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楼主: 随波逐流

老师好,请问您怎么看现在的外汇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 08: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chuaxu 发表于 2013-10-31 17:51
我倒觉得;
零息政策跟美国房地产的复苏有积极作用吧,不是一无是处,带来的股市上涨也是好事,有点财富效 ...



日本经济的失去的二十多年都跟日本的QE政策有关。出这个摩登思路的还是英国的洋人。其实,早就上个世纪凯恩斯应该是QE的老祖宗。意思是,央行注入大量资金给私人银行,然后私人银行扩大贷款,然后私企和个体大量借钱,然后经过私企和个体的消费搞活经济。当然这是QE理论。凯恩斯也想过这个理论的陷阱或圈套。假如央行扩大注资,私人银行不扩大贷款的话,那等于是白白折腾,经济肯定好不了,央行扩大的资金只会通过银行流入资产市场,提高资产的价格,对实际经济毫无帮助,对就业率毫无帮助,只能会制造资产泡沫。

日本经济的二十年的失败就是碰到了凯恩斯想过的QE的陷阱。当然日本经济的失败很严重。连引起资产泡沫也没有成功。日元都跑到海外去了。房价和股价的上升的大部分都跟当地的货币贬值有关。长期来说,房价就是当地的通胀的衍生品而已。股指价格只是当地的通胀和生产力发展的衍生品而已。央行和政府的职责是搞好国民经济,搞好就业市场。不是利用大量印钞拉高房价和股价。大量印钞可以解决经济的话,津巴布韦的股市和房价是很好的例子。股指价都升上去几百倍了。

欧美的思路是,日本的失败是QE运用不当,我们不会那么愚蠢的心态。可是,过去几年欧美的经济毫无起色,就业率也毫无起色。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半数以上。房价和股价倒是升上去了。典型的凯恩斯讲过的QE的陷阱。更糟糕的是,政府的债务这几年翻一番了。这样折腾下去,肯定都得破产。当然政府大肆宣扬“财富效应”。根本都是外行政客们的胡扯。他们是希望股价和房价会影响消费和私企的稳定发展。可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私企的贷款,个体的贷款一路缩水,都还债忙。资金还是都在银行体系里。他们利用自己的基金群都拿出去用在房地产和股市。这就是目前欧美的现实。赢家还是政府和银行群,输家还是国民经济和百姓。

中国的央企和国企的问题是中国的难念的经。垄断资本市场,糟蹋百姓的血汗钱的不少。习李体系能否成功改革央企和国企关系到改革的持续成功。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不过,央行号令银行体系的制度是远远优越于央行无法号令银行体系的体制。目前欧美的央行和私人银行之间的关系等于是穿了靴子挠痒的差不多。央行根本光杆司令都不是。

萨默斯决绝当美联储老板其实跟他的思路有关。他是深信美联储已经进入了凯恩斯讲过的陷阱或圈套里。即变了骑虎难下的尴尬的处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14: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chuaxu 发表于 2013-10-31 17:51
我倒觉得;
零息政策跟美国房地产的复苏有积极作用吧,不是一无是处,带来的股市上涨也是好事,有点财富效 ...

扭曲的低利率成本瞎搞是常识,这个脑子正常的人都能想得到。
至于例子,有报道啊,自己查。
对金融理解为零的人发问还振振有词,让我汗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14: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11-1 08:59
日本经济的失去的二十多年都跟日本的QE政策有关。出这个摩登思路的还是英国的洋人。其实,早就上个世 ...

谢谢老师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14: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11-1 08:59
日本经济的失去的二十多年都跟日本的QE政策有关。出这个摩登思路的还是英国的洋人。其实,早就上个世 ...

这个问题看到过以前沈建光的解释,没看明白。现在豁然开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21: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早听老师说过金融市场的情报战。这两天新闻也在说金融情报是美国监听工作的主要部分,上次中海油收购加拿大的石油公司的时候,加元我留意了一下也比较稳得住,难怪老师要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当兵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22: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chuaxu 发表于 2013-11-1 14:17
扭曲的低利率成本瞎搞是常识,这个脑子正常的人都能想得到。
至于例子,有报道啊,自己查。
对金融理解 ...


