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2866|回复: 19

外交政策杂志:制造业未来在美国 不在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0 2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交政策杂志:制造业未来在美国 不在中国
经济 2012年07月30日 17:00    文 / 静中闻竹


Foreign Policy:媒体报道美国奥运会代表团的制服是中国制造之后,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议员里德(Harry Reid)表示:“应该把它们都堆在一起,然后烧光。”

事件逐步由愤怒演变为恐惧——美国人担心会将制造业输给中国。通过提供补贴、廉价劳动力、松懈的监管以及汇率控制,中国吸引了许多美国企业将制造部门迁移过去。而美国则丧失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正是这种担忧,而不仅仅是奥运制服自身,引发了国会骚乱。

但大趋势显示,形势已经出现逆转,现在轮到中国担忧了。很多CEO,包括陶氏化学(Dow Chemicals)的Andrew Liveris已经公开表达了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的意愿。加速这种趋势的原因,并不是人们所想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或人民币升值。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科技。科技发展不久就会导致中国制造业空心化,一如美国在过去20多年那样。

科技几番兴盛就会导致这个结果。

首先,机器人。今日的机器人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而是软件和远程控制中用到的专业机电设备。随着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这些设备也越来越强大。现在机器人可以为病人做手术,挤牛奶,执行军事侦察和作战,及驾驶战斗机。几大公司,如Willow Garage, iRobot, 和9th Sense,向大学生和开源技术群体出售机器人开发工具包,他们正在开发更复杂的应用程序。

同下一代机器人相比,当前中国的工厂装配只是小儿科。机器人装配成本很快就会低于劳动力成本。中国最大的制造商——台湾富士康(Foxconn Technology Group)去年8月宣布,未来3年内将组装1百万机器人,以替代中国工人目前的工作。他们已经发现,即使是以低成本著称的中国劳动力,也是太过昂贵的。

再就是人工智能(AI)——一种可以让计算机完成高智力工作的软件(即使达不到人的智商,至少足以以假乱真)。就是这种技术使得IBM的深蓝计算机(Deep Blue)于1997年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加利·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并使得该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于2011年战胜了美国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的两位总冠军。人工智能使开发自动行驶汽车,语言识别系统(iPhone的Siri),及人脸识别软件(Facebook刚刚收购的Face.com)成为可能。

硅谷奇点大学人工智能研究生课程负责人尼尔· 杰卡布斯坦(Neil Jacobstein)表示,AI技术将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制造业,并使其“个性化”:在AI设计助手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在家自己设计产品。他预言了“创造者经济”,在这种经济体下,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被个性化产品所替代,人们从互联网上下载并定制设计,或自己开发。

如何把这些设计转换成产品呢?可以在家或在像金考快印的门店里将它们“打印”出来,共享公共制造设施企业,如会员制的TechShop,就使用了最新出炉的制造业技术。

一种名为“累计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制造技术使我们能够合算地“打印”产品。在传统制造业中,人们生产部件时,使用电动机械工具(如电锯、车床、铣床等)剪除一部分材料以得到想要的形状。这个过程是麻烦的,随着产品复杂程度增加,这个过程就更加费时费力。换句话说,制造的产品越复杂,所需的劳动力越多,花费的力气越大。

在累计制造中,各部件是根据3D模型,用融化材料以连续叠层的方式制成,所以制造的过程是不断添加材料而不是剪除材料。“3D打印机”使用粉末金属、液态塑料以及其他原料——就像送进激光打印机的墨粉盒一样。这样制造过程就不需要任何工具和固定装置,也不会产生任何废料,复杂程度升高也不会增加成本。就像激光打印机一样,打印满页图形的成本并不高于打印一页文档的成本,使用3D打印机,我们打印复杂3D结构的成本和打印简单产品差不多。

3D打印机已经能够制造物理机械设备、医疗植入物、珠宝甚至于衣物。最便宜的3D打印机(能够打印基础物体)目前售价在5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很快,这个价位的打印机就可以打印玩具和日用品。到2020年末,3D打印机将能够小规模地生产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工艺品和商品。可以想象,下一个十年,我们将开始用3D打印建筑和电子设备。那么在国内可以以更低成本制造商品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将原材料运送到中国,并将制成品运回美国呢?

