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821|回复: 0

[转贴]中国无力救欧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6 13: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中国拯救了世界。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和世界金融体系失控之后,正是中国果断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700亿美元)刺激计划,令资产价格再度回升,接着又使全球经济开始好转。

这似乎证实了“脱钩”论,即新兴市场已具备独立增长的能力,即使发达世界陷入了衰退。

如今世界(至少是欧洲)再一次需要拯救。而这一次中国似乎无法再拯救世界了。在上一次信贷盛宴之后,中国已没有“火力”推出像上次那种规模的刺激计划。中国经济放缓的迹象日益明显。在发生信贷危机的几年里,中国支撑起了全球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按照12个月滚动计算,中国进口略有下降;工厂产出数据很糟糕。所以说,世界各市场仍像以往那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尽管欧洲响起了警报,历史可能记载,上周最重要的新闻来自中国。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中国不会再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以推动经济高增长。当前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不会重复三年前‘保增长’刺激计划的老路。”


上次刺激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对铜等工业大宗商品的需求,并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中国领导人并不想吹大泡沫,也不想加大中国对出口的依赖,而是想要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并提振国内需求。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话来说,中国的出路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官方增长目标已下调至7.5%,仍然引人注目,但这将是13年来中国最低的增长率,其目的在于实现稳定的“软着陆”。

遗憾的是,尽管这样的政策可能恰是中国所需要的,但世界其他国家却希望中国再度采取2008年那样的对策。由于本身规模巨大,中国的行动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常没有引起注意的是,中国的影响已波及世界各地。在欧洲,如果欧元很早就变得更为疲弱,现在的危机就不会变得如此严重。为何欧元一直这么强劲?有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这要归结为中国对外汇储备的使用。

随着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中国卖出美元,买入欧元,以实现储备构成多元化。这推动欧元走强。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的西蒙•德里克(Simon Derrick)绘制出中国储备积累与欧元的关系图,使事情变得一目了然;当中国增加储备,欧元就会走强——即便去年欧元区政治危机步入严峻阶段时也是如此。在实施第一轮希腊纾困方案之后的2010年夏天,当中国允许储备水平下降时,欧元才跌至本轮危机的低点。

再看看澳元吧,由于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售原材料,澳元经常被视为中国经济形势的风向标。过去3个月,澳元贬值了10%。同样受到中国需求驱动的金属市场也处于低迷状态。

深入考察股票市场,可以看到中国效应也变得很明显。我以前特别提醒大家留意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根据企业主要面向的市场对欧洲股票进行划分。所有欧洲股都将受到欧元区危机的影响。但自去年初以来,业务面向美国的欧洲公司,其股价跌幅仅为5%;而业务面向中国的欧洲公司,其股价下挫了约41%。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无法摆脱全球资金流动的影响。如今,资产配置的方法过于简单化,就看是要“追逐风险”还是要“规避风险”。当形势看来不妙时,看似风险较大的资产遭到抛售——其中就包括新兴市场股票。

自2009年3月跌至低点后,美国股市的表现显著好于“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信贷危机前存在多年的一种模式再次显现。图中显示了“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MSCI World index)——涵盖发达市场在内——的表现,以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指数”与全球指数的对比情况。

根据脱钩论,全球市场表现欠佳,新兴市场的表现就理应还要更加好上几分。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如果人们对欧洲和美国感到乐观,就会买入更多的新兴市场股票。如果人们对西方感到担忧,就会卖出更多的新兴市场股票。

从更长期来看,看好中国的理由未受影响;从短期来看,如果人们对欧洲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新兴市场将会跑赢。但希望避开欧洲风险的投资者应该知道,国际资金流动意味着,新兴市场短期内做不到这一点。中国也不会释出大量资金,用于购买西方产品,从而再次拯救西方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11 14:31 , Processed in 0.0120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