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823|回复: 3

近期香港电影现象漫谈:终结还是重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16: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们喜欢看的港片,3年之内就会没有了。我以前还说10年或者5年就没有了,现在看来3年就没有了。——尔冬升

  随着两地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以后将不存在“两地合拍”这个概念,而“华语电影”这个概念越来越清晰。——陈嘉上

  2009年7月24日,《窃听风云》、《麦兜响当当》陆续登陆内地影院,但其在香港市场则分别在7月30日、8月13日才上映,而7月30日,《大内密探灵灵狗》、《追影》也先于内地市场上映;2009年6月,继陈可辛年初时在内地与导演黄建新合组“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与保利博纳共同成立“人人电影”公司后,香港寰亚与上海电影集团、北京国立常升合资组成“上海寰亚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7月20日,嘉禾娱乐在股东会上通过收购橙天娱乐旗下影视公司智鸿影视的决议,并将上市公司“嘉禾”更名为“橙天嘉禾”,而橙天娱乐也成为内地第一家上市影视公司;7月15日,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副主席林建岳组团前往北京推广“香港电影NEW ACTION”及举行“京港电影合作商谈会”,期间包括苏泽光、林建岳、吴思远、陈嘉上等人纷纷表示香港电影要以内地市场为主,甚至“香港电影”将要被“华语电影”所取代……一时间,香港电影的“消失”,似乎越来越明显,而这,将是香港电影的终结还是重生呢?

  电影作品:以内地市场为主导

  如果说,2007年的《功夫无敌》、《铁三角》及《神枪手与智多星》只是在市场的淡季选择先在内地市场上映,那么,2008年,香港电影正式拉开了以内地档期为主导而先于内地上映的序幕。陈嘉上执导的《画皮》是最典型的例子,9月26日的国庆前夕在内地上映,票房2.32亿元,10月2日才在香港上映,票房1038万港元;叶伟信的《叶问》也先于内地上映,据说票房过亿,而在香港,其票房大约2700万港元;《江山美人》、《风云决》也都先在内地上映,分别取得4300万、3000万元的成绩,但其香港票房分别只有708万、64万港元。内地市场的价值,比起香港本土市场,对于香港电影来说益加明显与重要。

  如今,在这兵家必争之地、如火如荼的暑假档,《窃听风云》、《麦兜响当当》、《追影》、《大内密探灵灵狗》等中等规模的商业片都先安排于内地上映(其中《追影》的香港上映日期要延至国庆档期),甚至《麦兜响当当》的故事背景也搬到了内地城市武汉——被赞誉为最草根最本土的漫画电影“麦兜故事”系列,在《麦兜响当当》里已经是以内地元素为主导。如果再加上贺岁档电影已经是内地与香港几乎同步上映甚至提前上映(去年的《长江七号》、今年的《家有喜事2009》都是比香港提前上映),可以说,香港电影市场的两大传统档期的作品,已经是“北上神州”、以内地市场为主导了,更何况,今年圣诞新年档的《十月围城》、《风云2》等作品,也都是同步甚至提前在内地上映。

  节假日的观众比起平时要多不少,争夺适当的假期成为各大发行商的基本工作之一。而香港市场的四大黄金假期分别是农历新年档、复活节档(包括周末在内有连续四天假期)、暑假档及圣诞新年档。暑假档往往是指六月中旬到八月底(后来随着好莱坞暑假档的提前而提前至五一假期),假期时间长,上映的影片数量也较多,在1987年到1997年间平均暑假档香港电影的票房占年度票房的25%左右,且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收入超过1000万港元,回归后香港电影逐渐没落,但暑假档影片还会有不少的年度重头戏,如《风云雄霸天下》、《少林足球》、《瘦身男女》、《头文字D》等,但在2004年后暑假档已经成为了外语片的天下,外语片的成绩往往要远远高于同期的华语片。农历新年档是华人节日的档期,几乎是每年香港电影最旺的档期,回归前的十年里,该档期的港产片票房收入平均每部超过2580万港元,远远高于暑假档,但这几年《博物馆惊魂夜》、《魔法奇缘》、《返老还童》、《悬崖上的金鱼姬》等影片已经成功抢滩,分流了不少电影观众。圣诞节与复活节也都是西方的节假日,不少外语高概念影片都会选择在这两个档期上映,很自然的减少了香港本土电影的观众……

