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321|回复: 1

抄录和分析《汉书——食货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0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觉得有必要抄录和分析一下汉书食货志(网上已有翻译)。理由如下:

1,汉书食货志讲了从远古到西汉的经济情况。西汉整个一朝尤其详细。讲到西汉的物质生产,农业技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讲了上述几样对人民生活状况,贫富分化,国家兴亡的影响。
2,汉书不太好读。(所以要抄一抄翻译好的减少障碍方便分析)
3,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地方都让人能联想和对比到现代国家的种种现象。比如汉武和王莽的多币制多面值改革,比如国家收储与放储粮食,比如铸币权力从分散到垄断到中央,比如对土地这项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或者说硬资产的分配问题,比如自然灾害/救济与福利/用兵对财政的影响,比如不同的人应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方式不同引起的贫富分化的人为缓释或者加剧……
4,我抄录核对一遍有利于自己放慢节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细细想清楚。

综上所述,既重要又不好读还有参考价值,所以我想搞这个事。一次搞一点,也欢迎同学们就文本提出问题和解答,大家共同学习和思考。(本想自己翻译的,网上有现成的,我只需核对和分段并提出问题和思考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远古到春秋战国

既然咱们有点石成金的老师,那么了解国家的经济史也是应该的。老师总说以往的历史/经济状况/文化习俗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状况,看田余庆先生的书也能感受到经济状况对政治军事文化的深刻影响。可惜以前不重视原始文本,容易落入人云亦云,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说什么的境地。
闲话不多说,开练。

(关于远古的部分,也许班固有些杜撰的成分……)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金属)、刀(钱币)、龟(占卜用)、贝(装饰用),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炎帝)之世。“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而食足;“日中为市(交易市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改物物交换而使用货币)”。尧命四子(懂季节变化历法的人)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之事,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贡品)棐(装织物类贡品的容器),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以圣王域(领导组织)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井是井田,庐是井田中的草屋)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类似学校和教堂)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参与政治,治理地方)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卖)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无废(无用的)官,邑无遨(闲散的)民,地无旷(抛荒的)土。
(1,最初,物物交换为主,货币只是商品的一种,还不具有太多特殊性。开采做货币的金属是要付出劳动力的,付出的劳动力的价值就等于货币的价值。所以只能是被动的货币政策。
2,黄帝时货币独立出来。
3,政权要维持,需要收税。
4,分工,教化,懂得天时等基本科技,不偷懒。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富民强国。)

        君主治理百姓,要懂得农民是以土地为本。一定要制订“步”(长度单位)建立田亩,划分井田的界限。井田制规定,土地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一井就是一方里,九夫就是九百亩土地。八家人共同耕种一井土地,各家分给私田一百亩,公田十亩,合计八百八十亩,其余二十亩用来建造井田中的房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规定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三等,上等肥田一个男丁一百亩,中等田一个男丁二百亩。下等瘦田一个男丁三百亩。上田年年耕种不休耕,中田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这些三年更替休耕的土地,由农户自己安排更换。农民每户除户主(嫡长子)授给田以外,家里其他的男丁作为余夫,同样按人口计算给与田地。士工商家授予田地,五口人才当农夫一人。这就叫做平均分配土地,是值得效法的。其他像山林池泽,平原丘陵,盐碱地,各以土地的肥瘦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国家规定人民要交纳的有赋和税。税指公田要征收十分之一的税,工商业,山林池泽的特产也要纳税。赋,税的用途各有不同,赋用于养兵/救济/储备和赏赐;税则用于祭祀,以及维持天子和政府的日常用度。百姓年满二十授田,六十岁归田。七十以上十岁以下的,由国家养,十一岁以上的人,政府就要强制他们学习干活。一定要栽种各种粮食作物,黍,稷,麻,麦,豆要交错种植,以防自然灾害。田里不准植树,因为妨碍五谷的生长。提倡精耕细作,收割要像强盗敌寇来了一样(意即抢收)。百姓要环绕自己的房屋种植桑树,开地种菜,菜地要分畦,蔬菜瓜果种植在疆界上。发展家禽家畜,饲养鸡狗猪不要失时。提倡妇女养蚕织布,这样五十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吃肉。
(1,丈量土地,测土壤肥力,轮作……农业科技。
2,赋税与福利,财政收入与支出。
3,生产力还是很低的,只求温饱。)

椅?百姓居住的处所,在井田中的叫做“庐”(专供春夏居住的田中屋),在聚居之地叫做“里”。五家作为一邻,五邻作为一里,四里作为一族,五族作为一党,五党作为一州,五洲作为一乡。一乡有一万二千五百户。邻设邻长,职位是下士,从邻长以上,每高一级职位也上升一级,到乡长的职位就是卿。在里,乡两级办学校,里办的学校是序,乡办的学校是庠。序用于启蒙,庠用于社会规范的示范。春耕开始,命令百姓全部吃住在田庐,冬季农事完毕才可以搬进“里”住。这就是《诗经》描绘的情景:“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饭送汤到田边。”又说:“十月蟋蟀窜入床下,告诉我们快过年了,该搬出‘庐’回到‘里’了”。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当春秋季节,百姓要下田的时候,里胥清晨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回家时要带柴火,能者多劳,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拿。冬天,百姓们已经搬进屋里住,同住一条巷子里的妇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这样妇女们一个月就能够做四十五天的工(晚上算半天)。妇女们一定要互相在一起干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不但节省了灯火费用,而且能共同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形成和谐一致的风俗习惯。那些不靠谱的人,大家要批评教育。   

        这个月份里,小孩和年轻人也来到学校受教育。八岁上的课叫“小学”,学天文,地理,书法,计算等基础知识,使他们开始知道各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十五岁以后学“大学”,学习先王圣贤制定的礼乐制度。各级学校都要选拔优秀生入高一级学校去深造,乡一级学校的优秀生进入诸侯办的“少学”去深造。诸侯每年又在“少学中”选拔优秀生给天子挑选,选中的入朝廷办的大学去深造,这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对于不分高下的,就用射箭来评定高下,以后逐渐任用。
(历法,教育,人才选拔任用)

        第二年初春,聚居在“里”的百姓将要到田野去耕种的时候,采诗的官吏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于路上,采集民歌,把它献给朝廷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贤明的君主不深入到民间察看也能知道民情。
(上下通气,宣传,上访,情报采集)

        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导:治理)千乘(千辆以上的兵车)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其《诗》曰:“阴云布满天空,雨快要下了。雨先下到公田,再下到我的私田。”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蓄。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来决定罢免或是提升。生产的发展要看粮食储备的多少,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各项事业都有发展,这就叫做五谷丰登;再熟就叫做平,即有六年的粮食储备;三熟就叫做太平,即耕种二十七年,有九年的粮食储备。然后至德流洽,礼乐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30年)而后仁”,由此道也。
(全在孔子的几句话里:团结,诚信,遵守自然规律,看菜吃饭,互相尊重,重视教育,一切都要慢慢来,必世而后仁。)

我们现在有的社会制度,那时在其自然限制下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形制。再往后会看到更为复杂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12 20:06 , Processed in 0.0117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