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olidtu

我猜想的史学的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4 08: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我也十分喜欢历史,

只不过粗粗读过历代史,还是当故事书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20: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完宣帝那段了……
文帝到武帝到宣帝,都是皇帝唱主角啊,大搞中央集权,大臣杀了不少……
盛世是盛了,就是不好看,都是些集体行动,各自的动机也掩盖在国家这个大名义下面。
还是战国好看,游士们大活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的年代,正式因为诸侯权力瓜分了天子的权力,所以才有了中国人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的年代

    从此以后,中央集权的政体,只允许,一个领袖,一个政府,一个主义。

   现在也是13亿人共一个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22: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不建议楼主那样过一遍历史,而是要细细的读

   我光是一部明史,读了不下几十遍了

   我也非常喜欢历史,感觉就是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明媚的午后的阳光

   可以静静的欣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和人性的丑恶
   可惜,上学时全部被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22: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印成五号字也得有四五千页吧?你不是吹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2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印成五号字也得有四五千页吧?你不是吹牛吧?
solidtu 发表于 2010-6-2 22:57


     是很厚,我买的是简体标点版,文学出版社,25史,全套,还可以,但也有别字。

     明史上下册,两大厚本,如果是繁体竖排版那就是一摞了。

     读历史的时候,有很多感悟,而这些没有年龄和经历,是没法感悟的。

     我大概已经过了把历史当故事书读的那个年代。

     历史书里,大概史记除外,最为规范和易读的正史了,清史稿中的满人的名字实在麻烦,总是花很多时间搞清楚人物的关系。所以,我最喜欢读的就是明史。

     我买了各种版本的明史,正史外,还有剑桥版,明史节略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帝哀帝平帝一直到王莽废汉那一段的史书还真是无趣……辗转看过,这么久了。

直到王莽末年绿林和赤眉跑出来,光武兴起,史书这才又有了点庶民们的记录,不然庶民们都没影了。

要不是王常那段话,光武也许都没戏了,怎么基本上以前没听过“王常”这人呢?又开始好看了。我这个庶民又看得浮想联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6: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武那段真是千古绝唱,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精彩之至。
还没开始看的朋友,拿上支笔,理理线索,比如人物地理路线事件,这辈子绝对不后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4: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埃及的衰亡和闪族人的兴起

把圣经当作犹太人的春秋和史记来看还好看。

闪族人后裔摩西建立犹太教;耶稣建立基督教,并与罗马帝国相结合,成为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驱;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创立哈里发制度,成为现在穆斯林国家的前驱。

古埃及人衰亡了。

北欧人信了基督教。

中国人是另外一支。

犹太教似乎信力量和诡诈甚于正义,直到摩西颁布十诫,正义才在世间被公认为普世价值。之前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时代和规矩(旧约可以印证)。就像我之前设想的,当正义的规则堕落,则弱肉强食的规则兴起;当弱肉强食的规则开始行不通,则正义的规则兴起。

中国人就是太重视正义的规则,虽然始终有弱肉强食的规则存在,但始终不承认弱肉强食规则是正当的。也因此始终向往统一,生民。(参看《史记——太史公自序》)

现在莫不是又到了原始规则要兴起的时候了?几千年后是不是又会有摩西,周公,穆罕默德出来,重新建立“正义”至上的规则?

英国在信基督教以前,是个什么状况?真如书上所yy的是社团自制的社会?真如书上所说就像早期的美国是个民主自治的社会状况?(参看《论美国的民主》中对于英裔美国人及早期美国的描述)如果真是这样,英国这条路真的就比其他宗教引领的路要文明,要更适宜进化?

感觉信奉集权/统一/正义的历史,比信奉分权/自制/竞争的历史长远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4: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527.htm
亚伯拉罕诸教的百度百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02: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构理性的初衷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化

建构理性本来出自分散理性。比如尧舜禹三代,本来是各个小部落小氏族慢慢生衍集合起来的大部落,大国家。起初各个小部落小氏族都是各管各的事,自家打理自家事物,慢慢成了统一的国家,才有尧舜禹安排国家事务。这就是我以为的“建构理性出自分散理性”,即构建国家,治理国家的观念和方法,出自构建家庭部落氏族的观念和方法。这就如同单一粒子构成电子和质子,电子质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生命体。

当建构不能维持,则新的分散理性重新活跃,为注入新的建构体做准备。举个例子比如战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了诸多治国理论,为后来的汉帝国的建构做了准备。又比如进化正是建立在偶然基因组重排即变异的基础之上。