在下个十年中,其它影响制造业的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纳米技术。今天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研发新型材料,如碳纳米管,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和新型碳化纤维。这些新材料有可能制造出比现有商品更坚固、更轻、更节能且更耐用的商品。新领域——分子制造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分子进行原子级精度的编排可能将变得更便宜。Jacobstein表示:“未来20年内,分子制造的影响将和计算机编码一样,使分子和事务的精确控制更便宜,更普遍。”

所有这些都将推升美国的创新能力,摒弃旧行业,并彻底改造自己。中国人仍在忙于复制我们过去20年来建造的技术,但他们仍没有找到创新的窍门。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机器人,AI和3D打印技术奖会快速发展。美国企业已经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运输成本上升和时间滞后,在中国,知识产权也是个大问题。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对自身无益,如减少稀土等稀有原材料的出口,迫使西方国家寻找替代品。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特斯拉跑车(Tesla Roadster),已经在美国使用机器人和AI技术进行生产了。谷歌也刚刚宣布,将在美国生产Nexus 7平板电脑。这只是新趋势的开端。

可以预见,未来的新闻头条将是这样的:“中国抗议2020年奥运制服美国造”。


   人成5
发表于 2012-7-30 21: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是YY,但是怎么看怎么像星际政治揭秘工程中的那些神棍们写的,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这些,还算有点创意。

AI是什么估计作者都搞不清楚,神经网络什么的早已经被证实走不通了,造出来的最多是可编程的机器人罢了。

机器人的成本,可以问问日本人。

3D打印机?你当是机器猫吗?

即使这些是真的,第一,解决不了美国人的就业问题;第二,在美国开发这些技术的大都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搬回家是小儿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9: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悟空的顺风耳人类做到了
孙悟空的跟斗云人类也基本做到了,虽然现在还不是那么随心所欲,钢铁侠的衣服还没开发出来。
孙悟空的火眼金星现在貌似进行当中,虽然对于看人来说不那么理想,有时候看不出是正常人还是傻子,对付那些虚有其表的人还是效果不大好。
孙悟空拔下身上的毛变出另外的一个自己的绝技,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就是这个想法吧,处于萌芽状态,究竟是什么时候可以做到,估计还是得较长的时间。
另外孙悟空变成房子,变成老鹰,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理想或幻想吧。
3D打印机我觉得也在进行当中啊,现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那些模具等等就是根据计算机里面的图像打印出来的,当然更复杂的,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关于政治和权力等等,虽然美国现在有麻烦,但是美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不错的。就像当初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一样,有非常出色的科学家,美国的发展,是得到了想爱因斯坦,等等这样子的科学家,苏联当初的军事的发展,也是因为得到了很多德国的人才,不然怎么在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战争,还可以恢复的那么快。

 1933~1940年间离开德国的并先后荣获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姓名 领域 获奖年 离开年 出生国

爱因斯坦 物理学 1921 1933 德国

弗兰克 1925 1933 德国

薛定谔 1933 1935 奥地利

赫斯※ 1936 1938 德国

斯特恩 1943 1938 瑞典

布洛赫 1952 1933 德国

玻恩 1954 1933 匈牙利

迈耶 1963 1933 德国

贝特 1967 1933 匈牙利

加博尔 1971 1933 德国

哈伯 化学 1918 1933 荷兰

德拜※ 1936 1940 匈牙利

海韦希 1943 1934 德国


赫兹伯格※ 1971 1935 德国

迈尔霍夫 医学 1922 1938 德国

勒韦 1936 1938 德国

钱恩 1945 1933 德国

克雷布斯 1953 1933 德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是YY,但是怎么看怎么像星际政治揭秘工程中的那些神棍们写的,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这些,还算有点创意 ...
Flik 发表于 2012-7-30 21:33



术业有专攻
逆天的3D打印机。。。,虽然团队里研发核心有华人,但他们更多的认同米国文化

http://www.56.com/u91/v_Njk3NzM2MD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0: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TigerX4


    我在美国遇到的很多中国技术人员还是很想把技术带回到国内来的,不为别的,为了个人的发展。

    那个打印肾脏的技术我已经推荐给门口卖烤羊腰子的大叔了,哈哈

    开玩笑的,我也希望能有革命性的科技能使人们摆脱病痛

    不过这个孩子似乎......从他的站立和走路来看,他的脊柱的仍然有很大问题,至于膀胱和肾脏,从其表情和言语来看,就像他说的,只是尽量努力过正常人的生活。虽然我不专业,但是膀胱和肾脏的再造机理应该有很大不同,当然底下的美国观众是弄不明白的。

