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561|回复: 7

转:远大前程--亚洲各国经济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1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别了,Mr.Howtosay
      
       Mr.Howtosay走了,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快要签约了。很好,很好,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说起来,Mr.Howtosay也算是圈子里的名人。作为日方在储备库问题上的主要谈判代表,他的意见对谈判进程影响重大。很不幸,Mr.Howtosay实在是个特点过于鲜明的人物。他个头矮小,秃顶,典型的旧时代日本中年男人的相貌。不过长相是爹妈给的,不算他的错。他的英语日本口音浓重,而且有时结结巴巴,表达不清时常用“how to say”作为过渡,于是Mr.Howtosay的绰号不胫而走。当然,这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缺点。大家都不是以英语为母语,谁比谁强多少呢?他真正惹人讨厌的地方在于专横跋扈:动不动就摆出老大的架势,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十分顽固,绝不轻易让步。说起来,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可以看作是中日对东盟国家的某种资金支持,东盟得里子中日挣面子,大家本可以和和气气皆大欢喜。即使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有各的算盘,但至少大面子总还过的去。可Mr.Howtosay就有本事几次拍案而起拂袖而去,把谈判几乎谈崩,不仅大家为之侧目,连他自己的手下也只能摇头苦笑。听到他要离职的消息,谈判圈子的朋友们都暗自松了口气:大家的日子总算可以轻松多了。
      
       其实日本对储备库的筹建所做的贡献不小:钱也没少出,活也没少干,可就是不招人待见。不仅是储备库这一桩,多年来日本处处撒钱,官方援助总额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亚洲地区更是援助重点,可真难说有多少亚洲国家真心念日本的好,原因就在于Mr.Howtosay这样的官员太多,大钱都出了,却在许多小节上小鸡肚肠,而且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势,非得要大家都唯命是从,搞得不少东盟小国敢怒而不敢言。只能说日本“不会做人”。
      
       回过头来说储备库,全球外汇储备最大的中日两家显然应该是储备库的最主要出资方。考虑到储备库将来保不齐会发展成类似“亚洲货币基金”的区域金融机构,中日都力争在储备库中占据较大份额,从而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所以谁当老大谁当老二就很耐人寻味了。倒回去十年二十年,在亚洲所有的经济金融援助机制里,没有谁有能力和日本争座次,Mr.Howtosay之流飞扬跋扈惯了也可以理解。可如今情势却是大大不同。手握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人行谈判代表很有点兴趣和他掰掰手腕。论外汇储备,论经济总量,论进出口总额,论人口,都难找到日本应该排第一的理由。更不用说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了。无奈之下,日方代表只好开始论“贡献”,说日本通过大量的外援、对国际组织捐款等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做出最大贡献云云。最终中方老大发话了: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日本的金融体系和技术实力也仍然独步亚洲,两家就不要争高下了,并列第一算了。日方老大想想也是,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于是成交。
      
       很东方化的结局,但却反映了亚洲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凭借依旧雄厚的资金实力(要真比外援的话,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要一二十年)和技术优势,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中国凭借经济总量的优势和增长潜力,在区域财金事务中开始可以和日本平起平坐了。即使象Mr.Howtosay这样的顽固派也只能接受现实。Mr.Howtosay走了,并不意味着顽固派从此退出区域外交的舞台,但我坚信,时代的大潮无法抗拒。
      
       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用了三十年时间,在亚洲初步实现了经济领域的崛起。至于在全球,也许还要三十年吧--届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应该可以超过美国,但正如今天的日本一样,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美国仍将占据明显优势。对世界经济事务的发言权上,两家到那时应该可以平起平坐了吧?写到这里,我已经可以想象无数的板砖飞来。呵呵,大国崛起的问题,我这只是理想化的一家之言,也不想在这里辩论。本系列的主题是点评外国。至于中国的事,这坛子里挑刺的挑刺,骂娘的骂娘,个个都是专家,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这个引子和日本经济并不直接相关。不过这是我几个月里早就想写的一篇文字,所以匆匆而就,了却心愿。下一篇再正式开始进入主题,从日本经济谈起。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2: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鳄鱼的大口
       [淘股吧]
      