我以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各个复杂的系统均是由更小的东西按一定的比较简单的规则构建起来的。原则也不多,比如更简单,更省力,熵更小……

那么尧舜禹的建国治国,如果要想最简单的用演绎的方式去搞好,我猜尧舜禹会用这样的思路:即假设国家是个有机体,有机体必然新陈代谢,那么建国者治国者,顺应自然规律和原则,使其新陈代谢能够完满运行即可。也就是说尧舜禹的思路和《matrix》里的矩阵之父——那个编程者——的思路是一样的:即使得程序顺利运行即可,不要随时死人,死了人则电池造不出来,电池造不出来机器人的能源没有着落,这样新陈代谢就紊乱了,不论人类的新陈代谢还是机器社会的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不过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环而已)这个扯远了……可以yy很远很久。

先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宇宙是个大系统,人类社会是其中的小系统,所有系统都要解决输入和输出的物质流以及能量流问题,在有机体这个层面,这叫新陈代谢。其实宇宙/社会/有机体,都要解决这个问题。人在没意识到这个之前,采取分散演进理性的方式解决自身生存生活;人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则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建构。

既然是新陈代谢,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在时间当中演化”的意思。而所有的有机体都有诞生和死亡,甚至恒星和原子也有所谓半衰期。所以社会的建构一旦初具规模,也开始慢慢进入其衰亡的过程中。

比如钱穆先生所说的“贾谊和董仲舒”的策问和上疏,正是为了解决西汉政府立国的重大问题,正是为了建构一个政府和国家。而一般历史意见认为,到武帝时,这种建构已臻完成,开始其衰落的过程。讨论什么东西必将兴起又必将衰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这玩意除了感慨唏嘘也没啥好说的,毕竟历史在那摆着,谁都可以看完了感慨唏嘘一下,仅此而已。

我感兴趣的是,所谓“立国的重大问题”到底有些什么事情?

我是想再回到新陈代谢的角度去谈这个。因为我想来想去,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演绎,才能简洁,不至于过于纷繁把自己绕晕。(虽说哈耶克一再批评这种为求简单的建构理性是混乱之源……)
我以为,所谓“立国的重大问题”,无非就像一个有机体要成长所需的新陈代谢一样的那些问题:
1,从哪里汲取能源和物质;(即农业工业商业各自从哪里取得生产原料,所谓生产资料问题,也就是经济问题之一)
2,这些能源和物质的处理,就有机体来说,比如人体,处理酒不要过度,不然肝太累受不了;脑子太空没信息可以处理,那也不要闲的用来处理太多八卦。(很多人的强迫症就是明明没事也要搞出一堆事来折腾,所谓闲不住那是褒义的讲法,要我说就是有病。换到社会上说,就是不要让有的人被剥削太甚,而有的人闲得发慌到处折腾,所谓生产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问题之二。)
3,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协调与营养分配问题,不要让消化系统在运动系统必须发挥功能的时候掉链子,该逃命的时候要拉屎就麻烦了。(即社会福利啊工资待遇啊这些分配问题,也就是政治问题。)

治国无非这些事。无非尽量让每一个个体有活路,有出路,有张有驰,有动力也有压力罢了……

只是接下来,不论如何治国,总要回到我说的老一套上面去:合久必分分久必和,新陈代谢本身蕴含了诞生与衰亡……

再只是,系统的寿命有长有短,乌龟的新陈代谢就比蘑菇的新陈代谢持续的时间长,中华民族的新陈代谢,目前看来已经远远超过印加帝国的新陈代谢时间了。哈哈,那是下一个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1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蚀将至,乱世/衰世将临,霸王将出”这是日本漫画啊小说啊里面经常出现的段子,《剑风传奇》就常说这个。

看通鉴从163年恒帝末年党锢之祸起到195年曹操刘备孙权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这三十来年的史书一路读下来,分明让人联想起上面的日本人的段子。也让人自然而然的能把史论与史实对应起来。比如钱穆先生说的衰世,易中天先生说的“新战国”“名士与寒门”,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所谓好的史笔,竟然有这神奇能力。