呵呵,学弟,我不知道你有多少经营国企或央企的经验可以这么肯定的批评央企和国企,如你所说,我可能没有太多金融知识,但是我在央字号企业呆过15年,也算负责过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国企和央企不是没有问题,尤其是在过去的时候,现在好了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央企或国企都向现在媒体描述的哪么差的(其实现在大部分国企或央企的老大竞争压力很大的)。老师说的垄断金融的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存在,但是随着制度的完善,现在并不是很明显,当年4万亿的时候,银行放贷很大一部分是给央企和国企,毕竟这么短的时间要花出这么多的钱,央企和国企的信用问题应该是银行首先考虑到的,其它一部分也以各种形势流入到了很多私企,这几年有些私企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大发展,不过我接触到的更多私企却是因为发展过快而反受其害,出现了很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所以说实话,这些钱如果都给私企,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中,我不知道是否会更糟。所以,我认为本质不是央企还是私企的问题,而是金融体系是否完善的问题,否则这么突击放贷,银行肯定只敢把大钱给国企或央企的,而这些国企和央企的老大其实未必想要这些钱,毕竟保住乌纱帽才是第一位的,发展的问题是其次才考虑的问题。所以当年出现了很奇特的现象,很多银行的人到国企来求企业贷款,而国企的老板死活就是不想要,或者应付一下的情况。
关于航运行业,我不知道除了新闻之外,你有了解多少?我与各个航运公司的交往还算比较多,这两年航运业非常艰难,一方面有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前期过度竞争带来的问题,通过这两年市场自由竞争淘汰后,可以说目前生存下来的航运公司都是非常有竞争能力的公司,我和他们老板一起吃饭时,他们生存下来的艰难溢于言表但是又都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就是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国字头的航运企业其实状况也差不多。
说实话,我的青春都在央企度过的,也算走上过基层企业的领导岗位,因此对他们有一些了解,同时也有一些情节,并因此发表了一些可能不妥当的言辞,这里向你道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zyzheng 发表于 2013-11-1 22:32
呵呵,学弟,我不知道你有多少经营国企或央企的经验可以这么肯定的批评央企和国企,如你所说,我可能没有太 ...

我建议版主同学开一个系列帖子,就讲一讲自己在央企任职期间的事情,我相信会对很多同学有启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0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央企就我的经历来看,一般不缺钱,但是缺乏如何把钱花的高效率的人才。央企这种单位就注定不可能从外面进来一个其他行业的人来做这个如何花钱的事情的,绝无可能;做这种花钱决策的人都是在岗位上待了好久了的,他的知识范畴就是要不就是他熟悉的,要不就是当下流行的。于是这最终的结果就是又投下去了,外面的媒体用的词就是说低效率重复投资,就是指这个。

其他的什么装修个很普通的洗手间就花一两百万这种员工都能明白有人把钱拿进了口袋,还有就是领导的收入和福利就比底下高好多这种都是小事,我是觉得这类小事小钱私企也一样会发生,只不过可能不能一下拿那么多的区别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0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xuyuxm 发表于 2013-11-2 00:27
央企就我的经历来看,一般不缺钱,但是缺乏如何把钱花的高效率的人才。央企这种单位就注定不可能从外面进来 ...