  可见,香港电影市场的四大传统档期几乎都已经沦陷,而并没有完全开放的内地市场成为了香港电影的救命草,即使可能会失去香港地区的观众,也往往要进入内地市场——尔冬升执导的《新宿事件》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例,影片以黑帮为题材,并夹杂了不少血腥暴力的场面,试图放弃内地市场而在其它亚洲地区市场上争一高低,但其香港本土的票房只有大约1400万港元,台北票房大约650万新台币,韩国与日本这两大市场也被同期其它作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电影公司:没落与北迁

  随着四五十年代,上海电影商人的南下及星马资金的登录香港,香港的电影制片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在六十年代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至今,永华、邵氏、电懋、嘉禾、新艺城、德宝、寰亚、英皇等陆续登场,引领一时的风骚,却又在时代的洪流里浮沉。

  今年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正式成立的五十周年,但邵逸夫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淡出电影制作而支持无线的大局,偶尔的电影制作也属于玩票性质,尽管今年陆续会有《Laughing 哥前传之变节》、《七十三家房客》等邵氏主导的作品出现,但想要力挽狂澜几乎是痴人说梦——邵氏的老化与僵化早已备受诟病,少数几部作品的成功也不能挽回香港电影没落的颓势。当年与邵氏抗衡的嘉禾娱乐,在前年年底被内地的橙天娱乐收购了邹文怀手中所持有的嘉禾股份后,日前又正式以“橙天嘉禾”挂牌上市——内地的影视公司在近几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复兴,橙天娱乐借着嘉禾、《赤壁》之势更是平步青云,当年掷地有声的嘉禾娱乐,今天的“橙天嘉禾”!此外,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韩国富川奇幻国际电影节,还分别举办了徐克电影工作室及德宝公司的电影纪念展,这两家公司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时“响当当”,到了今天只能成为纪念、缅怀的对象!

  老牌的电影公司早已没落,九十年代中期后兴起的英皇、银河映像、寰亚、金牌娱乐等,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英皇旗下有成龙、twins、谢霆锋、容祖儿等艺人,一度创作了《千机变》、《新警察故事》、《保持通话》等作品,但前几年的麦浚龙事件引来了廉政公署的介入调查,调查结果不了了之但无形中影响了英皇的声誉,而去年爆发的“艳照门”事件再度将这家公司推向了舆论的深渊,内地对部分艺人的封杀无疑影响了公司的电影创作;银河映像是香港回归后的本土中坚力量,可惜如今的作品难以在广大观众那引起大的反响;金牌娱乐前几年则陆续推出叶念琛的《独家试爱》、《十分·爱》、《我的最爱》这“爱情三部曲”,赢得主流观众的赞赏,但急功近利式的推出《亲爱的》、《绝代双娇》、《狼牙》等作品却让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口碑毁于一旦,何况今年金牌娱乐还爆发了公司欠薪、艺人出走等风波。而寰亚,《无间道》被推到“救市”的风浪口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几年则遭遇了电影业的瓶颈,如今的与上海电影集团等合组“上海寰亚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但愿可以走出这困境。

  另外,香港回归后一直努力于泛亚电影合作的陈可辛,在内地成立了“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与保利博纳共同成立“人人电影”公司,创业作为陈德森构思多年的《十月围城》——不知这次,陈可辛及他的“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是否可以突围而出呢?而马伟豪签约AEG新亚洲娱乐,宣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陈嘉上出任光线影业顾问等,无疑表明着这群中生代的香港电影力量,逐步的以内地为电影业的重心。