哪天要焚香煮酒,给蔡邕,范晔,陈寿,司马光他们聊表一点敬意……

公孙瓒占了片地筑起高城,整日和姬妾作乐,冷静下来,一句话道破了当时的走势,瓚曰:“我昔驱畔胡于塞表,扫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
然后果然一乱就是300年。再看那段时间的史书,冒出了大量出身庶民的人的名字,真像韦伯和亨廷顿描述的那种:知识和武力日益普及,竞争更剧烈了。所以乱的时间更长,更残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00: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正史,曹操一向洒脱而有决断。
再看刘备叛曹操那段:“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这动机已然不太地道,人家曹操可是向来按自己意愿办事,从不找借口的(屠徐州,击张绣,都是个人恩怨引起……),哪像刘备,从来都把自己的动机隐藏起来。
然后当时刘备一直是曹操的同志,却暗中在曹操手下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谋杀曹操那截又满口胡说八道转移注意力掩饰自己的秘密。等到有机会叛逃了,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跑脱了还对曹操的追兵叫嚣“使汝百人来,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再联想到刘备对吕布的态度:起初本来不爽吕布,但是阳奉阴违,后来吕布将死请刘备向曹操求情,他不求就算了,还含沙射影搞死吕布。
如果只是记事和旁人评论的话我还不信,可书上明明白白有各人的记言,这个证据比较靠谱。我得出结论,刘备才是个枭雄,曹操那是真英雄。

三国演义真是恶搞的可以,动机何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3: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和孙权都想占刘表那块地

刘备和孙权都想占刘表那块地。刘备当时是刘表的座上客,孙权是刘表的邻邦。
且看刘备和孙权各自的士是如何阐述各自的发展战略的,其中吞刘表都是其各自的重要步骤:

1,诸葛亮: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并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抚和戎、越,
结好孙权,
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甘宁:
宁献策于权曰:“今汉祚日微,曹操终为篡盗。
南荆之地,山川形便,诚国之西势也。
宁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图之,不可后操。
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贪纵,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军,鼓行而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矣。”权深纳之。
张昭时在坐,难曰:“今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这两人实在是有见识,有条理,有文化!甘宁还是武将,据说:“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於郡中。”这些牛人牛语,在现实中还真难见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7: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

“在历史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案例中,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即使现在看来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公元215年
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乃还。以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守汉中;以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事。袭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鄴者八万馀口。

张鲁之走巴中也,黄权言于刘备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备乃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降,权遂击朴胡、杜濩、任约,破之。魏公操使张郃督诸军徇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刘备使巴西太守张飞与郃相拒,五十馀日,飞袭击郃,大破之。郃走还南郑,备亦还成都。

公元217年
法正说刘备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备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魏王操遣都护将军曹洪拒之。

公元218年
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张郃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以问从事犍为杨洪,洪曰:“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发兵何疑!”时法正从备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公元219年
三月,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

公元220年
曹操薨。

汉中最后归了刘备……天险坚固,魏蜀吴三分之势进入徘徊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1: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亡于内需不振

亡于内需不振!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延伸”。明朝灭亡,军事原因是很次要的,局部的军事决策、人事变动,可能会加快或者减慢这个进程,但是,不会从根本上决定明亡清兴的过程、结局。同样,简单重复明朝制度腐败,土地兼并,君主昏庸,大臣贪污,道德治国……,这些政治上的原因,固然比军事事件深刻,但仍有点模式化的思维。这样,也就很难回答部分民族主义者的疑问:“明朝腐败,难道清朝就不腐败了吗?”,爱明还是清,居然成了阶级立场、民族立场的分野。以致于,为了证明“明朝不腐败”,“明帝很英明”,居然,要拿自已的民族英雄,英勇抗战的民族精神开刀,以病态的历史怀疑论,疯狂的现实斗争姿态,百般污辱损贬袁崇焕这样的古人,实在是可悲!可叹!可怜!

如果,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既非政治,更非军事,而归根到底是经济原因呢?如要经济原因是明亡根源,政治是明亡过程,军事是明亡的手段,那么,民族英雄袁崇焕还需要继续承受谎言污损的命运吗?

明朝实与今天红朝,有着高度的相似。几乎每一种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特权者的等级制度,“党内民主”,都与今天社会一一对应,连对应方式,都高度相似。今天中国,完全可以看作是反清后恢复的那一个明朝。明朝制度,完全可以看作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今天我们的社会,呈现国富民贫,内需萎缩,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出现通货紧缩,所有这些病症,在明朝回光反照走向灭亡前,都以同样的方式出现过。面对掠民自肥的政策,萎缩的内需,许多人大概会问:内需继续萎缩会怎么样?答案完全可以从400年前看到:明朝,可以说是灭亡于出口导向,通货膨胀,和内需不足。这并非危言耸听。

