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700|回复: 2

累积期权被指“金融毒品”,银行追讨升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8 08: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累积期权被指“金融毒品”,银行追讨升级

2009年05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涂艳
  
  内地富豪因一款名为KODA的产品被香港星展银行追讨巨额欠款的纠纷事件正在升级。已就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的本报记者了解到,涉及的银行已经不仅星展银行一家,而被告甚至包括了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并且,北京二中院也在“五一”前结束了星展银行和内地客户的第一场庭审,这也是类似案件涉及内地客户的首次公开开庭审理。⊙本报记者 涂艳
  巨亏正渐渐付出水面
  今年初,由于投资一款名为股票累积期权的私人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多位内地富豪分别被星展银行起诉至香港和北京的法院,要求及时还清几千万甚至上亿银行欠款。在媒体多次报道之后,这款带有杠杠性质且门槛高于百万美金的产品才开始被普通老百姓所认知。
  累积期权产品在今年可谓“恶名远播”。今年4月,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因为一款“外汇累积期权”投资引发的巨亏而离职。去年因与国际投行美林签订的股价对赌合约,也让碧桂园的杨惠妍身价大跌。近日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也因去年10月投资花旗银行投资KODA(累积股票期权)亏损而被银行追讨970万港币。
  不仅仅是内地普通富豪,更包括香港显贵们都纷纷栽在了这个“累积期权”上,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产品的相继到期,亏损的案例正在频繁浮出水面。据业内专家表示,仅在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就在1000亿美元以上,涉及包括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的会长吕志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内地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人数要多得多,特别是那些在香港开有账户的富裕阶层和民营公司,基本上都参与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由此可见,这场关于KODA的纠纷或许远未到结束之时。
  
  产品被公认为“金融毒品”
  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们解释了这种名为KODA(股票累积期权)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款带有杠杠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而据被告代理律师的解释,KODA简单来说就是客户和银行约定某只股票的两个价格,分别为行权价和取消价。客户的存款实际上为履约保证金,而事实上银行也并不需要去交易所实际购买股票。据4月底在北京二中院开庭应诉的投资者郝婷介绍:“我在星展银行的全部存款为8000多万,而最终对账单中显示该产品的最大合约值达到了6个亿。”
  正因为该产品的高门槛和高杠杠,一旦股价跌破行权价就意味着投资者每天都要打碎了牙往肚里吞。招行私人银行中心的某位高级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这种累积期权是收益有限但风险无限的产品,一般股价上涨3%-5%合约就会自行终止,而当股价跌了,投资者的损失则成倍放大。”
  在香港,累积期权一向被投资市场公认为“金融毒品”,但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能解释了其为何受到如此多投资人士的青睐了。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对于这款产品的认知大致分为两类:完全不清楚风险和清楚风险但愿意一搏。对于后者,更多的人是受到2007年大牛市的“怂恿”,认为股市扶摇而上的日子尚未结束,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严重左右了当时对这款高风险产品的判断。
  而对于不清楚产品风险的前者,内地客户占了更大的比例。据郝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星展银行投资者顾问打电话说他们有一种叫做KODA的产品,其实是一种打折的股票。然后他给我的概念就是说,这个产品是他们私人银行专门给大客户准备的,别人还拿不到这种东西。”另外,投资顾问当初告知郝婷,这个产品几乎不需要用客户账内的钱来做,只需要高抛低吸就行,甚至还可以防范风险。
  如果果真如此,这场关于KODA是否涉嫌对赌甚至欺诈的争论还将继续。目前该案还在审理过程中,本报将继续跟踪案件的相关进展。


内地富豪香港理财遭遇血洗 知名地产商亏损百亿
2009年04月25日 CCTV经济半小时
  内地富豪在香港星展银行和香港荷兰银行开户投资后,非但自己的数千万身家很快灰飞烟灭,反而还倒欠下银行的一笔巨额债务,这场变故都源于银行推销的一种叫KODA投资理财项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这种产品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内地富豪香港理财遭遇集体血洗 一知名地产商亏损逾百亿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昨天表示,坚决反对高杠杆率下的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必须遵循风险可控的原则。最近,中国内地企业家身陷金融衍生品的消息不断被公之于众,中信泰富巨亏150亿元,曾荣膺内地首富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巨亏7.4亿元。其实,从去年开始,不少内地的客户陆续接到香港一些银行的催款通知单,要求这些客户在10日内偿还欠款。这让这些客户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因为他们在香港这些银行里的存款高达数千万港币,怎么会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反倒变成了银行的欠款大户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叫郝婷的投资者。
