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774|回复: 0

红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23: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剧情简介  

       绮勋(韩石圭饰)是一名出色的刑警,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他有很好的前程,还有两个深爱着他的女人,一个是端庄优雅、温柔贤惠的妻子秀贤(严智媛饰),一个是充满着诱惑力的情妇佳喜(李恩珠 饰)。有一天,他接到任务调查照相馆主人被杀的案件。死者的妻子庆熙(成贤娥饰)有杀人的嫌疑,然而这个女人却散发着一种奇特的、颓废的魅力,让他觉得深不可测。绮勋很快陷入…

       电影,讲述的关于婚外情。故事不复杂,在两个极端(压抑和疯狂)来回走动的女人必然会遭到命运报复,李恩珠在影片中的角色爱得太疯狂,所以结局可以说是注定的,只不过没有导演安排的那么倒霉或者说残忍。影片开头就砰砰几声枪响,事实上我已经做好打算看李恩珠怎么死,猜测了不少结局:比如争吵后男主角恼羞成怒开枪打人,或者在车后箱无法忍受抱怨用枪结果。没想到导演长时间的直露残酷,在狭小的行李箱,人性的弱点被导演无限放大,绝望的让人无法呼吸.这是我这个一直喜欢探讨人性的人被被深深震憾的几十分钟.谁更爱谁,自私和宽容。两天两夜,这一男一女从平静中走向了崩溃,自我崩溃。
  
  成贤娥的角色比较暗昧,仿照彭浩翔的镜子分裂法,她在照镜子时割裂出了多个身影,证明着她的内心纷乱;双方各执一词的说法,也预示着她在凶杀案背后还另有隐情。《红字》由她身上引出了另外一段婚外情,最后让成贤娥脱逃,也饶恕了韩石圭,可惜影片把握得不够好。
  
  严智媛的角色是个大提琴手,也是个象征意味比较重的角色,台词很少,不动声色,情绪控制得很平稳,影片卖了个关子,在最后打破空间的画面里告知了她和李恩珠的真实关系:一边是走向崩溃的男女,一边是她的袒露心声。这的确有点噱头成分,让人摇头,更多却是为了平衡照顾影片并行的三条线索。

  除了编剧,李恩珠和老牌影帝韩石圭极富张力的表演,更是电影极大的看点。常常在想,李恩珠剧中如此的演绎,换了谁,都可能对生活产生迷离的。她太入戏了。楼梯上,一步一步的风情万种;游泳池边,沉浸性爱的无法自拔;早上醒来,床上独自寂寞的痛;车盖里拥着心爱男人的快意,对男人表现的失望,到最后对生命的渴求。言语不多,情绪起落时,甩手传目间,尽是爱恨,满足与占有,迷茫和无奈。李恩珠的表现恰到好处,演绎了者真实女人的全部。她爱那个男人,深深地爱着,可他是别人的。她想占有这个男人,每次爱意缠卷后,又只能放他离开,他说他的妻子爱他,他也爱她妻子。静心看完后更加理解了李恩珠为什么会自杀,她那哭声真的是凄惨得沙哑,入戏太深也是不治之症。
  
     
  生活中,道德,告诉每一个人,不能这样做,也不可以那样做。道德的背面,藏着的是诱惑,不可抗拒的诱惑,让你情不自禁的要去做。做人,你没有办法不去选择,或者道德,抑或诱惑。当你接受了诱惑,道德标准就会横冲而来,让你压抑,心存愧疚;无望,憔悴,甚至心灰意冷,撞入死亡阴角。试想,没有所谓的道德正义,剧中的三个人,不管男女之爱,还是同性之恋,都可以坦诚分享,一生相安。但他们不能,同性之恋,婚外之恋,那是道德所唾弃的“洪水猛兽”。可是,谁不能抵制情感的诱惑?于是,爱情的独断,他们学会了屈从道德下的互相欺骗;他们屈服于所谓的正常,虚伪承诺所谓的忠诚。结果,只能变本加厉的欺骗,甚至报复。人性的自私,贪婪,难道完全性本恶的果?

相关链接


纳撒尼尔·霍桑于1840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是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最早一批定居者的后代。霍桑自小由寡母抚养长大,后来考入缅因州的波道因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尝试写作,发表了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匿名发表了一部小说《范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大理石雕像》等。

原序译文节选

       实际上,霍桑在《红字》中要表达的,是社会现状和人类命运,并借以进一步探讨他所关心的“善”与“恶”的哲理。
    那座构成《红字》故事中心场景的示众刑台,时面被描述成“象是教堂的附属建筑”,似是要把社会的丑恶及不人道归咎于宗教,但继而又被写作“如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恐怖党人
的断头台”,表明了他对社会变革的不解与疑惧?作家了敏锐的目光洞悉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并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把社会的不合理现状和人类的悲惨命运,归结为“善”与“恶”之争,但他的善恶观又深受宗教教条的浸染,成了缠夹不清的空泛议论,说什么“爱总要比恨来得容易,这正是人类本性之所
在。……恨甚至会通过悄悄渐进的过程变成爱。”还提出“恨和爱,归根结底是不是同一的东西……”;而书中那种浓重的阴郁色彩,也给人压抑多于振奋。

    然而,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名著时,既不应苛求作家,也不该围于他的局限?这部作品后,能够看到旧制度的黑暗,并唤起变革社会的理想,愿意为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去奋争,不也是积极的吗?诚如作者在与全书开篇遥相呼应的结尾宁所写:“这传说实在阴惨,只有一点比阴影还要幽暗的永恒的光斑稍稍给人一点宽慰:‘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霍桑作品的一大长处是引人深思、发人联想;让我们就从这一“永恒的光斑”
和“血红的A字”出发,去浮想联翩吧,“A”字又何尝不可以代表“前进”(Advanc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1-25 08:43 , Processed in 0.0116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