这些东西才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否则两代人不讲就只能从文献上臆测了,损失就太大了。这感慨在从古到今历代诸子的言论里时常看到,这几天才体会到发这感慨的人是个神马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8: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大街的黑丝马靴栗发假睫毛很可能是跟风的,但是第一个黑丝马靴栗发假睫毛肯定是动过脑子下过功夫的,我想这也是儒家强调学习和教育能使社会变得更好的理论基础吧。只是他们的明德和至善有的人群不一定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3: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1,吕先生生于1884年,卒于1957年。

2,1905-1914,教书。
     1914-1919,当编辑。
     1920到去世,教书。

3,1940年以前的著作:内容遍涉经子、哲学、政治、社会、文化学术、中医……这些著作都有深厚的小学基础。上海古籍将其收入《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和《中国社会史》这两部书里。

     1940年以后,专注于断代史和通史。

4,40年以前的著作,按时间顺序越讲越深,起初只是解说一下经子的本义,后来将所有知识串起来讲“大同”。起初我以先生是教师而不愿细看先生讲“大同”的部分,这几天发现先生讲“大同”这种看似迂阔的题目一样是用了小学和史学功底,并且有理有据,很有价值……以我的经验,折腾这些东西的人,要么善断不善考,要么善考不善断……吕先生两方面都很精彩。

     顶楼我的一些不成形的想法正好可以在先生讲“大同”的部分得到些启发:社会风俗如何演化,当中人们做出了哪些促进或者纠正的事等等。先生感兴趣的,大致是冰河期内的种族和社会周期,比地球周期短,比王朝周期要长。民国诸子普遍感到清王朝的灭亡不只是一个王朝周期的结束而已,所以眼光普遍放得比较长远,和先秦诸子的历史位置很像。我们现在看民国诸子和先秦诸子,犹如孟子那段话:“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硃,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08: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面关于玄学的段落有问题。不晓得是陈寅恪先生没讲对还是万绳楠先生的笔记有问题。里面关于那些玄学人物的政治形势没问题,但是关于玄学本身是神马没整对。

魏晋人物里面,真实的情况是:玄学水平的高低和是不是在司马氏朝廷当官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说阮籍嵇康不支持司马氏他们玄学水平就高,也不是说乐广王导这些人玄学水平就一般,也不是说王衍当高官他的水平就高。这个魏晋人自己也说得很明白,阮瞻就说将无同,并不把玄学、儒家和道家看作不同的东西,本质都是任自然不乱动。当不当官完全是党派关系问题,而不是因为玄学或者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冲突问题。

表面上的记载的思想冲突不过是政治上两派的人在思想上各自拿出自己的侧重点表明自己和对方意见不同不是一路人罢了,只是个互相看不惯的幌子。实质还是政治问题,魏晋交接时是曹党和马党问题,穆帝到孝武帝是桓党和非桓党问题。当然桓温歆慕玄学但不懂清谈也很正常,就像有的同学脑子好使但并不爱发帖神马的。

当然还有第三派,哪党都无所谓的一派。第三派算是真正把玄学的精神付诸实施了……没有受政治上的私意左右而违背自然。但是当政的马党或桓党连这一派也是不太爽的,因为当政需要最多的支持与合作……

因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也没弄对。玄学儒学真正学理上没有冲突,标榜出来的冲突其实是实质上的党派冲突。

没把周易和老子整对,很多东西就都会搞错。 吕思勉先生正好是因为小学好社会学好,就把这两本整对了。

吕先生称其为中国人的原始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从阴阳二元出发,阴阳二元的背后是气的聚散而成万物;气还可以说是物质,类似原子,而气的背后是“道”是“元”是“无”,那就不是物质了;再往后追就是“易”即变化。周易和老子就是说明了这个而已,然后讲在这样的世界里要顺应自然而已。先生说这个观念是后来所有中国哲学的源头,不分哪家哪派。这个我一看就觉得通透。过分强调诸子的区别的话就会冤枉很多人……

隋唐以前中国的一流人物不会犯那种“断章取义”和曲解古意的错误,我看王弼何晏他们也完全没把那些基本概念搞混和搞错。据考证说何晏的玄学水平可能很高,他注的论语很可观,但由于是曹操的养子所以后来就被抹黑了。