基本认同你的看法,我刚刚工作时在一个由外资投资的企业工作,这个项目总投资花了50亿,而同样的项目在国内自己做的话,大约30~40亿就够了,而且未必比老外弄的差,所以我们日常概念中的西方就是私有,私有就是高效率低投入的说法是不对的,我们接管这个企业的运营后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库存中发现很多基建遗留备件非常贵,其中有一次我们的一个转械设备的轴承坏了需要更换,在备品库里查到了这个备件,结果一看价格吓了一跳,人民币30万元,而实际这个东西的价格也就3万多人民币而已,老外的采购在采购这个东西时报账的一般方式就是直接用人民币的价格标注为美元价格,即由¥30,000直接改成$30,000,这是这些鬼佬偷吃的常规手段。我们的处理方式也很有意思,一看这个价格严重超过了月度计划,我们直接在采购库中新增一个备件项目,把名称稍微改一下,系统就会重新生成一个备件采购需求,然后我们成功绕过系统重新采购一个新的便宜的备件,这个昂贵的备件我们就让它“沉下去”,呵呵。

说到重复投资和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我一直有一个没能弄明白的问题想请教老师的。
我们一般说市场经济可以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资源的配置也会按照市场无形的手指挥并使之最合理。可是,我们实际情况好像与这个说法并不完全一直,比如就拿船运业来说,船运市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市场化的市场,可是前几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不论是国有资本还是私营资本都拼命的挤入这个行业,当时一船难求的时候,新船下水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按说当时的船价根本就是远远偏离了船运市场可以长久盈利的基础,可是在没有政府指导的情况下,大量的资本义无反顾的冲了进去,这也是船运业现在非常艰难的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当时市场是政府可以适当控制的市场,这种情况是否会适当的好一些?当时国有企业资金进入是因为领导需要业绩的突破并以形成产业链的口号进入的,而大多数人认为比较市场化的聪明钱的私人资金也并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智慧,看着一片红火的船运市场大笔大笔的投钱买船,结果私人的船运公司这几年基本没有太多存活下来了,倒是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内部的资源调配优势勉强活着。我在年初的时候与几个私有企业的朋友与他们聊买船的事情,我是建议他们今年买船,因为现在的价格非常便宜,可是没有几个私企老板敢认同的,他们一提到买船的事都怕得要命,不过还真有其中一个在今年6月份买来一条旧船,结果这一段时间就他最高兴了,最近的运价疯涨,他因为是自己的船,结果他的货物市场报价就非常有优势。
所以,学生想请教老师,是不是真的市场经济就一定有哪么好,哪么有智慧?是否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人性的贪婪和恐惧等特点加入市场经济的分析中去会更加合理一些?另外,是否需要有政府有限度的指导或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作用可能可以发挥的更好一些?谢谢老师,顺祝老师周末快乐!

点评

我觉得这个不是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区别的问题。市场经济有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驱动因素就包括人性的短板的问题。 我跟中远集团和中远财务公司的某些领导很熟,所以听他们讲过08年他们弃船的事情。中远的某领导对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 1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16: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否公私之争,不知道医院这块能不能做个例子.

厦门这边的医院我给她划为3类,一类是公立的,以第1和中山医院以及妇幼为代表,也是厦门最出名的; 第2类私立的,就是莆田游医开的那些什么华夏医院,妇科友好医院等等,这在我看来是坑爹的代名词,这类医院规模小但是多,我没去过,因为我压根就害怕他们坑我;第3类,也是私立的,长庚医院,就一个.

我去过其中的3家,第1医院,中山医院和长庚医院,这3家我去过.

第1医院原来叫肿瘤医院,顾名思义,擅长这些; 中山医院我不知道其擅长什么,但是她在厦门很有名;长庚医院,医术不高,服务倒还不错.

我就讲下我在这3个医院的经历好了,真实的. 家里有人是患了外部肿瘤,是一定要切除的,先跑到中山医院,住的离的近加上人家医院有名去的,给我左算右算,说这病起码预算2万块; 我心里在想,一个小肿瘤,在外面的,切一刀,你也要起码2万块哦,那个年代房子市中心房子才5000一平不到. 于是又跑到第1医院,接待的还是主治医生,一聊天,和我们单位的驻单位医生是老乡,都来自马来西亚,都华侨,还很熟,说这很容易,切一刀就好.预约好了日子,做完手术,全部一共500块,医保付的.

