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351|回复: 3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国探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20: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六十七年前,他们从这里走出国门抗击日本侵略者,今天他们从这里返乡寻亲,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  今日下午,云南瑞丽市政府为这些老兵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年的青壮小伙,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在亲人及志愿者的搀扶下,他们迈着蹒跚的步伐跨过了畹町大桥。有的红了眼眶、有的眺望即将踏上的国土、有的向站岗的中国武警回敬了一个军礼。
  在畹町定居的远征军老兵蔡子斌今天特意来到畹町口岸迎接当年一起生死作战的兄弟。为此,他还特意将两块分别由中央军委及香港《大公报》颁发的荣誉勋章挂在胸前。
  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此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远征军留在了缅甸,六十多年来,他们回国的愿望日益强烈。
  据了解,这次回国探亲的老兵有九人,他们的老家分布在四川、山东、广东、湖南、江苏以及河南等地,年龄最小的也已经八十多岁,他们分别居住在缅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这些抗战老兵今天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六十余载的土地。
  当日,老兵们还参观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及瑞丽口岸,感受了祖国的巨大的变化,当地儿童为他们献上了鲜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共约十余万人。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一九四二年三月入缅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一九四三年四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一九四三年十月至一九四四年五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两军在畹町会师。三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败将军孙立人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4月,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
  
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仁安羌战后,新三十八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撤回云南。孙立人奉命率新三十八师为第五军殿后。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新三十八师继续殿后。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拿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四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孙立人便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一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警告当地英军将领说:“这支中国军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说吧!”英军将领将信将疑来到新三十八师营地,孙立人拉出一支仪仗队,在营门口迎接。200名精壮士兵,往营门口一站,就是一堵墙。士兵们军装是破了点,但枪支雪亮,个头是矮了点,但精神饱满。仪仗队前头,摆着两门小钢炮、4挺重机枪。英军将领大为惊异,他见过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英军将领问中国机枪手是如何把重机强扛过来的,中国兵立正大声回答:“武器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武器在。”英国佬听后,明白了个中道理:武器是中国士兵的生命,你要缴他的枪,能答应吗?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
  1943年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至1944年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王牌第十八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两万多人,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一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胜利结束第二次缅甸战役。孙立人的战绩得到了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在国共战争初期,孙立人率领的 新1军到东北开始给林彪的部队带来很大麻烦,造成部分林部有恐战心理,后来的新1军,特别是在孙立人走后,战斗力下降的厉害,林部又有“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1军”的谚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0: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领戴安澜  
1904年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幼年曾就读于私塾和公学,1925年1月入黄浦军校第三期,次年毕业後,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升第二百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後,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戴安澜去世后,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将军的遗体入殓,并由所部五九八团虎榇回国。在郑庭芨的带领下,该部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于6月27日到达云南腾冲。在滇缅边界,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成殓。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浦之英,
    民族之魂。  

    会后,戴安澜的灵柩暂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远征军将领:卫立煌

卫立煌(1896年—1960年),字俊如,安徽合肥人。1912年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兵。次年7月,在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参加了守和州的战斗,失败后回乡。1914年至上海投奔合肥老乡、同盟会员范光启,随范从事反袁,曾向袁军在上海的兵营扔过炸弹。袁的爪牙将范刺死后,卫立煌乘轮船逃至广州,于1915年初投入粤军当兵。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充当卫士、排长。1918年调入粤军许崇智部,至1921年,因战功,升至团长。1925年蒋介石将许崇智排挤走,将队伍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卫任第三师第九旅旅长。1926年7月随东路军参加北伐,至福州,升任第十四师师长。1927年3月,北伐军光复南京,卫率部驻镇江。8月底,北洋军阀孙传芳进攻南京,卫率部同北洋军激战六天,收复龙潭车站。战后,蒋介石提升原为黄埔军校教官的颐祝同、刘峙为军长,而任命战功最大的卫立煌为副军长,引起卫的不满。1928年,入北平陆军大学受训。1930年任第四十五师师长。1931年曾参加对江西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任第十四军军长,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在红军向西转移后,卫率部首先进入苏区中心金寨。蒋介石为表示对卫的鼓励,即将金寨及其周围地区划为立煌县。1934年初,参加镇压在福建反蒋抗日的第十九路军。1935年11月,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授陆军上将。

  卢沟桥事变后,卫立煌积极抗战,率第十四集团军进入山西抗战。1937年10月,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领三个兵团七个军,在八路军的配合下,重创进犯山西忻口之日军。激战中,军长郝梦鳞、师长刘家骐、旅长郑廷祯以下官兵数千人壮烈牺牲。1938年2月卫立煌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在临汾以北的韩信岭阻击日军。4月,去西安时顺访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在山西中条山等地区抵抗日军。这一期间,他同共产党、八路军关系友好。1942年1月,调任西北行营主任,被蒋介石削去兵权。

  1943年冬,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将司令长官部由昆明推进至离前线仅70公里的云南保山,部署对日军作战。次年5月率两个集团军击溃侵占滇西的日军,于1945年1月收复畹町,同中国驻印军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随后任中国陆军副总司令,养病并出国访问。

  1947年10月回国。次年1月,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剿总”总司令。到沈阳后,固守要点不出。在辽沈战役中曾抵制蒋介石的指挥。东北的国民党军被全歼后,蒋介石诿过于他,将他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初,摆脱特务监视,出走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致电毛泽东表示祝贺。1955年3月回到北京,被毛泽东称誉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1960年1月病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1-16 18:56 , Processed in 0.0123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