结果现在很多东西越讲越错。
我查了,冯友兰先生是河南人。当时的学术中心还是在江浙……很可能现在能讲中国思想的人还是在江浙……

倒是很多现在的人以为道家无为就是不做事,儒家有为就是爱弄些典章制度政令出来。其实道家儒家都主张不要乱动,儒家经典大学就讲知止而后有定……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我一看见有人标榜神马“无为无不为”“无欲则刚”“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觉得不对劲,这不和王衍一个调调么?吃饱喝足了就跳出来唱“无为无欲不争”,捞取私利的时候倒是“无不为莫能与之争”了。这一点石勒和桓温一点没说错。反驳桓温的袁宏算不得一流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0: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伤寒论的结构这么精巧……可惜古人没有足够的微生物学知识,再精巧对外感病也只能起这么大作用……明明更擅长内伤病,却不得不学伤寒论,唉,怪不得说中医难学,主要还是思路体系不一样了,古文字和历史常识的障碍恐怕倒在其次……

不论内经还是伤寒杂病论都是残缺不全的东西,又不能跳过了直接从宋学看起,不知道肿么才能找到捷径,找到老师那样的内行带路,想到又要翻书就头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岳美中自述》:

第一,我学医之初,是从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入手的。临证稍久,逐渐感到其方有笨伯之处,往往不能应手。转而学习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温热著作。用之于临床,效失参半。其效者,有的确为治疗之功﹔有的则非尽是药石之力。在一个时期里,疗效总不能很快地提高。思索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对其学术研究的功力不到,经验不够﹔但细察其方剂,也确有琐细沉弱的方面。苦闷彷徨之中,又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前此虽然学过,但末入细)。见其察症侯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淮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于是发愤力读。初时,曾广置诸家诠注批阅。其中不乏精到之言,也常有牵附穿凿反晦仲师原意之处,反不如钻研原著之有会心。于是专重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每有应手,则痊大症,更坚定了信仰之心。稍后,又涉猎唐代《千金》、《外台》诸书,觉得其中精华,亦是祛疾之利器。当时,曾有过一个认识,以为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后期,主要是以古方治病。这中间,还在另一个方向上走过一段弯路。

点评

最近看什么神书了推荐点。  发表于 2013-4-16 2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2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292542.html

伤寒论的讲座就很神啊。第四集就能见到伤寒论的博大精深。几千年了照样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22: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需求层次与大学和中庸

1,看到个说法:人的需求层次:生存,安全,交际,受尊重,自我实现。

2,每个人都想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俗话说的饱暖思淫欲,酒色财气,孟子问齐宣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欤?”,还看到个故事,说和尚说:“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接下来苏轼说:“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接下来王安石说:“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最后王安石的打油诗就把个体和群体联系了起来。

3,个体的需求有层次,供给又是有限的,于是在群体这个维度上,就有了社会阶级的差别。很多社会上层的人不担心生存和安全问题了,就去研究科学和艺术去了;比他们活得辛苦的人想的还是赶快捞钱解决基础需求,我想于是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不过这些科学和艺术成就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4,大学的说法我觉得就是强调了个体和群体的和谐统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我觉得说的就是个体的需求如何与群体甚至自然达到生态平衡的问题。生态平衡是暂时的,就像市场的平衡区是暂时的,所以不能长久维持,所以中国古人更强调个体。个体又是随时遇到各种生活中的问题的,所以进一步强调诚意正心的更内在的东西。诚意正心这个东西还是主观的不好界定的,再进一步就到了格物致知……

5,这解决了起头的问题,结束的问题应该就在中庸里了。即便个体的种种需求都满足了,群体也共产了或者大同了,那时候又如何?于是讲不过度的问题,那就是中庸。

6,我是觉得可以从最简单的个体需求一直演绎到周期这个东西……要真能维持中庸的话就没有周期的存在了吧。

这些东西具体有嘛用我还是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22: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孔子自己也说“君子而时中”,老师说过“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庸如果说是“不过度”,有点模糊,不如说成是“时”。不过即便扯到“时”,还是很模糊……我想对周期的认识以及风险控制的内容就是在想尽办法对“时”加以把握。

可是有种问题,比如国家要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在各个城市招标修充电桩,你要是完全木有相关资质和技能你也接不了这种生意。反正很多事情理论上是通的做起来种种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7: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著作的作者在谈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都说自己是对“XX”变成“XX”感到兴趣。就像医书都要讲人体如何从生理变到病理;破案也要找从正常人到罪犯的动机。想想还是老师曾提到过的水如何从液态沸腾到气态,如何从液态凝固到冰的比喻很有意思,只不过水的状态变化的参与者是水分子,市场的状态变化的参与者是各个人的行为而已。