去长庚医院是患了疱疹. 先是挂号,然后去门诊等,有护士收那个挂号表格,然后给个号,一个一个叫,没到号的就等,有座位.看了病,开了药,很搞笑啊,医生居然说你到外面去买 阿昔洛韦,因为这里没有这个药,这里有另外一种药但那药要500块,你去外面药店买那个药也一样会好,然后就开了维e,炉甘洗济,病例卡上写了个去药店购买 阿昔洛韦5盒,口服。。。。。,所以去长庚医院看病一趟花的钱还不够来回的油钱。医保付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带这小孩去看感冒,打的打了4,50块,结果看病的钱还不到40块。

而剩下的那一类,在厦门就是骗人的代名词,莆田游医开的医院应该在全国都是这么个信誉吧。

以前长庚医院刚开的时候没什么人。现在他们说生孩子预约要排好久,不知道是一个月还是多少,反正实在是好久,看小病什么的,网络也很难预约了,说是现场去可能上午去的甚至早上9,10点去的,下午才能排到,这个下午说不定是下午4点了的,总之就是人好多。长庚医院是看小病可以,也不会收很多钱,但是大病是听说医术不行。

点评

这些医院里面中山医院口碑最差,长庚应该是最厚道的,台湾医生医德也有口皆碑,市妇幼牌子很大,其实基本是乱开药,对儿童都这样,何况成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 2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17: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zyzheng 发表于 2013-11-2 09:09
基本认同你的看法,我刚刚工作时在一个由外资投资的企业工作,这个项目总投资花了50亿,而同样的项目在 ...


我觉得这个不是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区别的问题。市场经济有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驱动因素就包括人性的短板的问题,私企和民营经济追求极致一点不输国企。
我跟中远集团和中远财务公司的某些领导很熟,所以听他们讲过08年他们弃船的事情。中远的某领导对经济和金融市场认识的非常深刻,90年代就在股票和当时国内的期货市场做过所谓的大主力。经过08年之前几年航运业的大发展,中远手里有将近千亿的现金。07年下半年,他认为经济要开始大调整,曾经跟我说过赚来的这千亿现金未来几年准备过冬,当时在集团内部建议缩减船运订单。08年初雪灾前后,央行开始窗口指导,中远财务公司是他管的企业,他判断寒流要来了,然后建议集团弃船,即将现有的订单弃掉,20%的保证金不要了的意思。现在回过头来看,都是相当有前瞻性的眼光了。所以我觉得不是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是个体素质的问题。国企里有乱七八糟的牵制因素,但不能否认国企里其实是有很厉害的人才。在几千年官本位的国家,能爬到高位的很多都不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1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认为那些和民生有很大关系的可以开放的行业是开放比垄断封闭好

就好比医院,如果只允许公立的存在,那么就是不选a就得选b,既然只有这些选择,那么你想要实惠,可以啊,看你有关系没,没关系,挨宰可能就难免了。收多少钱都是他说了算,不宰你恐怕对不起智商啊。

莆田游医是私企的代表,但是长庚也是另一种私企的代表啊。游医的客户都是哪些呢?明知道游医医馆有问题依然会去的客户一定有他的原因吧。如果没有那些特殊原因的不就还可以选择去长庚了。还有哦,去长庚还可以选择大陆医生还是台湾医生,我对这个问题不看重,但是我发现很多人看中的,那就看谁点鼠标点的早吧,反正规则是透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23: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xuyuxm 发表于 2013-11-2 16:07
关于是否公私之争,不知道医院这块能不能做个例子.

厦门这边的医院我给她划为3类,一类是公立的,以第1和中 ...

这些医院里面中山医院口碑最差,长庚应该是最厚道的,台湾医生医德也有口皆碑,市妇幼牌子很大,其实基本是乱开药,对儿童都这样,何况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08: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zyzheng 发表于 2013-11-2 09:09
基本认同你的看法,我刚刚工作时在一个由外资投资的企业工作,这个项目总投资花了50亿,而同样的项目在 ...