       对于观光客而言,日本是个让人感觉轻松惬意的国家。基础设施尽善尽美,国民彬彬有礼而且对外国人热情友好,气候适宜,环境整洁,安全有序。虽没有什么壮丽风光,但不乏精心打理过的小景致。除了物价贵些,几乎没有什么可让人抱怨的了。当然,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透过文明、安逸的表象,还是能够看到日本经济隐藏的危机。
      
       如果离开观光客常去的东京、大阪、京都、札幌等大城市,到日本的中小城市或农村乡镇,细心的人就可以感觉到,这些地方平静安逸的另一面是暮气沉沉。也难怪,谁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少子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本来就少的年轻人往往聚集到东京等大城市,其它地方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活力了。人口(严格说起来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就业人口)和技术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一旦人口开始走下坡路,技术上又不能有什么突破性进展(普遍的观点是日本的技术重在改良,而非创造),经济前景就很不乐观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就开始陷入停滞。如果说90年代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而“失去的十年”,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日本经济仍然停滞不前,更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要归结到人口和技术的瓶颈。即使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还是不愿象美、加、澳那样开放门户接纳移民。而技术革命也不是心想就能事成。因此,要振兴日本经济,实在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难局的日本政府总还是要勉力而为,每逢经济衰退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依靠财政刺激和货币扩张政策。结果经济不见得有多少起色,财政和货币政策却因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长期处于零利率状态的货币政策成了“流动性陷阱”的最佳案例。而政府债务更是成了发达国家中的典型。目前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70%左右,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170%是个什么概念呢?国际公认的债务警戒线应该在60%(当然,目前G7国家几乎全部冲破这一警戒线,见了中国这样负债率不到30%的发展中国家实在是抬不起头)。日本每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0%。也就是说,所有财政收入不吃不喝全用于还债也要8、9年才能还清债务。每年仅仅是为偿还到期债务而发行的新国债总额就几乎超过了全年的财政收入。假如日本的长期利率水平回到一般国家3-5%的正常水平,那么每年不用说还本了,仅仅是现存国债新增的利息就能吃掉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利滚利的威力每一个搞投资的人都清楚的很。就冲这个,日本政府也必须继续维持其低的离谱的利率水平。把日本政府几十年来每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画成直方图,两者间的缺口被日本财务省的官员形象地形容为“鳄鱼的大口”。这个大口吞噬的是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是日本国民的长期福利。
      
       10年前日本的财政问题就已经十分严重,每次见到日本财务省(原为大藏省)的官员,他们都号称已经制定了解决债务问题的X年规划。这个X年起初是5年,后来变成了10年,现在则是20年。目标也从降低负债率变成“实现经常性收支平衡”。也就是说,假如一切顺利,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日本也仅仅能够勉强实现财政收入弥补经常性支出,仍然需要不断借新债还旧债,而因利滚利而越来越大的债务存量就不是政府官员所能期望解决的了。也是,在多党选举的体制下,政府支出往往是刚性的(难道你有胆子削减国民福利吗?),想增收也不能靠不得人心的加税,而税基的扩大要靠实打实的经济增长。至于日本经济增长的前景请重读本文第二段。于是,规划制定了一遍又一遍,日本的政府负债率却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从60-70%猛增到了170%。未来的希望在哪里,反正我左看右看是看不见,比我这个外人更了解内情的日本官员也从来没有说清过。
      
       如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现这种问题,财政早已经垮台。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随着政府的负债率逐渐升高,政府越来越难借到钱。国债利息不断升高,还本付息的负担迅速上升。往往没等政府负债率超过100%,财政就已经破产了。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府往往会通过直接印钞票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当然是象津巴布韦那样的恶性通胀。但在民间资金充裕的日本,企业和居民似乎很愿意把钱借给政府--国内经济增长前景不佳,没有什么实业投资机会;股市低迷,金融投资也不靠谱。还是买国债吧,反正通胀率为负,跑赢通胀还是没问题的。日本政府应该不至于选择印钞票这一自取灭亡之道,至少从目前看还是讲信誉的,永远能够借新还旧。不只日本,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刚性的高福利、为应对危机而剧增的财政支出、加税千难万难、停滞的收入。日本不过是一马当先最为典型而已。我猜美欧各国的财长也都很有兴趣看看日本的情况能维持多久吧?
      