    谢谢你提供的视频,当年看《第五元素》(1997)对其中的组织扫描再造印象还是挺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1: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金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美国想再占领制造业的高地恐怕很难。首先要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美国的税制,福利制,工会制,政治体制都是需要大幅改革的部分。可是都关系到很多利益集团的难题。要大改革谈何容易。德国,英国的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力都比美国好的很多。美国制造业的顶峰应该是60年代,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要看二十年以后的话,还是中国持续爬上制造业的高档市场,直接威胁欧美的高档制造业铁饭碗的机会更大。也是世界制造业的大趋势。低档的制造业会慢慢转移到别的地方的机会大。中国的西北,印度,东南亚,非洲都是下一个目标地。欧美还没尝试过比日本大十几倍的中国直接挑战欧美高档制造业市场的威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igerX4


    我在美国遇到的很多中国技术人员还是很想把技术带回到国内来的,不为别的,为了个 ...
Flik 发表于 2012-7-31 10:42



  同学别客气,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视屏的时候,被震撼了。NASA 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在核心控制领域用AI编程取代程序员编程。现在发展到哪个地步,无从得知。

  很多科技项目进展,不是第一线研发和管理人员真不知道进展。可能产业化滞后,带给我们的冲击力不是那么大而已。现在想想,从事金融特别是像我这类纯属投机的,真不算有意义的事情。很好奇,老师从事这行这么多年,早已不需要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做。那除了多年的职业素养,是从哪里来的力量来敬业爱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1: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TigerX4


    你说的对,民品通常相对于军品滞后20-30年。

    希望你的投机事业成功,将来有了钱回报社会,创建企业什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1: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美还没尝试过比日本大十几倍的中国直接挑战欧美高档制造业市场的威力。midas 发表于 2012-7-31 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如文中所言,那么继农业开垦-灌溉、工业革命后的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将在未来的10年发生。这样改变的根本不是什么制造业的老大,而是重新定义人类本身。我个人不看好,试目以待吧。
另外假如真有那么一天,除了少量设计机器人的“人”以外,我想不出人还能干什么,难道大家都去搞政治?而一个不从事生产的种群退化是不可避免的,莫非真象Matrix上那样,人退化成为机器的能量来源,真是够讽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4: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觉得人太多了,人在搞不需要人生产的东西,但又需要人消费的东西,这不矛盾吗所以以后就剩几个资本家和发明家了,没人了。自己整死自己,往死胡同里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peanut


    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有这样子的担心,当初工业革命的时候也是天天有人担心,机器会取代人的工作,现在看来,反而是提供了更多地的岗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0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那个视频持怀疑态度,对这个领域不熟悉,不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09: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随风

那要这么说作者的逻辑就不成立了。为人提供了更多的岗位,人的优势在中国,那么制造业的优势还在中国。(我所谓人的优势在中国是源于作者的潜台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0: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再工业化选择

2013-01-24 经济参考报

http://dz.jjckb.cn/www/pages/web ... 4/content_70400.htm

法国《回声报》不久前发表卡尔·德梅耶尔撰写的文章称:美国进入再工业化阶段。

文章说,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们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标题让人眼前一亮———《再工业化革命》。这份研究指出,自最近这次经济衰退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资料来拉动的,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业岗位的增长前所未见。这和我们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所见的截然相反。”在当前的经济周期中,“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其实很小,而建筑业则略有一点拖后腿的角色。”

文章认为,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美国工业的恢复。首先是奥巴马政府为刺激出口所做的一系列努力。美国的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从1 9 9 5年 的9 %增 长 到 如 今 的13 .5%。其次,荷兰国际集团的研究人员坚持认为,这得益于美国工业廉价的能源优势,尤其是页岩气。在工业领域,德国和美国是竞争对手关系。维护德国工业利益的德国工业联合会经常让柏林注意这个重要的竞争力因素。在德国放弃核能之后,本来在出口上领先的德国中小企业电力成本升高了。最后一点,曾经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的就业岗位现在正重归美国。美国新闻界讲着大大小小的企业故事,这些企业将生产单位迁回国内,因为实在是对缓慢的货运、海上运费的增加以及发货出错的概率失望透顶。

文章分析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业和电子业这种需要进行很多组装的行业不太会选择美国。而大型机械的制造商则相反,因为他们要做的工作只是保证自动装配线正常运行就可以了,而不用把各部分零件组装起来。越来越多做这行的企业选择在美国投资,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或卡特彼勒公司。它们在美国可以找到熟练工人,也离通常要求短期交货的客源更近。