50年代开始全面国有化的时候,毛主席请来了上海的工商联。荣毅仁和他的同事们都一起上京,商讨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大国策。其实1949-1956年间中国的经济是混合的经济。私企老板还在。农民也有自己分到的一块地。当时经济稳定下来,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的。毛主席想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的中国的心切,就开始全面模仿苏联的经验。其实从井冈山到解放战争的二十多年,毛主席的成功都是因为不走苏联的路和指挥才成功的。为何毛主席改变初衷,开始模仿苏联的经验,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毛主席的意思是,想在农村组织全面合作社,想在城市组织全面国有化的企业,然后政府来领导国民经济。其实上海的工商联的不少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毛主席当然不介意反对的意见。不过,还是一意孤行决定全面国有化。然后是大跃进运动,然后是大破产。毛主席是军事天才,可是在国民经济的经济管理方面根本是大外行。还是要全面总指挥国民经济。当时,毛主席把国民经济的大全让给经济专家们就好了。中国根本不缺能干的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后来自然灾害和大跃进饿死了那么多人,经济搞垮了,结果党内引起内讧,开始进行内斗,文革是内斗的顶峰而已。就是一念之差,造成了那么大的灾难和后退。也可以说,在经济上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

结果以邓总为首的改革派开始进行大改革。其实就是想回去全面国有化以前的状态,再搞好国民经济。那是1976-1980年间的事情。当时,怎样改革问题上,邓总又听取了过去上海工商联的看法。毕竟上海过去是民族资本家的大阵营。50年代毛主席选择全面国有化的思路的时候,邓总也在场。等于是说“我们走错路了,要改”的意思。

后来示范单位的央企,中信和光大也出来了。国企的股份制也上台了。毕竟这是经历了100%国有化几十年的国家。只能摸石头过河的办法进行大改革。吸取了全面大跃进的失败的经验是,先推出来试验单位,然后慢慢进行改革的办法。深圳珠海,还有很多大改革都是跟着这个模式发展起来的。

央企和国企本身没有什么不好。都得看做的如何,对社会的贡献如何。即实事求是才行。例如,毛主席和邓总都是当地地主或富人的儿子。蒋介石和汪精卫倒没有毛主席和邓总的家底那么厚。可是一个站在共产党的一边,一个站在国民党的一边。所以甄别一个人都得看到底做什么结果如何。

央企和国企做的漂亮的也不少。央企和国企的领导能干的也很多。这是事实。问题是,目前的游戏规则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其实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不问出处,人人都有平等机会”的传统价值观在经济的领域发现出来的机制而已。问题是,央企的老总等于是大官。例如,中信和光大的老总都是部级干部。我跟他们的几代老总都很熟悉。既然是部级干部,权利和特权也是跟一个部门一样的权利和特权。不是他们做的不好,而是他们注定是市场里的特权阶级。特权注定制造垄断。垄断和特权当然是市场经济的死敌。

国企的问题也一样。做的好的很多。能干的领导一大堆。只是都是特权和垄断的代名词。要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话,就是要解决特权和垄断问题。要真正实现,“平等机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不问出处”的市场的民主机制。不是全国一人一票的大锅饭机制。

其实怎样改革央企和国企问题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不是一刀斩乱麻那么简单。欧美的很多改革的失败也是很好的例子。例如,英国的铁路,从国企到私企,私企到国企,团团转了几十年,还是那副德行。即使是私企或国企,领导不行,员工的素质不行,还是不行。即一个企业的成功都得看领导的能耐和员工的素质。跟一个家庭一样。市场经济的成功也得看,游戏规则,领导的能耐,群体的素质。有了特权阶级,那不是平等机会的市场的游戏规则。怎样撤销央企和国企的特权,怎样撤销垄断,这是根本问题。

其实不少企业根本不可能是私企。例如,国防工业的主要企业,央行和国有银行体系等等。跟军队和警察不可能私有化一样的道理。当然,军工企业的很多部门都要给私企可以竞争的机会。银行体系也要给民企银行可以竞争的机会。即怎样撤销央企和国企的特权,怎样撤销垄断,怎样给私企也参加竞争的机会才是关键。