       只是,只是,这怎么看上去有点像庞氏骗局?自身没有盈利能力的政府财政,就靠借新还旧,能维持多久?日本国民会永远愿意以低的可笑的利率借钱给政府吗?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就能预测未来日本政府负债率。如果说170%还没问题,1700%呢?造成危机的临界点会在哪里?简而言之,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光鲜的表面(完善的基础设施,税赋较轻、社会福利完善)背后,都是以透支的政府财力为代价。如果说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引发了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我认为发达国家的过度福利很可能会引发一次大规模的全球经济危机。这个危机的导火索会是什么?具体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利率大幅度上升?恶性通胀?货币贬值?更重要的是,它离我们还有多远?
      
       让我们转向一个更大的视角:二十世纪全球经济最重要的现象是经济全球化。它带来的最深刻影响,一是全球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平均化(换句话说,是新兴市场国家凭借低廉的成本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而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当然,那些被排除在全球化进程之外的最不发达国家就成为了弃儿)。对于这第三点(实际上是谁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更多),当然还有争议。原先流行的观点是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中国第二(当然咱们自己是不承认的)。现在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要反思全球化进程,其实质是对自己能否在全球化进程中和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或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竞争没有信心。而美国的胎保案是不是暗示着美国认为在现行体制下没有信心和新兴市场国家竞争呢?新兴市场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尽管和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但却在不断提升中。以中国为例,尽管骂娘的人比比皆是,可事实是9年义务教育体制已经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逐渐从无到有。把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发达国家继续维持(甚至提高)福利水平是极为困难的。只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次深刻的金融危机也许可以教育理性的个人增加储蓄,削减消费,但我不相信它可以使一个社会(尤其是多党选举的社会)变得理性,自愿削减福利,增加税收,防范也许要下一代才会面临的危机。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是个有远见的尝试,但我对其前景并不乐观,相信两党斗争的结果肯定是个折衷的产物,效果将大打折扣。
      
       写到这里,我想有必要做一个解释:我认为中国等抓住了机遇的新兴市场国家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更多,但不等于它们就没有问题。相反,它们的经济体系也有自己的弱点,也很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源头。但本篇的主要目的是解剖日本的问题。正所谓家家都有难念的经。看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角力,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2: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说到日本财政问题,大体是凭印像写的,今天查了下资料,补充并更正几个地方:
       [淘股吧]
       1、日本2009财年的财政收入(不计发债收入)大致是46万亿日元,债务存量大致是592万亿日元,相当于13年的财政收入。
       2、日本政府最新的重整财政计划希望能在10年内实现基本财政收支平衡。前面说的二十年有点夸张了。不过,又有什么差别呢?更关键的一组数据是:日本经常性财政收入自1990年起就在一个下降通道内运行,从60万亿下降到46万亿,而同期的财政支出则从约70万亿上升到102万亿。赤字的增长幅度大家可以自己算算。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财长面对这样的局面夜里都会睡不着觉吧?而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不升反降的国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个。
      
       上面所说的只是显性债务,至于由于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计划、医疗保险的长期隐形债务还不在其中。当然,我并不是要竭力“唱衰”日本。换一种极端的看法,假如中国政府下决心要把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提高到日本的水平,也许政府债务水平比日本只高不低。当然,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情况,比如经济还在增长期,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负债率不断下降;国家手里还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股权以及土地等许多资产可以用于解决长期的财政问题。我真正想提出的问题是,当前全球似乎出现了一种分化趋势,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普遍较为自律(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外部的硬性约束),而发达国家的财政在讨好选民的压力下似乎越来越滑向深渊。难道民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趋向无度的政府开支和高福利,不断将危机转嫁给下一代人(和新兴市场国家)吗?
      