另外,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弗里·伊梅尔特不久前所解释的那样:“现在我们工厂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含量使劳动力成本成了一个影响相对较小的因素,这和10年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次再工业化进程并不足以让失业率有明显的下降。更何况还有其他问题威胁美国的就业—————白宫密切关注欧元区危机,这场危机使欧洲的需求一蹶不振。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副总裁布鲁斯·卡茨日前则表示,制造业对于维持美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美国政府应当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但美国制造业的复苏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卡茨强调,美国联邦政府尚未形成扶持制造业振兴的全面战略,联邦政府对于制造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执行和制造业有关政策的是商务部、劳工部、能源部等多个政府部门,从而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美国联邦政府应当制定关于扶持制造业振兴的系统化战略。

(宗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0: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醒估计中美高端制造业差距

2013-04-09 证券时报网 作者:章玉贵

http://epaper.stcn.com/paper/zqs ... /content_457313.htm

一直致力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奥巴马,日前在迈阿密港发表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的演讲,演讲过程中,一阵风吹落了其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露出了带有汉字的中国某品牌标志。由是,一些人戏谑且略带自豪地说,奥巴马这是在给中国产品做广告。

刻意放大这一偶发事件的含义,未必可取。作为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清醒估计中美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既需要通过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以提升地位,更需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的高端制造业,打造国家竞争优势。

美国制造

依然是中国追赶目标

从规模看,中国早在2010年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当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当时有人惊呼“经济史上一个500年的周期走到尽头”。

现在,全球几乎所有的一流制造企业都在中国建立起了业务。中国制造业也不再局限于生产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与资金密集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越来越多。部分有实力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收购西方竞争对手。2012年1月,中国三一重工以3.6亿欧元成功收购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同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的凌云集团联合收购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标志着中国企业进军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高端市场。

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进入产业化阶段。包括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精密高速加工中心、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不过,与高端制造业的龙头老大美国相比,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美国高端制造业首先是“血统”纯粹,无论是技术、知识产权还是品牌等,几乎清一色为美国“血统”,而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一般源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真正自主创新比例不高,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其次,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依托其全球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支撑,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的软肋。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高端制造业大约是中国的23倍。更为关键的是,在高端制造业的存量领域,美国企业构筑的“高边疆”让中国同行相当长时间内都难以逾越。仅一个波音公司,其2012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817亿美元,运营收益为63亿美元。波音公司截至2012年终的储备订单价值达到创纪录的3900亿美元,其中2012年获得的净订单价值就为1140亿美元。而拥有200家企事业单位、21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去年的销售额不足500亿美元。至于被国人寄予厚望的中国商飞,要在民用干线飞机领域比肩波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受到诸多条件约束,尤其是技术创新水平有限,中国高端制造业在追求国际竞争力方面尤其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方面,短期内很难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中国高端制造业

面临双重挤压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升级、专利标准和品牌塑造方面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以华为为代表的制造企业正在改变中国企业只能参与国际分工低端的尴尬状况。但整体而言,中国同行要想超越美国,至少10年内不现实。即便是华为,其最为擅长的仍是在西方跨国公司为其搭好的技术平台上进行生产,尽管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但短期内不大可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在复杂程度更高的行业,例如激光切割机、重型汽车液压机、核压力容器等所用特种钢材和先进医疗设备,中国企业实现重大技术飞跃的可能目前还相当有限。

最近10年来,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控制度不断上升。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3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中国业已取得的产业进步远远比不上外资的产业控制趋势。

另一方面,发端于美国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发展路线,意在锁定高端制造领域,谋求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对我国高端装备业未来面临更大竞争压力,而且还将对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造成市场空间挤压。因为金融市场对产业支撑能力强,加上超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美国有可能率先掀起自新经济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重新切割全球产业版图,从而再度形成对中国的经济与技术优势。

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重构的环境下,作为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清醒估计中美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提升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一项长期使命。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工业化"美国的战略选择

2013年04月17日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 ... 0417_24297518.shtml

本报记者李正信





飞机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亮点之一。图为一对父女在参观波音飞机。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如今,美国的“再工业化”虽已初见成效,但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未来几年将是这一战略能否成功的攻坚阶段,其发展前景值得世界高度关注

战略选择的深层考虑

奥巴马政府竭力寻找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最终把目光聚焦到“再工业化”。从远期看,美国真正的目标是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此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