  香港理财不仅数千万身家灰飞烟灭,还倒欠银行巨额债务
  2007年8月份,北京的郝婷在香港的星展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随后把在其他银行的资金陆续转入到星展银行,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她账户上的8000多万资金却化为乌有,而且还倒欠星展银行9千多万。
  星展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郝婷:“从汇款方能拿到证据的是8088万(港元),然后全部都转进去了,转进去以后就变成这样,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告诉我,我的钱就不能动了,然后再通知就是我欠他的钱了。”
  郝婷发现帐户出现问题,是当时公司正在签定一份购货合同,需要从星展银行开具一张40万美元的信用证。
  郝婷:“他说你这个帐户不能动了,被冻结了,我当时非常吃惊,我说为什么?我说我多少钱在你那,为什么一个40万美金的信用证都开不出了,他说你的额度不够了。”
  这让郝婷大为吃惊,明明自己的帐户里有8000多万的资金,怎么突然就说额度不够了,她不明白自己的帐户到底发生了什么。
  郝婷:“两个月的时间,8000万就变成负9000万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么多的钱好象做梦一样,我到现在有时候都觉得,这是真的吗?因为我不相信,活生生的现实中就会发生这种事情,我真的都不太相信,因为你这么多年的辛苦,这么多年的积蓄,就这么一下就没了,并且你没的莫名其妙,你不知道它是怎么没的。”
  记者:“郝婷帐户的8000多万资金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变成了负的9000多万,这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一样,不过这确实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而且发生这样事情的远不是郝婷一个,在北京做律师的赖建平,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在香港荷兰银行做投资的2000多万港元,如今不仅一分钱不剩,他还倒欠荷兰银行200多万港元。”
  2007年6月,赖建平在朋友的介绍下,在香港荷兰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帐户,之后他向帐户打入了400多万港元,这位朋友也成为他在荷兰银行的投资理财顾问。
  荷兰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赖建平:“通过她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服务,提供贴身的VIP的服务,让我们这个财富能够增值。”
  之后赖建平就按照荷兰银行投资顾问建议进行投资理财,然而刚刚过了两个多月,这位投资顾问就不断打来电话,银行也不断发来催款通知单催促赖建平继续往帐户内打入资金。
  赖建平:“每当她告诉我们要差钱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把钱补上,过段时间又不够了,不够了没钱了,把家里掏空了那就向朋友借,向亲戚借。”
  从2007年12月份到2008年的3月份,短短4个月的时间,赖建平陆陆续续又向帐户打入资金1000多万港元。
  记者:“加上你前期和后期追加的一共多少钱?”
  赖建平:“我一共将近2100万港币大数,现在是没有了,就全赔了,而且按他们说法是,到去年11月底的时候我还欠他们二百多万,我倒欠他们两百多万。”
  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不少客户因为倒欠银行巨额资金,被香港的外资银行告上了法庭,另外还有一些客户准备起诉这些香港的外资银行,讨要自己的损失。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现在在我们律师事务所来登记委托的大概有十几个客户,这十几个客户,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在房地产或其他一些国际贸易,或者一些实业投资方面的企业家,少的欠他们(银行)几百万,多的欠上千万,甚至上亿。”
  “收益丰厚的投资宝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自从郝婷和赖建平分别在香港星展银行和香港荷兰银行开户投资后,非但自己的数千万身家很快灰飞烟灭,反而还倒欠下银行的一笔巨额债务,这场变故都源于银行推销的一种叫KODA投资理财项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这种产品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2007年8月份,郝婷在香港星展银行开设帐户并转入资金之后,星展银行的投资顾问,也就是介绍她到星展银行开户的黄伟业,开始打电话,向她介绍一种全新的投资理财产品。
  星展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郝婷:“打电话说,他们有一种产品,叫做就是说KODA,叫做打折的股票,然后他给我的概念就是说,这个产品是他们私人银行专门给大客户准备的,别人还拿不到这种东西。”
  之后黄伟业还向郝婷介绍了这种产品的各种好处。
  郝婷:“他说这个产品不需要用你自己的钱,他说这个产品你可以在这边,我们这边给你低买,就是每天低买20%,然后你同时可以同时做高抛,他说你几乎不用自己的钱来做这个东西。”
  而赖建平的投资顾问张宁,专程从香港飞到北京,为赖建平及其周围的朋友介绍荷兰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
  荷兰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赖建平:“就专门给我们介绍这个Accumulator或者叫打折买股票,通俗说叫打折买股票,她介绍这个产品可以以小博大,周转快,可以防御风险。”
  黄明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金融学教授告诉记者,KODA的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被称为Accumulator,国内翻译为累计期权,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投行是尽量的想兜售这种复杂的衍生产品,他们有很大的激励机制,在复杂衍生产品上他们赚的越多,这些销售员的奖金也拿的越多。
  面对这么诱人的理财产品,似乎没有人能抵挡住诱惑。
  赖建平:“所以我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热血沸腾,这不错啊,买这个产品,市场上10块钱东西,我可以8.5元甚至更低8块就买得到,这不是很好的一个交易吗?”