       在剖析濒临破产的日本公共财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雄厚的民间财力。再换一个极端的说法,假如日本一夜之间发生共产革命,政府通过极端的国有化方式敛财用于偿还政府债务。清算后的结果日本仍然会是个比中国富足的多的国家。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布局深远,数量庞大。如果说计算GDP日本已经没有希望的话,计算GNI(即把日本企业拥有所有权的海外企业的收入也计入)日本却仍大有希望。我印象中看到过一个说法是日本的海外产值大约相当于GDP的20%(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准确)。还有一个数字是日本的海外投资收入规模已经与其贸易顺差相当。日本居民手中的可投资资产数目惊人。一方面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政府财政实在没有信心,日本人的储蓄率也很高。心眼死的存银行、买国债,心眼活的人早就开始将资金用于海外投资(多半是通过基金等各种信托投资方式)。著名的日元套利交易应运而生。风险偏好低的资金只赚利差,比如卖掉日元,买入利息高的美元、欧元、澳元、新元等货币。(当然现在美元利率也很低了,会不会产生美元套利交易呢?)风险偏好高的投入其它国家的股市或房市,意图赚取资产价格收益。看看中国B股的大流通股东中有多少日资的身影就知道了。日本人对中国经济可比许多中国人有信心的多。(市盈率高吗?咱们在泡沫经济时代早已见怪不怪了。)日本信托协会的统计表明,2007年之前日本各种信托投资基金对海外的投资不断上升。只有08年的金融危机才稍稍打断了这一趋势。大量日资如惊弓之鸟纷纷归巢般逃回日本,在加剧了东亚许多市场跌幅的同时,也推高了日元汇率。中国和香港股市每次暴跌,几乎都伴随着日元汇率短暂升值,有心人不妨观察一下。但进入2009年之后,金融危机似乎渐渐平息,日资又壮着胆子重回海外。港股、A股今年上半年的行情背后,日资起了多大的推动作用呢?
      
       关于日本经济先说到这里吧。对于投资界人士而言,应该思考的两个问题是:发达国家的财政危机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爆发?卷土重来的套利资金对金融市场会有什么短期和长期影响?
      
       下一篇谈韩国,题目我已经想好了:《看见你就如同看见我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14: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6: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困惑
      
      
       我知道关于菲律宾的这个章节会富有争议,所以拖了好几天。只希望能把它写的有趣些,减少大家辩论的火气。
      
       选择点评菲律宾,是因为它是东盟国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既不太好,也不太坏。惟其如此,才更有意义。对于这个国家,我有比较深的感情。我不仅游览过它的美丽风光,更体会过菲律宾人民的热情、善良、热爱生活。这样的一个民族本应享有更幸福的生活,可惜她所信仰的上帝似乎却给这个民族开了个玩笑。我和我的菲律宾朋友们曾经认真探讨过菲律宾经济的前途,虽然不至于象许多非洲国家那样无望,但也算不上光明。从中我看不到多少可资中国借鉴之处,倒是看到了中国应该警醒的地方。这个10多年前还看不起中国、严格限制中国人入境的国家,现在对中国的态度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每个试图给中国开药方的人,我都建议他先看看菲律宾的案例之后再发言。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菲律宾算是太平洋上的一颗明珠,以至于亚洲开发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们在经过类似竞选奥运主办城市的几轮投票后,选定马尼拉作为亚行总部所在地。当时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有东京和德黑兰(当时的伊朗还是开明的巴列维国王当政,算是美国的死党,而且经济欣欣向荣)。几十年后,当亚行职员们在菲律宾频发的军事政变的枪林弹雨中担惊受怕时,不少人感叹当初怎么就没有把总部选在东京呢?当然,也有人自我安慰:幸亏没有做出更糟的选择,否则没准现在个个职员都要披头巾或戴面纱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腐败的马科斯政府在给菲律宾留下大量基础设施和几大财团的同时,也留下了巨额的债务。这样的例子我们见的多了,一点也不奇怪。正直的科拉松阿基诺夫人经过两次“人民力量”革命,给菲律宾带来了真正的民主,但在经济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却几乎一事无成。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独裁者下了台,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新建的法律制度几乎完全照搬自美国,多党选举、三权分立等等,可多年以后腐败仍然是社会的痼疾,贫富分化严重,经济时好时坏。热闹的总统直选选出了形象深入人心的影星(中国也来次国家主席直选的话成龙会当选吗?),最后却成了腐败头子。再选一次吧,人民似乎一点也不接受教训,几乎再次把另一个影帝选上了台(我的菲佣投的就是支持影帝的票)。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吧:马尼拉国际机场新建3号航站楼(对于菲律宾来说就象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一样)时,政府和德国汉莎航空为首的一个国际财团签了个建设和运营协议。航站楼建成后赶上新政府上台,开始调查前任政府签约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中间的扯皮和引起的国际争端就不提了,总之一个崭新的航站楼撂在那里已经有7、8年而无法启用。如果是你,会给这样的国家开出怎样的药方?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又有何解决的良策?
      