以往的历史书上写的最多的是政治中心高层的种种杀戮和阴谋这些剧烈的东西,好像那才是变化的一切,直到很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才开始研究环境和普通人对变化的影响,就像观察水的凝固的人从水本身研究到水周围的温度和气压情况。可惜研究总是比较滞后,研究也不能等同于行动。

还有句话叫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想肯定是饿了一个冬天的鸭子饿得不行了试探性的下水找吃的,于是知道了水是不是够暖……

我想最麻烦的还是处在变化边缘而非中心的人。共产党员估计是打完辽沈战役以后就有了赢得全国的把握了,南京城的老百姓估计大多数要到淮海战役打完看到了徐州难民才有这种感觉。反应最慢的估计要看到国民党要员坐上飞机往台湾飞了才明白过来……我想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要练成熊叔看见广告就开始做空,孙叔敖看到冒烟就下令冲锋的那种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 20: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solidtu兄可否帮忙详细引用和讲解一下老师是如何通过"水从液态变气态, 和从液态变固态"的过程来类比市场的. 学习一下.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windflower 发表于 2013-5-2 20:56
solidtu兄可否帮忙详细引用和讲解一下老师是如何通过"水从液态变气态, 和从液态变固态"的过程来类比市场的. ...

没有没有专门提过。就是打了个小比方说欧美现在的状况就像是水烧开以前的状况。我其实是昨天听郝万山先生讲中医的时候说到五行原来是指春夏秋冬气的运动方式的变化,然后想到这个的。http://kejiao.cntv.cn/history/ba ... 091109/103808.shtml

然后就想到中国传统的思路很多是在农业社会中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得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11: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吕思勉先生引用繆仲淳批判五运六气的说法,加上上面郝万山先生对五行的解释,再加上中国人常说的运气,我好像突然明白了。都和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概念有关。这个气在吕思勉先生讲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时候以及胡朴安先生在《周易古史观》里讲乾卦的时候,类似于古希腊人讲的“原子”和现代人讲的基本粒子。(万物的开始是无,无生有,有先是有1,这个1就是气,气再分阴阳二种,然后气的运动方式有五种就是五行,其中木气火气是阳性,金气水气是阴性,土气是平衡态……再这么搞出4,8,12,24,64……早有人说过中国人喜欢对称和各种精致的结构。)

差不多可以说六气(六气的说法比五行混乱)是元素,五运相当于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这种物质的状态。元素周期表搞出一百多,难怪用六气来说明人体有种种别扭的地方了,也难怪有些医生要抛弃唐以后的各种理论直追张仲景和内经(11楼),其实内经也受战国到汉朝发展起来的阴阳家说法的影响。难怪要说医学和经济学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的理论总是不完善的。也正因为此中医才难学……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诊脉,只能说是经验性的看到从脉能了解人体的病证,但是为什么手腕脚腕大脖子处的脉能体现这么多内容,这方面的理论我没看到。就凭这几处地方是各个经脉的交汇处么?交汇处又是肿么回事?解剖得来的还是经验得来的?估计大部分还是个经验得来的东西……所以从经验到经验,还是个经验科学。

以上只是我的理解,方便自己脑袋清醒用的,好随时纠正完善。否则起码要大半年才能看明白中医的种种奇怪术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6: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aike.baidu.com/view/848741.htm
陆先生从姚孟醺和章太炎先生处学小学,在恽铁樵先生处学医学,陈慎吾先生的《伤寒论讲义》里引用了不少陆先生的解释,很好懂。

还看到说章太炎先生有个老师叫黄以周也是小学大师,也懂医学……章先生竟在六十来岁就死于鼻癌,怪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4 17: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solidtu 发表于 2013-5-4 11:25
看到吕思勉先生引用繆仲淳批判五运六气的说法,加上上面郝万山先生对五行的解释,再加上中国人常说的运气, ...

一直对医学感兴趣,但是没时间学。
推己及人,暂不论是哪种科学,大夫作为专业人士,自然有自己玄虚和不为外人了解的法门,名词、术语、医书以及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均有体现。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行业门槛和失传,当然也抬高了诊金。
话说回来,在最基本的“望闻问切”中,切脉是最后也可能是信息最少的。或许这里也有礼数的原因,否则悬丝诊脉是咋回事?不摸病人显得不职业不信任,摸多了又显得不职业不庄重,或许摸脖子或者脚得到的信息更多。
突发异想,见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0-1 23:36 , Processed in 0.01486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