  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赖建平同意荷兰银行私人银行代理购买了这种叫KODA的投资产品。而郝婷则是在星展银行投资顾问的操作下,购买了同样的投资产品。后来的对账单显示,正是这些叫KODA的产品不仅让郝婷的8000多万元血本无归,而且还倒欠香港星展银行9000多万元。
  郝婷:“我自己大概算了一下,整个最大合约值,就是他所谓的这个KODA,因为我这个户口里边没有做过别的东西,他就给我做的这一种东西,那么最大合约值是6个亿。”
  记者:“郝婷和赖建平投资这种叫KODA的金融产品,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大的损失,明明银行帐户里只有8000万元,为什么能够作出6个亿的产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也联系了香港星展银行,并发去了采访提纲,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他们的回应。那么这个叫KODA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投资理财产品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Accumulator是一些极其高杠杆的复杂工具。”
  黄明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他告诉记者,KODA的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被称为Accumulator,国内翻译为累计期权。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和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挂钩,通常和约的期限为一年。
  黄明:“一个典型的Accumulator合约,往往是这样的,投行会跟你说,我这有一只股票,卖10块钱一只,但是你是我的高端客户,所以我给你打折,8块钱,每天买个一千股。”
  KODA其实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产品,它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在一年的期限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KODA有四个特性:1、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2、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3、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4、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购买,因此这一产品往往带有很高的杠杆性。
  黄明:“假如说股票跌到一块钱了,你还得一年每天买下去,每天得花8块钱一股来买,双倍的买,不光双倍每天买,而且一直要买一年。”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这个产品设计实际上它这个像一些比较大的金融机构或者银行他实际上给客户设计出来,他是和客户的一个,应该说是一个博弈关系。”
  银行和客户签了协议以后,那么来讲实际上在赌,赌这些就是说石油或者期货的价格或者股票的价格,他们就是说一个增长或者是一个下跌。
  肖金泉解释说,在一般人的概念中,Accumulator就是通过这些私人银行购买一些优惠打折的股票,同自己在证券市场上操作并无本质区别,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些投资Accumulator的客户存在帐户里的资金,并没有直接用来购买市场上的股票。
  肖金泉:“而客户他存在银行里的钱实际上他已买这个金融衍生产品的保证金了,所以往往就是说你客户存的两千万他根据你的资产状况他会给你放大,放大就是你购买的数额。”
  为什么这样一种理财产品会让许多投资者趋之若骛?专家分析说,一个原因是有些投资者确实偏好高风险高利润的理财产品,另一个原因是牛市行情中部分投资者盲目相信股市只涨不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投资者对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了解。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肖金泉告诉记者,他所代理的一些案件中,很多投资者就表示当时根本不了解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大部分人仅仅知道这种产品的收益,而不知道它的巨大风险。在杠杆的作用下,假设你的帐户里有 1000万元,那么你的合约数值就会高达五六千万,在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
  肖金泉:“那么以至于很多客户,很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掉进去以后,就是10年,甚至一生的积蓄,由于购买了这个产品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就是说变成了一个需要重新创业了。”
  金融衍生品=富豪杀手?