       如果要剖析菲律宾经济的话,大概人口因素是唯一的亮点,但也让人心头沉重。由于85%左右的情况信奉天主教(视堕胎为违背教义),政府根本无法推行计划生育。据说菲律宾家庭的平均子女数为6个,人口年增长率为4%。成本低廉、数量充裕、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有利因素。可惜在菲律宾,贫困家庭根本无法负担众多子女的教育,因此人口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转而成为人口问题:如果经济增长率无法达到6%,就无法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只是,有土地、有资源、有人口的菲律宾却缺资金(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多么相似)。政府早已负债累累,居民也没有储蓄文化,有钱花光拉倒。有限的国内资金掌握在少数几个财团(大部分是华商或有西班牙背景的家族财团)手中,由于资金稀缺,国内银行的贷款利息往往高达10%以上。一些壮着胆子进来的外资在腐败、扯皮的环境下水土不服,铩羽而归。无奈之下,出口劳工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上帝在这时终于睁开了眼睛,通过殖民史使英语成了菲律宾的常用语言,消除了吃苦耐劳的菲律宾劳工走向海外的最大障碍。所以菲佣名扬天下,而菲律宾的男性劳工则在建筑、海运(船员)等行业默默地辛勤劳作。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也纷纷移民海外,大多从事护士、低级文员等服务业工作。海外劳工是菲律宾经济的最大支柱之一,每年汇回的外汇高达数百亿美元,以至于菲律宾机场有专门的海外劳工通道。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消耗资源当然不是国家发展经济的理想道路,但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问题的无奈之举。否则,指望中国连语言优势也没有的过剩农村劳动力到香港、新加坡谋生吗?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讨论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却不能否定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经济起飞初期的重要意义。
      
       前面说过,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菲律宾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热爱生活而不热爱工作;信仰上帝而不推崇个人奋斗改变人生。菲律宾人能歌善舞,善于享受生活。工资半月一发,转眼可能花光(要是每月一发的话,可能下半月就没米下锅了)。菲律宾人重家庭关系和朋友交际,某种意义上亲戚朋友代替了政府起到社会安全网的作用。但反过来,混出头的人也往往承受更多的接济穷亲戚、朋友的负担,因此许多年轻人宁愿远走它乡,而不愿留下来应对贫困的社会关系。不能不提的还有宗教。宗教赋予菲律宾人承受苦难人生的心灵寄托,也使许多人不思上进、得过且过。宗教缓解了菲律宾的社会矛盾,但也成为社会改革的阻力。说件有趣的事吧,我回国前曾经把自己家用的台式电脑送给一位菲律宾朋友。她一本正经地说,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吧。我的思想境界还没有高到愿意让上帝冒领我的功劳,由此慈善热情大减。当然,宗教问题比较敏感,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就不多说了。
      
       在菲律宾旅行的时候,常常庆幸落后的工业还来不及毁掉这里洁白的沙滩、茂密的雨林和清澈的海水。只是,我也常常想,如果有两条路让所有菲律宾人民(而不只是城市里小康以上的白领)全民公决,一条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短时间内解决温饱问题,一条是维持现状,他们将如何选择?我们时常在说“不要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可是,除了少数人口稀少,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有多少国家没有走过这条弯路?或者,这就是人类社会悲哀的必由之路?温饱型社会是不会关注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这些问题在今天成为焦点,恰恰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小康阶段的标志。等到这些问题都解决时,中国才能算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0 2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收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01: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谢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04: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很不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1-16 09:29 , Processed in 0.0126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