  电影人:北上与华语电影

  2003年六月,刚经历了SARS肆虐的香港电影人,组团北上与内地签订CEPA协议,正式拉开了香港与内地进一步合作的帷幕;200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主题之一是“北望神州”;2008年年底,香港电影发展局推出旨在培养扶植香港新一代导演的“香港电影NEW ACTION”(但该计划里所推选的三十多位香港电影导演,包括已经独立担任导演二十年的陈国新等,所谓的新一代导演,流于了口号),并积极的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内地等推销;2009年7月14日,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偕同林建岳、陈嘉上等人访京,进一步推广“香港电影NEW ACTION”及举行“京港电影合作商谈会”等。

  正是在7月14日的这次香港电影发展局的北上寻求电影业发展的过程里,林建岳表示,由于市场的需要,两地电影题材还需要加强,以后要拍出不同类型的电影,希望两地以后可以紧密合作,把两地电影事业推上另一高峰;而陈嘉上则认为,随着两地合作的紧密加强,以后将不存在“两地合拍”这个概念,而“华语电影”这个概念将会越来越清晰……

  之前民间早就有香港电影“北上”、被华语电影所融合等讨论,今年五月份的《电影世界》杂志还做了一个“香港北漂——影像浪人还是雇佣军?”的专题,采访了王晶、叶伟信、马伟豪、郑保瑞等香港电影导演,并邀请香港电影工作者及文化批评者林奕华谈了“香港电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的问题;紧随着的第六期《中国银幕》还以18个版面做了专题“挺进后大片时代”,介绍了即将上映的合作片《孔子》、《风声》、《十月围城》、《未来警察》、《通天帝国》、《刺陵》等作品,而这些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高概念影片”,且以内地市场为主导。

  如今,当“香港电影NEW ACTION”的推广活动变成了香港电影不断地融入内地、被华语电影的概念所取代的“推广活动”,也当这些业内人士越来越清晰的看到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香港电影的出路在于华语电影时,香港电影人的北漂或者北上,并不仅仅是影像的雇佣军,还是新一代华语电影的缔造者。

  华语电影是香港电影的重生?

  “华语电影是一种处于不断演变、发展中的现象和主题,主要指使用汉语方言,在大陆、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区制作的电影,其中也包括与其他国家电影公司合作摄制的影片。因此华语电影是一个涵盖所有与华语相关的本地、国家、地区、跨国、海外华人社区及全球电影的更为宽泛的概念”,早前,海外学者鲁晓鹏与叶月瑜已经从理论的层面上如此的探索了“华语电影”的概念,尽管遭遇了不小的争议,但也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共鸣,如陈犀禾认为,“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呼应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和时代变迁。从80、9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一个跨区域的,互相渗透、影响、整合与竞争的新阶段。它要求有一种关于‘华语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即把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联系起来,进行整合性的思考。这无论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还是世界背景下的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

  华语电影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有争议的地方,尤其是对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但在1949年之前,即使当时台湾香港都属于殖民统治的地区,台湾及香港地区的电影都是被比较笼统的称为中国电影或者华语片。五十年代后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内地电影才逐渐的与港台电影有了明朗的分界线。但就香港电影而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香港地区的电影更多是分为国语片和粤语片,随着香港本土意识的日益明显,香港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才逐渐的呈现出来,且这与香港本身的殖民历史有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大陆,在政治意义上已经结束了殖民统治(但在文化意义上有些学者质疑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殖民”),香港电影,这一个概念的政治根基被连根拔起,市场收益方面,原来香港电影所依赖的台湾市场及韩国日本、星马市场等,都逐一的散失,而内地电影市场成为了其救命草,再者,香港电影原来所具有独特而优越的城市感,也在近几年的不断与内地合拍中所淡化——相反的,如《文雀》、《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青苔》等这些具有强烈的香港本土城市文化的影片,在主创者的口里也被强调其“城市保育”的意义。可以说,原来所说的香港电影,在现在已经失去了政治基础、本土市场生存能力及文化独特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意义的华语电影甚至是中国电影。

  就像现在依然会存在着描写上海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电影作品,但已经不像三四十年代时常称“上海电影”般,香港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文化现象,具有某种文化意义,但再强调其“香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而以内地为主导的华语电影,是否将使得香港电影重生呢?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于 2009-9-30 14: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8 21: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船骞5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0-14 09: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1-23 01:59 , Processed in 0.0124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