  通过专家的解释,我们知道了,郝婷和赖建平购买的不是收益丰厚的投资宝物,而是一种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一些香港媒体估计,仅在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就在1000亿美元以上,涉及到包括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产品积聚的风险随着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暴跌,急剧放大,把投资者的财富席卷一空。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了9年的亚太区经济学家,他对国际投行设计的这些金融衍生品有着深入的了解,按照他的推测,国内投资Accumulator的人数远远超过香港。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中国这次做这个衍生产品人的话,是成千成万的人做衍生产品的,这个规模是非常大,可能中国大部分有钱人都做了这个。”
  黄明博士告诉记者,他在长江商学院的数十个学生都购买了和郝婷一样的KODA产品,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国内的民营企业家。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其实对国有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注意到了最近有一批国有企业蒙受了巨额的衍生产品的亏损,也是做的非常复杂的衍生产品和郝婷做的这种复杂衍生产品非常相似。”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我觉得在内地的受害者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可能是有很多还没有暴露出来,而且有一些受害者也是可能涉及到他们不想给人知道,他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也是涉及到金钱上的问题他不想别人知道,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量的金钱投资在这种衍生工具方面。”
  吕志华作为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的会长,已经陆续接到几十名投资者的投诉。他曾经是香港著名的证券分析师,从事证券及传媒业超过15年。他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专程从香港赶到了深圳。
  吕志华:“这种衍生工具产品,我们叫做Accumulator,那我们是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I kill you later,那又是翻译成中文就是说,我会迟些杀死你,那真的是这种合约,到最后全都是杀掉所有那些有钱的投资者了。”
  在吕志华看来,内地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人数要多的多,特别是那些在香港开有帐户的富裕阶层和民营公司,基本上都参与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资。
  吕志华:“整个市场来说,累股期权在2007年最高峰的时候,大概是涉及的金额有6千亿港元,但是当时来说,我们还没有评估内地人士受害的情况,那所以我觉得实际上那整个累股期权合约金额在高峰的时候,应该是超过6千亿的。”
  记者:“在采访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的时候,他告诉我,2007年,香港的GDP总量也才1600亿美元,但是这些国际投行出售的累股期权值就高达1000多亿美元,那么为什么这些国际投行会做出这么大的金融衍生品呢?”
  谢国忠:“Accumulator当时的话是毛利最好的,当时可能有5个百分点,如果你做一般的衍生品交易的话,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毛利率。”
  曾经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了9年的亚太区经济学家,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告诉记者,是Accumulator在2007年养活了在香港的国际投行,当时香港最有钱的员工就是那些欧美银行的私人银行家们,当投资者损失惨重欲哭无泪的时候,这些拼命推销Accumulator的私人银行家,却在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谢国忠曾经在世界银行担任了5年的经济分析员,之后又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了9年的亚太区经济学家,对于这些国际投行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当时这种金融衍生品不仅对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样也吸引着发行这些产品的国际投行的银行家们。
  谢国忠:“比如说你有一千万美金,我让你买一亿美金面值的Accumulator,我的投行那边的收入的话是5%,那就是500万美金,500万美金我个人收入的话,一般是30%,那就是150万美金。”
  黄明:“投行是尽量的想兜售这种复杂的衍生产品,他们有很大的激励机制,尤其他们的衍生产品销售员,他的奖金和银行的利润挂钩,在复杂衍生产品上他们赚的越多,这些销售员的奖金也拿的越多。”