对美国人来说,“再工业化”一词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针对其东北部重工业基地改造,提出通过“再工业化”重振相关地区的经济和发展。今天,当人们谈论“再工业化”时,其内涵已与当年的概念有天壤之别。奥巴马政府第一任上台不久,就把“再工业化”作为美国整体经济复苏的重大战略逐步推出。可以说,“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确立的一项国家战略。

20世纪后期,信息时代的到来,劳动力成本高企等因素,促成了全球经济的再分工。“去工业化”中的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和制造业蜂拥外迁,成了这一时期的两大突出现象。也恰恰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第二产业的空洞化,导致美国陷入了自大萧条后的最大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飙升到10%上下、房地产大面积崩溃等等,即使是上百年来让美国人骄傲的汽车制造业,也面临着破产的现实威胁。

面对一片狼藉,奥巴马政府痛定思痛,竭力寻找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最终把目光聚焦到“再工业化”。从一开始,奥巴马政府就是把“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的。第一任内,奥巴马政府就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以及“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从表面看,奥巴马政府是在扶持国内的制造业复苏,吸引美国制造业从国外回归。然而,“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要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脱胎换骨,要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造就类似于信息革命那样的大趋势,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今天再回头来看,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中期目标是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等,而远期目标则是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使主导“新型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环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以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奥巴马政府期望,“再工业化”战略能延续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看来,其思考不可谓不深刻,其部署不可谓不长远。

“再工业化”战略初见成效

奥巴马在其连任后的国情咨文中称,美国的制造业在10多年流失就业机会后,过去3年已开始扭转这一颓势。

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计划,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奥巴马还自豪地宣布:“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今年,苹果也将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

从外贸的角度看,奥巴马的出口翻番战略虽困难重重,但也在艰难前行。日前荷兰国际集团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已从1995年的9%,上升至今天的13.5%,且这一势头有进一步加快的迹象。

从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也可见一斑。哈佛大学美国制造业生态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1950年美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提供31%的贡献。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制造业就业机会更是随着苹果等高端企业的回迁而显得前景明朗。

雄心勃勃但挑战巨大

美国人不但抢占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先机的决心极大,且已制定出详细的国家战略,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抢占研发高地。但是,这并不等于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就一定能畅通无阻。

像任何一次产业革命一样,新的制造业时代的到来,必须借助重大技术发明创造的翅膀。今天,在全球的研发开支中,美国一家就占到31%,远超欧盟的17%和日本的11%。2012年,奥巴马政府在俄亥俄州的洋斯顿市的一个废弃了的仓库里,创建了美国第一座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专攻3D打印技术。奥巴马声称,仅3D打印技术一项的发展,就有可能在制造业内形成一场革命。奥巴马在其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不仅宣布美国今年将再建造3座同类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具有15座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

然而,这并不等于美国人就一定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制造业研发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尤其是风险资金。面临日益萎缩的财政支出,美国政府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其次,主张小政府的共和党出于党派斗争的考虑,势必要给奥巴马的创新战略设置种种障碍,而任何障碍都可能让奥巴马政府的美好设想化为泡影。再则,革命化的技术突破,需要的人才不是以千或万计,而是以十万乃至百万计。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吸引人才。最后,新的制造业革命的模式,很可能不像前三次工业革命那样,主要发源于一个国家,而会在一部分国家先后展开,数个国家各领风骚。这样,美国从中得到的红利将没有设想的那么大,对其就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大为缩水。

尽管这样,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不仅出台了国家战略以推动“再工业化”,而且在不少方面已捷足先登,加上现有的多种优势,其“再工业化”进程及其可能诱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展,值得世界各国密切关注。

英国探寻“再工业化”道路

本报驻伦敦记者王传宝

不久前,位于泰晤士河塔桥附近的伦敦市市政府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企业与世界顶级的投资公司在这里集聚,一方拿着创新产品,一方手持资金,而伦敦市市政府的任务就是为他们穿针引线,并期待能把他们留在伦敦。

这个由全球顶级的咨询公司与伦敦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题为“伦敦投资者的早晨”的系列活动,可以说是当前英国探寻再工业化道路的缩影。受到金融风暴与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受到严重冲击,产值下滑,失业人数剧增,有人甚至预言,伦敦将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为破解这一困境,伦敦市政府有意在高端制造业上下功夫。首先,英国一向以创新能力而闻名于世,其国内拥有一大批创新人才。其次,作为金融中心,多数世界级的投资公司都集聚于此。伦敦市政府认为,他们在再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占据天时和地利,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把高端制造业融入到金融行业。

