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主席肖刚在上周五的《中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很有趣的评论。虽然一些人认为《中国日报》是中国政府对外的英文喉舌,但肖刚的评论还是在中国国内激起了一些有趣的讨论和分析。 在评论中,肖刚提到了“影子银行”的问题,这是金融里最模糊和复杂的领域,在发达国家经常与对冲基金扯上关系。从下面的讨论可以发现,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是有差别的。 中国金融体系正经历巨大的变化,而大家并没有普遍的了解。从历史上看(主要是2008年之前),中国大部分的信贷是通过传统银行部门发放贷款实现的。这个流程曾经是中国政府控制经济的基石。中国的主要银行都受政府控制,所以“什么时候,贷款给谁”的决定权其实一直牢牢掌握在中国领导人手里。 而2008/09年是中国金融业的分水岭。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中国出口暴跌,进而引起了中国政策制定者巨大反应。两个关键的趋势开始萌发。 第一个趋势相对明显:一波巨大的信贷被释放出来了(08/09年的银行贷款盛宴),从那以后,中国一直依赖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又依赖资本投入刺激投资增长。这进一步放大了对中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担忧,因为这种模式是通过不可持续地堆积债务实现的,就像当年日本的泡沫经济一样。 第二个趋势来得稍晚,而且更加难以控制。在2009年末到2010年,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开始担心信贷泡沫、通胀、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他们尝试给信贷活动刹车。但正规的贷款规模下降(银行贷款下降),迫使经济转向更多地依赖更少通过常规金融渠道(银行体系)的信贷——而其中就包括“影子银行”部门。 这种趋势去2009年底开始“起飞”,而且至今仍一直处于“增长”。今年9月最新的数据表明,这些非常规信贷渠道现在已经占据着中国经济融资活动的巨大份额。 把这两个趋势放在一起——一个经济体越来越依赖堆积债务刺激增长,而且创造债务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隐蔽,所以这么多政府官员和分析师对此感到担忧并不奇怪。 传统银行业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主要参与者,涉及理财产品的创造、融资和销售全过程——这些产品风险比普通存款高但收益率更吸引。银行的目标非常明确,如果信贷供应下滑,很多借款人将会发现违约,这将严重冲击银行的坏账水平。所以影子银行系统和传统银行系统已经变得纠缠不清了,任何问题都可能从一个系统传导到另一个系统,万一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肖刚勇敢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政府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困难在于,影子银行只是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经济困境之一:经济结构再平衡是必要的吗?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中国经济能承受减速的痛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