  如此高的利益驱动,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和他们的员工将复杂金融衍生品的规模越做越大。2007年美国的GDP总量是13万亿美元,但是华尔街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就达到了60万亿美元,是实体经济的4倍多。与金融衍生产品同步急剧增长的是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的奖金和分红,2007年华尔街仅高管层的奖金总额就高达400亿美元。但盛宴的狂欢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正是因为这种贪婪和疯狂导致了2008年年底的华尔街风暴。
  谢国忠:“所以这个激励机制到了一定的份上,他可以把朋友卖了,连朋友都可以卖了。”
  谢国忠告诉记者,是Accumulator在2007年养活了在香港的国际投行,当时香港最有钱的员工就是那些欧美银行的私人银行家们,当投资者损失惨重欲哭无泪的时候,这些拼命推销Accumulator的私人银行家,却在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谢国忠:“当时分奖金的话,几千万美金的奖金的人有不少,那几百万美金的更是多如牛毛,所以出现了就是那个排队买法拉利的概念,所以到了07年的时候,法拉利排队有两年以上了,所以现在虽说经济那么箫条,那些人口袋里钱还在,所以法拉利排队还是这两年。”
  半小时观察:警惕“富豪杀手”
  碧桂园在年报中曝出投资金融衍生品出现巨亏12亿人民币,而令碧桂园惨输的是去年与国际投行美林签订的一纸股价对赌合约,作为拥有碧桂园 59.12%股权的大股东、曾当选中国女首富的杨惠妍其身价也因此而大幅缩水。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此前67岁的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在辞职函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击垮这位商界奇人的是一种对赌澳元的外汇累计认购期权,中信泰富在这种金融衍生品上的巨亏超过150亿港元,而且根据杠杆合约,这些损失还在继续扩大。更近一段时间,国资委下文约束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有多少央企参与了其中?又出现了多大亏损,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曾在摩根斯坦利任职的谢国忠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透露,国内一著名企业家因为accumulator巨亏10多亿美元,他的很多朋友都因为 accumulator遭遇重创,当中国的众多民营企业家和国营企业在海外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遭遇金融衍生品血洗的时候,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还远远不熟悉金融衍生品,我们对金融衍生品背后巨大的风险认识还远远不够,对金融一知半解,又手握巨额资金的内地投资者,在用小钱赚大钱的利益诱惑下,他们很容易就被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吞噬掉。
  前不久国内三大航空公司被曝投资航油套期保值这种金融衍生品出现巨亏,其实航油套期保值几乎是欧美所有航空公司的都普遍参与的一个投资项目,但欧美航空公司并没有出现大的亏损,这说明我们在投资金融衍生品方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大国企尚如此,个人投资者对此更应该谨慎、谨慎再谨慎。


“富豪杀手”给我们什么启示?

2009年04月27日 深圳商报
在中国,一个拥有上亿身家的人怎么才会一贫如洗,需要从头创业?
上周,央视一档节目告诉人们,这场金融风暴中,许多在海外购买金融衍生产品的富豪经历这样的遭遇。一个“经典”案例是,北京一位叫郝婷的女士 2007年8月在香港星展银行存入8000多万元资金购买一种叫KADO的金融衍生品,几个月后银行告诉她,8000多万元已化为乌有,同时,她还倒欠星展9000多万元。
内地富豪在海外购买金融衍生品的损失有多大?节目列举了中信泰富亏损150亿元、曾荣膺内地首富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巨亏7.4亿元等,还告诉观众,北京一些律师事务所这两年代理了大量这类案件。节目最后给金融衍生品命名为“富豪杀手”。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造就了无数富豪。除了一些人投资实业输光老本,很多富豪都栽在经济狂飙时,希望借助和金融有关的产品再上层楼的豪赌。早期的国债期货、海南和北海房地产泡沫时从银行借钱炒地皮、透支炒股票、以及这两年循环按揭买商铺和住宅等等,都“消灭”过不少富豪。有心人如果愿意挖掘这类故事,足可写一部跨越几十年的“野史”——富豪覆灭记。
央视最新播出的这档“富豪覆灭记”提醒人们,守住财富将成为越来越多人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课题。这几十年,伴随经济腾飞,中国成为全球富豪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几十年社会大环境蓬勃向上,大家更在乎如何创造和放大财富,守住财富反而是一门新课,大家来不及也很难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2007年年中,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欧美国家普通投资者从各种投资品撤退的步伐非常快,社会普遍认同危机将严重影响各类资产价格。这种经验和判断与其市场发育较早,民众见识过多次经济大起大落有关。反观国内,普通投资者并未经历太多大风大浪,对危机的杀伤力往往估计不足,即便是富豪,也很容易在一轮大熊市中倾家荡产,被打回原形。