事实上,由于过去一味追求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曾错失过不少巨大商机。1967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巴龙发明了自动提款机,目前全球用此提取现金数量已经相当于当时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但是由于英国在制造和推广使用自动提款机方面没有做好商业化运作,使这一商机付之流水。同样的,世维网和飞机引擎也都是英国人率先发明,但是他们获得的商机却并不如意。分析人士指出,英国当前探寻的再工业化道路,绝非简单地把在“去工业化”时停运的机器再转动起来,而是转向高科技制造,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除了传统的车间生产和机械操作外,更多的是从事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配套工作。在这次活动中,有不少创新产品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如瑞典一家公司设计的桌面、网页及手机用户身份验证系统,英国本土公司设计的新一代对话设计平台等。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曾被视作“世界工厂”。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以及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显现,英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完成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如今,制造业在英国经济总量中仅占10%的比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再工业化”被提上日程,政府、机构、学者等纷纷呼吁制造业的回归。

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国务大臣普锐斯克对于英国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曾给出明确的表态,他说:“我们的策略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普锐斯克的底气主要来自哪里?以汽车业为例,尽管英国多个汽车品牌已经易主他国,但这些汽车的设计和生产仍然在英国进行,并已从传统制造形态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变,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和设计创新上,使得英国豪华车和赛车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在节能技术方面,英国汽车业也享有盛名。也就是说,英国在汽车高端技术领域已经占有先机,这自然会让普锐斯克有着十足的信心。

当然,英国的再工业化也并非一定要给自己设定高门槛,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也需要迁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为失业提供饭碗。据当地媒体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国制造商将海外生产业务回迁英国,包括纸品生产商Filofax公司、服装生产商Topshop和RiverIsland等均加入这个行列。根据英国制造商协会2011年的统计数据,约有七分之一的英国生产商正在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

另外,英国制造业行会组织也一直加紧向政府施压,希望多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帮助企业将产品推向市场、以较低成本开展业务,并吸引国际公司加大对英国的投资。

尽管英国再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仍处于探寻阶段,但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产业空心化给英国经济造成的伤害,其重振工业化的步伐已经跨出。

“再工业化”指向重构转型

于建东

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忽视曾具有经济“造血”功能的制造业,在过度依赖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意识到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反思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不仅美国这一制造业强国和英国这一曾经的制造业强国开始了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进程,欧盟和日本等也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同时,越南、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在致力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不断弱化。

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扩大了产品市场,确实尝到了甜头。但同时,这一过程的持续也带来了“苦头”——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并随着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出现了“产业空洞化”,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随之出现,动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需要看到,发达国家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并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是制造业的升级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如美国推出“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在清洁能源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通信和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政策措施;如欧盟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高端技术与工艺等等。可以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是力图夺回和保持制造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培养世界级人才,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再工业化”不同于当年的工业化。如果说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崛起与富强的基础,那么“再工业化”则是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是,产业革命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与竞争力,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未来。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然影响到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涉及各国的政策取向、制度设计、科技研发、生产经营环境、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竞争是全方位的。

当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是否能够如其所愿,还难以料定。鉴于资本的逐利本性,鉴于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发展中国家在成本、市场以及成长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仍对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0: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再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2013.09.06  来源:《前线》 作者: 牛振华

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09/t20130906_268626.htm

2009年,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由此掀起了一股“再工业化”浪潮。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这一调整令人关注。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扭转经济困境的效果初步显现。对于依然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北京而言,值得借鉴。

“去工业化”的美国为何要“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发达国家大量工业性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不断下降、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弱化而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多年前在发达国家改造和振兴传统工业基地时曾广泛使用。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从根本上说,是产业结构空心化、经济发展泡沫化、国家运转负债化等多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去工业化”过程,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53年的28.3%下降到2009年的11.2%。实体经济的不断流失,导致了日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引发了虚拟经济的表面繁荣。再加上社会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国家财政长期负债运行,综合调控能力日趋衰微。1965年,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占GDP比例约为38%,如今这一比例已逼近100%,超过16.3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

为此,美国政府宣布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希望通过“再工业化”把美国带出金融危机的旋涡。