其实李总的自贸区的思路是很好的。是想间接打掉央企和国企的垄断和特权的思路。当然央企和国企凡是好的拥护者们都变成自贸区的反对派。跟市场的熊牛一样的现象。不过,自贸区的思路还是成功的机会大些。

关于航运问题,国内的国际航运业都是国企的天下。香港和台湾都是私企的天下。各有千秋。我是看,只要撤消了垄断和特权,在国内也会出现很多私企的航运大亨的机会很大。国企和私企的航运都一起竞争的局面应该是好事。

点评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3-11-3 13: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11-3 08:57
50年代开始全面国有化的时候,毛主席请来了上海的工商联。荣毅仁和他的同事们都一起上京,商讨中国以 ...


谢谢老师的教导!
关于国企、私企和垄断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学生还想请教老师一下。
现在的国企,尤其是哪些做得比较好的国企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神华,中石油等确实成为了目前他们各自领域内的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低位毫无疑问对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没有太多益处。
可是,私企如果做大做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私企是不是一样也会获得垄断的地位?这种情况下,这样的私企和国企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从国家指挥的角度来说,如果都是垄断企业,国企垄断是不是要比私企垄断更好些?
所以,学生纠结的是市场经济是否就是真的能一直保持一种有序和公平竞争的理想市场状态?我感觉自由竞争市场最终一定会造成资本的过度集中即形成垄断或财阀集团的结果。还希望老师能在有时间的时候说说自由市场的前世,今生以及可能的后世,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zyzheng 发表于 2013-11-3 10:23
谢谢老师的教导!
关于国企、私企和垄断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学生还想请教老师一下。
现在的国企, ...



市场机制还是人类的机制。不可能是完美的。极度疯狂,极度恐惧,失去控制是人类群体的弱点。投资学的基础也是基于人类的本性的释然和周期的运转的规律的。所以,市场需要监管,需要持续改善市场机制。这是政府的份内的事情。1998年,决定干预港股的原因也很简单。不干预的话,吓破胆的市场会彻底失控,会持续坠落。理智的冷静的维持市场秩序的干预是彻底必要的。当然,当时市场万能派的美联储老板打电话来啰嗦了一阵。结果干预成功,维护市场秩序成功。到头来,美联储老板自己开始大力干预市场来了。当然,干预的过头了造成灾难。市场跟孩子一样。要给孩子自由,也要监管孩子。到底怎样平衡,那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

关于私企可以变成财阀或垄断企业的可能性。都要看怎样监管。这个问题,只要政府抓好央行和国企银行体系,即使出来了竞争的民企银行体系,不可能造成财阀或垄断的企业。银行体系是关键。跟军队和警察一样,央行和国企银行体系要牢牢在政府手里。英美的金融财阀的出现都跟这方面的失策有关。例如,他们银行体系都是私企的天下。慢慢变成一个号令政府的大财阀。其他行业很难做到这些。民国初期,蒋介石也不懂经济,结果堕落成江浙财阀的马仔。江浙财阀是控制了银行体系的。一旦银行体系落入财阀的手里,政府也很快变成银行财阀的手里的棋子。国内外的经验都有参考的价值。

人类的任何体系都是关于怎样平衡“自由-无政府状态-专政”的三个状态的问题而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人的素质和文化也不一样。所以思路和办法都不可能一样。只要持续发展下去生产力,持续稳定社会,那都是好的体系。办法和体系会很多。适合自己的体系和办法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11-3 12:03
市场机制还是人类的机制。不可能是完美的。极度疯狂,极度恐惧,失去控制是人类群体的弱点。投资学的 ...

谢谢老师耐心的解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09: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9-18 16:39
美联储退出QE的话,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债市场和房贷债券市场。持续跌下去的机会大些。国债跌下去的话, ...

师父好。目前市场的一大关注点就是QE的退出时机问题。正常讲QE释放出来的资金首先支撑的是国债市场,其次才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商品市场。可是目前商品市场对QE信号的反应比国债市场还强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谢谢师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lxt 发表于 2013-11-4 09:07
师父好。目前市场的一大关注点就是QE的退出时机问题。正常讲QE释放出来的资金首先支撑的是国债市场,其次 ...