严格意义上,当代中国金融市场只出现过为数不多的金融衍生品。因此,普通投资者对该类产品缺乏起码了解。国际市场这些年金融衍生品泛滥,为了追求暴利,很多机构参与制造和销售这类产品,其中,一些境外机构的目标客户正是国内刚刚发家的富豪。国际媒体披露,许多制造和销售金融衍生品的机构自己都无法说清这类产品的风险所在,同时,为了获取销售奖金,销售人员倾向于描述收益而忽略风险,加上国际知名机构在内地投资者心目中的偶像地位,使得很多富豪确实是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走进陷阱,财富被迅速洗劫一空。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家庭、企业和国家一下拥有巨大财富,在后来政府倡导购买美国和欧洲资产的征途上,日本国民财富损失巨大,许多家庭就曾遭遇“富豪杀手”式的欧美金融资产的洗劫。虽然没有充分理由认为这本身就是发行者的“阴谋”,但是,玩同样的游戏,老手有更多机会赢新手,则是一个容易理解的原因。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重农轻商的民族,虽然祖先有过许多关于财富的箴言,但多是“藐视”而非看重财富。30年的市场经济发育,要求整个民族从观念、文化、方法等各方面改变对财富的认识,其中,如何从具体方法和手段上让财富安全增值,实在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的功课。



揭秘“富豪杀手”累积期权:富豪栽在贪小便宜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北京电视台《财经5连发》

  金融衍生品充斥金融时代,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很多久经沙场的精明投资者却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使无数富豪倾家荡产,后悔莫及。它就是号称“富豪杀手”的Accumulator(累积期权)。Accumulator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大魅力?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能以较现价便宜20%的价钱长期购入此股,你会不会蠢蠢欲动呢?BTV财经频道4月28日(星期二21:20)《财经5连发》邀请到国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崔勇来为我们揭开这扇神秘的面纱。
  刘纪鹏认为衍生品设计出来基本上就是对赌。
  投行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就利用这样的时机转嫁风险。比如股票现在10块钱,8块钱卖给你,你肯定认为合适,但是实际上美国在衰退当中,这支股票有可能跌到7块、6块、甚至5块。它能从6000多点跌到1600多点,因此这个风险就转嫁给客户去承担。我们尤其要警惕搞投行模型的人,他用一种概率忽悠投资者,但是金融危机中,小概率恰恰经常出现,出现一次我们的钱就全没了。
  投资者不要以为把钱给了商业银行,就一定保本付息,实际上理财的很多产品在收取高息的同时,投资者本身要承担亏本的风险,银行不再兜底。

  崔勇用具体的实例使我们更加明白了Accumulator的秘密所在。
  如果你的帐户里面有1000万港币的话,只能签1000股的Accumulator。虽然1000股看着不多,但是它是每天可以积累的,也就是说每天可以买1000股,一个月按20个交易日来算,就可以买上20000股。但是如果落下来的话,每天要补偿2000股,最后就变成了40000股。如果我们签一年的协议,按10个月算,就要买进40万股,假设一股跌10块钱,那400万就没了。从30000点港股到10000点,基本上跌幅是在30块到40块之间,所以1000万跌到30块,就是0了,投资者反倒欠银行200万,如果一股跌40块钱的话,那你就倒欠它600万。所以这就是 Accumulator的风险所在。我们内地的富豪通常觉得买1000股也就几万块钱无所谓,但是每天积累下来,再乘2,这个数就大了。
  所以这个游戏设计的时候让你看到:第一你能占到便宜,第二是看你能玩得起,但是玩到最后头的时候,你发现实际上是玩不起的。
  金岩石在解释了这种金融衍生品的同时,也提醒了广大投资者要注重风险。
  Accumulator的另外一个英文词就叫I kill you later(我会迟一些杀死你)。就是一开始把利都让给你,让你都赚钱,小赚的时候很多人就希望能够多赚一些。但是Accumulator是随着价格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级一级放大的。任何一个东西的存在一定是双向选择,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不对称性,人的耳朵在听赚钱的时候往往是偏导的,对小概率风险的提防性就很小。投行在卖Accumulator贪婪的同时,更多的是买的人爱贪小便宜。既然你参与了这个游戏,输了就不应该单方面担当责任。
  在银行的理财品种当中,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合同,遵循三条基本准则:第一、由后及前,因为风险批示在后面;第二、由浅入深,不要先看黑体字,要看浅体字,浅色字都是保护自己的;第三、由小及大,重点看小号字。
  这个游戏规则应该分清楚三个层次:如果在文字上写清楚了,第一个层次就是这张纸给你了,你自己没看,是你的责任;第二个层次就是这张纸我没看懂,两方面的责任;第三个层次就是这张纸本身就是骗局。
发表于 2009-5-8 10: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银行的理财品种当中,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合同,遵循三条基本准则:第一、由后及前,因为风险批示在后面;第二、由浅入深,不要先看黑体字,要看浅体字,浅色字都是保护自己的;第三、由小及大,重点看小号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8 17: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才看到这个帖子,涨了就取消合同,跌了就没完没了,这就是投行的衍生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1-6 03:12 , Processed in 0.0138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