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869|回复: 0

[转贴] 何志成:滞涨欲现 宏观调控4月将微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7 10: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放在了未来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同时对抗通胀有了新的提法,即“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并不再强调年均4%的硬性指标。一次新的会议,有了新的提法,显示出未来宏观经济调控新的着力点和新思路,即:未来需防范滞涨风险,在抑制高通胀的手段选择时必须更侧重“保增长”。进一步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在处理保增长与抗通胀关系的时候,既要考虑通过货币政策紧缩适度收缩流动性,但不能太快,太急,同时要注意从增加社会供给的角度保证实体经济的金融需要,适度增加贷款,房地产调控也要适度,以不能导致经济滞涨为前提。而对未来物价形势及抗通胀力度也要重新评估:既要采取组合拳严控乱涨价,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胀、薪酬增加引发的通胀需要区别对待,有些不得不涨的必须让它涨,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涨价行为要尽快调整,不能以乱涨价论之。例如粮食,能源尤其是电力都可能在二季度调价。由此分析,政府已经发出了宏观经济环境微调的信号,不仅物价控制目标不再提4%,而且将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放在了第一位。适度调整是可以忍受的,防范滞涨就是为了防范恶性通胀,防范泡沫瞬间破灭。

  新的思路,意味深远,反映出中国高层应变能力的提高。其实,温总理早在两会期间就已经警告中国有可能出现滞涨风险,即通胀没有管住,经济增长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在三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前,中央四常委密集赴外地调研,显示高层决策者已经敏锐地注意到,高通胀周期有可能延长,而经济增速则可能滑至“中低档”区域。这种状况的延续,有可能导致滞涨或曰硬着陆。中央的判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判断有相吻之处。该组织在周一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很多国家发出经济减速预测,但对中国经济的问题措辞最严厉,称中国大陆此前的信贷膨胀和资产价格涨势让人很不安,今年有可能出现泡沫破裂(房价暴跌)的中期风险。中国如果硬着陆,会给全球和地区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必须高度关注当前的滞涨信号,微调宏观经济政策。

  必须强调,在中央决定微调前,很多经济学家没有做出反应,例如对3月采购人经理指数(PMI)的评价,很多人做出来止跌反弹的解读,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回弹,企业经营开始向好。而温总理却明确的指出:所有企业都要有迎战大困难的思想准备。而温总理考察后总的感觉应该是:当前沿海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已经很不妙,主要问题在于信贷控制太严,生产成本全面提升,原材料、资金、还要能源和人工,几乎所有成本都在大幅度上涨,企业已经很难自身消化。3月的(PMI)数据可能不是拐点,而是“反弹”,未来还会有更低迷的工业生产和出口数据。

  企业已经感受到滞涨,国家岂能忽视滞涨。但很遗憾,经济学家至今仍然在“探讨”何谓滞涨,企图用一个量化指标界定滞涨,比如,GDP回落到什么水位,是不是非得等待出现负增长?CPI涨至什么水位,是不是要伴随恶性通胀?理论上的探讨虽有必要,但很可能贻误迎战滞涨的时机。

  何谓滞涨,各国情况不同,各个时期的标准也不同,很难找到“普世”的尺度或持之以恒的量化依据。但各国统一的认识却是: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出现几个月下滑,通货膨胀指数却出现连续几个月的向上运行,实际是指:在物价上涨加剧的同时出现了经济衰退。按照经济学常识,滞涨是通胀的伴生物,更是经济危机的前兆,但有通胀,未必一定导致滞涨,如同管理好通胀就有可能避免硬着陆一样。怕就怕通胀没有管住,经济增长却被管通胀的政策拉下来了。一个国家若处在通胀甚至高通胀的经济环境中可能还能避免衰退,但通胀若转为滞涨则十分可怕,因为几乎所有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都无法有效地对这种危机形态进行调整——控制通胀必须收紧货币政策,但一定会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若顾虑经济增长,货币流量不敢紧缩,则有可能加剧长期通胀。因此说,管理通胀在两个方向上都必须重视,既要控制好物价,不让CPI奔腾,同时要注意经济不能减速太快,最终导致经济失速和滞涨。

  当前,各地严控通胀的劲头很大,纷纷将抗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一位任务,但很可能忽视“保增长”这一头,好心没办成好事。我们看到,二季度以后,各级政府约谈企业官员的频率加大很多,通过政府控制力严令企业不得涨价,这很好,但面搞得太大,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能涨,最后很可能逼着企业变相涨价或者干脆关门。抗通胀必须考虑到成本推动型通胀必然导致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都需要上一个台阶,压是压不住的。

  通胀是有自身规律的,是周期性的经济现象,同时还是国际性的经济现象——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必须转一遍。目前全球通胀最严重的国家大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是25%左右(金砖五国加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50%的经济总量对通胀的感受不深,甚至占全球经济总量25%左右的美日两国还没有感受到通胀。这种局面说明,我们的抗通胀必然事倍功半,距离全面胜利还远的很。

  中国抗通胀难,比其他国家更难,还表现在中国式通胀的复杂程度,难缠程度前所未有。与传统通胀不同,中国式通胀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输入型通胀,更有高增长所伴生长期需求量暴增因素。同时,高通胀的周期恰恰与薪资大幅度提升的周期又撞到了一起,长期压低物价与必须快速提高劳动力价格装到底矛盾尖锐化。同时,高增长必然受到高能源价格的阻截,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的依赖终于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

  我曾经多次指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流动性过剩并泛滥着是长周期的经济现象,而中国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所导致的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也是长周期的经济现象。物价上涨是具有必然性的经济现象,除非敢于牺牲经济成长。认识中国式通胀的规律,不是放任通胀,而是为了采取切实可行的抗通胀方案,真正打好组合拳。比如,不宜将通胀目标定的太低,太过清晰,否则很难兑现,更会左右为难。比如,抗通胀并不只在控制物价,关键是提升劳动者自身抗通胀的能力,想办法让劳动者放心地储蓄和投资,让绝大多数劳动者转为储备的劳动力价值能够保值增值。老百姓安居乐业了,不担心劳动力价值贬值了,物价一定可以稳定,起码会很真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政府严管物价的一段时间,可以将物价人为地压低,一旦撒手,物价就暴涨。

  一季度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公布,预计将再次发出滞涨预警。一般认为,一季度GDP会高于9%,大约在9.3——9.5%之间,CPI则肯定破5,大约在5.2左右。无论是9.3%,还是9.5%,都说明经济回落速度加快,而CPI达到5.2很可能不是今年的顶部。若数据在这个区间,则应视为危险信号。虽然GDP仍然高于8%,但下滑速度较快,斜率很大,说明二季度经济仍然会继续减速。而在经济减速的同时,CPI却在加速过程中。3月破5,二季度有可能在5%以上运行。即使三季度回调,今年CPI的年平均增幅也会在4.8%左右,而这个数据很可能已经幸运,因为中国最终没有陷入滞涨。

  防止滞涨由预期演化为现实,最重要的就是重视滞涨信号,即使转变政策,将保增长再度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在增长中解决通胀难题,将滞涨苗头掐死在萌芽状态。

何志成为农行高级经济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29 15:27 , Processed in 0.0112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