为重塑“美国制造”品牌,美国采取了种种措施。首先从加强立法入手。2009年出台《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计划从2009至2019年,推出7872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及时通过预算法案,避免经济掉下“财政悬崖”。制定《制造业促进法案》,实施“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帮助制造业增强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加强立法的同时还着力构建机制。发起成立先进制造业合作委员会,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创设隶属于国际经济委员会的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协调督促政府各部门制定制造业产业政策,推动尽快落实。高额的成本也是抑制创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美国政府进一步减免了企业所得税,对美国企业的境外收入实行公平税收政策,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企业在进口部分原材料时需支付的关税。把中小企业视为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主体力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的政策措施。把创新视为工业复苏的重要支点。增加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等部门预算,支持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实施高端制造计划,推动纳米技术、能源材料、生物制造、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快发展。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仍占全球33%左右。在此基础上全力招商引资。设立1万亿美元的5年招商引资计划,在77个国家的120个城市设有商务外交官,推动当地企业来美投资。特别是通过游说施压、政策激励等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美国海外企业回流。2013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进一步提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降低公司税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等。

“再工业化”带来了什么

客观地说,美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效果。据埃森哲咨询公司201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2年中,有2/3的美国大制造商搬迁了工厂,美国是最受欢迎的搬迁目的地。在经历长达10年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情况下,最近3年美国新增50万个制造业岗位。卡特彼勒正在把岗位从日本带回,福特把岗位从墨西哥带回,苹果公司也宣布在2013年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电脑生产线移回美国。美国3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达54.6,显示前景比较乐观。美国制造商协会预计,2013年美国制造业将增长3.5%,高于GDP增长预期。还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再工业化”绝不仅仅是要恢复传统的工业,而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意图重新确立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引领者和控制者地位。

同时也要看到,美国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带动经济社会复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美国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婴儿潮”一代陆续退休,国家债务负担沉重,财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尚不明朗,未来制造业重振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长期“去工业化”的影响,造成制造业领域后继乏人。根据2010年美国劳工部数据,19%的制造业工人已年逾54岁,25岁以下的工人数量仅占7%,美国工科学生也更愿意到金融行业淘金。此外,近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造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动力。对于北京而言,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阶段,保持适当的工业规模和工业增速,仍然十分必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未来工业发展方向,依托北京科技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在提升工业结构和产品上下功夫、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发挥独特和积极作用。

发生在美国的“再工业化”大潮虽然距离我们很遥远,但作为影响全世界经济社会的一件大事,我们需要予以关注并借鉴有益的做法。审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下几个方面需予以特别注意:

应坚持以优势拉动工业转型升级,拓展制造业关键领域和高端环节,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工业的发展有很强的继承性和持续性。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把握和利用了在制造业领域长期形成的领先优势。北京发展工业可着眼于三个方面优势:一是既有的产业优势。要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巩固扩大领先地位。二是市场辐射力强的优势。要大力发展有潜力、有前景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投资布局,尽快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总部企业集中的优势。要进一步优化延伸总部经济政策,加大吸引国内外大型制造业总部在京落户力度,鼓励高端制造环节在京集聚发展。

应坚持以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依托北京丰富科技文化资源,实现与工业深度融合。创新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美国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制造业研发投入,正是为了保持工业发展的引领者地位。北京创新资源丰富,有必要也有能力在工业技术创新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一是要依托北京科研院所、高校、研发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超级计算等领域,努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二是要紧抓中关村扩区机遇,深化先行先试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注意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作用,深入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与工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工业产品的品牌和吸引力。

应坚持以合作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配置国内外资源和要素能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工业产业链条长,带动影响大,不仅在产品创新和生产上需要发挥协同效应,而且在原材料采购和市场开拓上更需要借助国内外的资源。当今世界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都非常注重结合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方位,实行最优化的资源全球布局和配置。北京地域狭小,更需要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用好用足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一方面,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围绕交通、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特别是要积极推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加快构建协调对接机制,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另一方面,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创制国际标准和境外并购,拓展国际市场,增强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应坚持以服务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的服务是吸引和培育企业的根本。美国制定种种“再工业化”促进措施,都是要尽可能做好服务,为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于北京来说,一方面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清理规范下放审批事项特别是非许可审批事项,加快实施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标准化审批,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央企业的主动服务和沟通对接,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战略转型,切实消除民营资本的投资障碍,推动更多优质工业项目在京落地。此外,还要全方位支持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提升服务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产业经济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0: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重振制造业须解三道题

