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124|回复: 0

伯南克推次贷责任 高呼都是中国的错遭质疑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10: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06月12日 09:07 每日经济新闻  

  身担美国经济发展重责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被指“逃避责任”,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是引发美国次贷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原因。英国著名财经评论网站“MarketOracle”以《伯南克高呼“这都是中国的错!”》为题,质疑伯南克最近在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上针对中国等东亚国家的讲话。

  危机在“格老时代”就已酝酿

  伯南克在讲话中说,“新兴市场的经济体净储蓄供给的显著增长导致了美国房产市场繁荣,以及更广泛地说,即次贷危机的爆发。这个净储蓄增加的来源包括:高存款的东亚国家、以及中国之外经济快速增长;一些新兴市场上外汇储备的高积累;石油出口和其他商品出口国家巨大的收入增长。这些净储蓄货币流的压力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较低的长期真实利率,刺激了资产价格(包括房屋价格),推动货币账户在工业化国家,即接收这些货币流的国家走向赤字——尤其是在美国。”

  美国评论家怀特尼撰文指出,“这简直就是在拐弯抹角地说,中国应该为过去10年来发生的所有错误承担责任。”他进一步分析说,美国的泡沫是持久的低利率,以及腐朽的货币政策引起的。得到普遍承认的一点是,格林斯潘在互联网兴起后通过连续31个月降息,引发了美元投机房产的狂潮。实际上低利率扭曲了市场,所以泡沫出现了。怀特尼说,“储蓄因素和这个没关系,伯南克仅仅是想通过责怪中国,来逃避责任。”

  伯南克的“霸王逻辑”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陈勇解释了伯南克此番言论的逻辑立足点。他说,伯南克是在描述一种现象——即世界上有两个极,其中一极是以美国为主的消费型国家,另一极则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产油国家和东亚国家这些资本输出国,即以储蓄为主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相对偏低,国内金融体系无法让这些储蓄转成生产性的投资,而几年前发达国家经济本身比较健康,因此就会导致一部分储蓄流入美国为主的一些大国。

  但是陈勇说,“完全单方面归咎于东亚和石油国家也是没有道理的。美国本身太倚重于消费。很多居民举债消费,把房子的增值部分用来贷款,然后再消费。单纯批评东亚和石油国家比较牵强。”

  对于伯南克所指东亚国家“储蓄”过多,陈勇认为根源其实正是在于美元货币的国际地位。一方面美国方式的货币政策导致了美元发行过多,而亚洲国家和石油国家需要储备美元,以求货币稳定。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国家的美元需求是很大的。另外一方面这些国家又发行等值本币,所以全球性的流动过剩就很难避免了。

  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潘席龙表示,伯南克的言论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表示,“对于任何一个经济来说,如果自身经济没有问题的话,别人想怎么样也没有办法。美国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缺乏明确的、可持续的增长点,这个是根本的问题,不能转嫁到中国的头上。如果这样的逻辑能成立,那我们的地震是不是因为美国的飓风呢?”

  中美货币政策较量

  陈勇认为,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主要因素在于美国货币政策和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政策的矛盾性。

  他认为,当全球经济体在享受繁荣的时候,美国采用了刺激性的、扩张的措施。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联储有部分全球央行的功能,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就会传导到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美元的国际地位,又不得不接受它的这种扩张政策。所以通过这个渠道,就把危机又转嫁了。

  对于紧缩和扩张之间的矛盾,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管理层的首要议题仍是管理“通胀”。潘席龙说,越南最近的通胀虽然还看不出产生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趋势,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国通胀是否控制得好,这将直接影响亚洲周边国家。他说,“对此我认为央行和各个部门也已经达成共识,最近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表示政府控制性加强,总体政策趋紧。”

  但是潘席龙认为,准备金率新政策出台,考虑到政策需要缓冲时间,因此将减小近期加息的可能性。

  陈勇也表示,“现在通胀对于基本面的影响已经超过次贷,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说明管理层对于通胀的态度变得坚决了,之前政府虽然在公开场合上也有表态,但行动上看却比较迟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11 05:02 , Processed in 0.0118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