自从2000年以来,吹泡沫或QE从来没停止过。2000-2003年间,美联储导致利息从6%跌到1%。目的是为了挽救经济。结果地产泡沫吹出来了。2008年,地产泡沫和金融产品泡沫导致金融体系的瘫痪以后,美联储加大了QE的规模和步伐。结果银行体系是挽救了,地产也稳定下来了。可惜实际经济和实际就业率毫无起色。即2000-2013年整整13年都是以QE维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13年。等于是经济和金融体系对美联储的QE福寿膏上瘾了。

现在讨论要不要退出QE,我觉得好像瘾君子讨论要不要戒毒差不多。因为政治的需要,QE只能维持下去的机会大些。即使有了减少,最多是短期的象征式的机会大些。没有了QE的话,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塌下去是肯定的。持续的话,可以延迟塌下去的时间表。后者当然是政客们的唯一选择。骑虎难下,迟早会摔下来的的局面。

其实,市场早就2011年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国债升/美元升/商品跌的周期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只是国债今年结束了上升趋势。美元升势还没结束。商品跌势也还没结束。欧美股指的升势还没结束。下一个大趋势,可能是转过来的机会大些。即2011年以来的中线趋势扭转。不过,还需要国债和美元市场的配合。即要扭转2011年以来的升势才行。

外汇和国债等于是股市的大股,商品和股指等于是小股。以为流通量根本都是天壤之别。特别是小的商品。所以升幅和跌幅都很大的。在外汇市场,大货币的30%的波动是非常震惊的事情。在个别农产品或矿产品市场,那些都是家常便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11-6 10:00
自从2000年以来,吹泡沫或QE从来没停止过。2000-2003年间,美联储导致利息从6%跌到1%。目的是为了挽救 ...


老师好。08年金融危机以后推出QE,一直到2011年4季度,股市,商品市和债市基本上是同涨同跌的状况,在这期间随着经济的反弹,商品市强于股市的反弹。2011年年中到年底是个强弱转折。随着商品市和股市债市的调整,之后美国股市就逐渐强于商品市,反弹的话股市反弹的更多,调整的更少。到了2012年底以后,这两个市场基本上就分道扬镳了。在这期间,市场基本上聚焦于美国经济的反弹,而对中国经济担忧很大,所以美股在持续反弹的过程中,而商品和中国股市受压。到了今年,随着媒体以及投资银行的分析员报告对美国经济反弹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大家开始预期美联储退出QE,美债开始转折。虽然中国经济也在慢慢反弹,但由于市场预期中国经济投资驱动模式的不可持续,并且焦点转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上,因此上证指数和商品依然没有任何起色。
我觉得市场基本上还是按照市场中期焦点的变化来演绎的。最近两年市场焦点在于媒体和投行分析员报告中美国经济的反弹、中国投资经济的不可持续以及欧债危机上的,美债、商品和中美股市基本上围着这三个焦点在转。虽然股市上升不代表经济转好,但这几个市场里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过大的产能和更弱的需求,让商品市场的吸引力不如美股。比如中国钢铁,煤炭,玻璃,电解铝这些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上都在75%以下,这么大的闲置产能是商品市场反弹不动的最重要原因。未来商品市场的走强,是否更多依赖于商品供求发生大的变化,或者市场焦点开始转移,以使商品市场的吸引力高过股市?如果是商品需求开始起来,那个时候是否就是商品和上证开始走强的时点?商品产能经过10年的大发展,去产能也是个比较长的过程。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导致了需求增速相比前些年也会放慢很多。商品市场微观供求的变化,现在还看不到什么时候发生变化。那么更多的可能就在于未来市场演绎出新的焦点引导资金的流动了。这些新焦点是什么以及何时出现?
我仅仅是从更微观的层面讲讲我的理解,请老师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7 05:50 , Processed in 0.01581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