2015年06月05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5日 22 版)

http://hb.people.com.cn/n/2015/0605/c194063-25128516.html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指出,2015年4月至5月,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制造业活动扩张趋缓,其中达拉斯和堪萨斯地区的制造业活动出现下滑。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莱尔·布雷纳德称,美元走强和国外市场需求下降将继续打压美国出口,进而影响美国制造业复苏。舆论认为,美国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目前看来进行得并不顺畅。

在经历严重金融危机打击之后,为推动美国经济转型,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全球制高点,奥巴马政府打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着力重振本国制造业。一方面,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国内先进制造业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支持制造业科技研发和应用。2012年,奥巴马政府提出未来十年将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2013年,又增至45个。到今年1月,美国已有5个高端制造业研究所正在筹建之中。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公司税制进行改革,实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以吸引美国海外企业回流本土,并通过“选择美国计划”,吸引其他国家企业到美国淘金。

美国全国制造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查德·穆特雷认为,美国重振制造业,有利于促进原材料、机器维修以及有关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不单是“就业大户”,还可扩大出口,减少美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据估计,回流美国的跨国公司近几年已达到200多家,不仅是传统企业通用电器、福特汽车、卡特彼勒等纷纷“海归”,高新技术翘楚谷歌、苹果、摩托罗拉等也已经或计划将部分产业基地搬回美国。

尽管如此,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仍属个案,未来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也难言乐观。

第一个难题是“资金黑洞”。再工业化的命脉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金钱支撑。按照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蓝图,那更是需要“堆成山的银子”,而眼下美国政府面临巨额国债和长期赤字财政。

第二个难题是“人才缺口”。再工业化一定意义上说是一轮新的产业革命,需要的不只是新一代革命性技术,更需要新一代懂技术的人才。虽说美国一向有培养人才和吸纳他国人才的长处,但再工业化需要大量的有用之才,而且是阶梯式的人才,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第三个难题是“难随人意”。奥巴马政府的计划看似有条有理,但再工业化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而提高生产率的后果则是减少劳动力。奥巴马政府喊得响亮的口号是:再工业化旨在“增长就业”“扩大中产阶级”。既要提高生产率,又要就业大增,这能实现吗?再者,美国历来都是推行自由市场、自由竞争,而再工业化则是政府精心策划、大力投资,未来汇入市场会否真正行得通,还得接受考验。

(本报华盛顿6月4日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5月贸易逆差回升 出口降幅创三个月新高

2015年07月07日 华尔街见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0411

由于出口降幅创三个月新高,5月美国贸易逆差较4月增扩,显示美国企业扩大贸易出口仍有困难,欧洲和中国经济增长不稳和美元走强影响了美国出口增长前景。

美国贸易数据公布后,高盛将美国二季度GDP预期从3.2%下调至3.1%。

5月美国贸易逆差环比回升2.9%,增幅低于预期。继4月逆差大减20%后,5月贸易逆差温和回升显示,此前导致美国贸易逆差大增的西海岸劳资问题影响越来越小。

由于劳资纠纷导致西海岸港口的贸易转运速度放缓,今年3月,美国贸易逆差飙升43%至515亿美元,单月升幅创18年以来之最。4月逆差较3月大减近20%,显示西海岸港口正恢复正常运作。

而且,路透报道认为,5月出口下降体现出,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在转变,由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转变为国内的建筑施工和服务业。

数据公布前,富国银行证券全球经济学家Jay Bryson在报告中指出,美国以外地区经济增长疲弱,美元走强也对美国出口有负面影响。但内需仍在稳步增长,进口增速会比出口快。

另外,路透报道还提到,5月美国对华进口增长9.5%,这可能又引起美国制造商对中国同行的不满。他们此前就指责,中国企业利用人民币汇率处于低位和中国政府不公平的补贴占领美国市场。

美国商务部今晚公布数据显示,

5月美国贸易逆差为418.7亿美元,彭博新闻社调查的市场预期为427.5亿美元,4月逆差为409亿美元。

5月美国出口环比减少15亿美元至1886亿美元,降幅0.8%,4月增长1%。

5月美国进口环比减少3亿美元至2305亿美元,降幅0.1%,4月下降3.3%。

5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由275亿美元增扩至306亿美元,主要源于当月进口增加24亿美元。

5月美国原油进口量创2002年新低,美国家庭消费持续增加导致汽车进口量创最高纪录。

以下可见美国贸易逆差实际增长(黑线)和预期增长(红线)变化。



以下可见美国国际贸易进口增长和出口增长(红线)变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2-28 05:24 , Processed in 0.0170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