前文《现代历史学观》揭示了目前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就是从最新发现的经济规律,如金融,见证于历史时代,从而达到前代历史学者无法达到的水平。应用同样的方式,以及相关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揭示明末为何社会生产土崩瓦解,军饷总是不足,军事力量总是积弱不振,而最后,清朝为什么却能在华北,在中国站稳脚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此思路组织出一个历史发展模型,然后花点时间引用原始记录预以印证,就是一部颇不错的学著。那种袁黑七年没有能够出过一份的学著。笔者不是专业人士,也就只能以历史发展模型为止。模型可以为大多数人理解,而证实,或证否的原始记录印证推测,就是专业历史学人去完成的工作了。

限于篇幅,笔者直接把整个逻辑过程叙述如下:
1)晚明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大规模的净输出,和白银的净流入;其性质,与今天中国的出口导向屯积美元,极其类似。
2)大量商品、劳动成果的输出,而白银通货的流入并没有买回相对应的国际贸易产品,大量增加的货币结合大量减少的社会资源、产品,购成了逐渐强烈的国内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对依靠小生产收入、积蓄维持生计的小生产者、穷人生存能力的剥夺,而汇集为工商特权利益者的超额利润,结果,是中小生产者的大量破产;沦为奴隶;(直至民国,中国仍有大量的奴隶存在),这一幕,与中国今天极其类似。
4)明朝的税收方式,本质上相当于包税人制度,而由包税人承担白银承兑专营者,(明朝税收只收白银)。而税负压力,又总是被官商勾结的大资产者回避,而转嫁到最弱小的小生产者身上,进一步造成了实际生产者的大量破产,这一幕,与中国今天极其类似。
5)白银包税人利用承兑特权,和小生产者必须缴税的义务,(有残酷的刑法加以保证),客观上构成强制性地低价收购生产者产品,低价转成白银后,在缴纳并不高的银税同时,截留大量的白银收入。二月河《雍正王朝》中所提及的孙喜滏所激烈反对的钱法,对此间过程,有着精彩的描述。甚至这一幕,今天中国也同样通过外汇管制、土地财政,加以重复着。
6)(3,4,5)中的利益过程,部分是宋朝清三朝共有,而3,则大大恶化并加速了社会生产的崩溃。
7)出口导向带来的外汇积累,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内需萎缩,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的连续的经济过程,最终导致大量实际生产者的破产,社会生产量减少,从而令货币持有人(白银所有者)越来越多地把白银作为过冬的储备。社会出现大量的货币沉淀,通货紧缩随之出现。这一幕,今天同样出现在中国;
8)通货紧缩下,生产投资同时被压缩,内需购买力进一步萎缩。与此同时,面对随同内需萎缩而同步萎缩的生产力,自正德年间开始出现的君权与文官集团争夺控制权,以及辽东等战争的开始,税收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渐渐加大。从而以末位淘汰制的形式,将整个社会的边缘生产者一批批淘汰;社会生产力直线下滑;(这一幕,即将在中国出现)。经济状况萎缩到这个程度,某些东南原来富庶的地区的县令,在缴完户部规定的赋税后,甚至不能养活家人。
9)大量沉淀的白银货币对经济的作用,相当于积压的通胀压力。一旦在急需物资时侯,大量投入的货币采购,并不能换取相应的物资。这样构成了辽东战争中奇怪的一幕:一方面,军队连连欠饷无银,而另一方面,就算李自成从北京搜刮了几千万两白银,也不能形成军事实力。因为,当时的生产已经严重破坏,白银的最大作用,似乎作为炮弹更合适一点。相反,战时经济立足以自给自足的后金,反而完全不受影响。史载即使是在努尔哈赤时,后金私营军铺已经是绵延数里,后金军除大炮外,野战装备远胜明军,也为史家公认。
10)本来中央持有的大量白银采购,会对社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明朝由于有着一个强大的,以文官特权集团为代表的官商利益阶层(相当于GCD),所有的政府采购,都必须经过这一利益阶层过滤,价高质次。不但降低了中央硬通货的使用效率,而且,以更快的方式,令购买力向特权官商阶层集中。国富民穷,变成国穷民穷唯官富。这一点,在李自成抄掠北京时表现无遗:平民饿死遍野,官兵无饷养家,崇祯穿着破龙袍,而仅是北京官宦家里,就抄了至少达到3700万两白角!

后面的事情也不用细说了。显然,张居正的“经济成绩”,更多只是明朝中央财政的成绩,明朝经济,正是在那个时代走向崩溃,换取的,只是中央虚有其表的外汇储备,和似乎是庞大的GDP,特权官商的奢侈浮华,与此同时,民间生产者,相信已经大量破产。一如今天的情景。努尔哈赤的反叛,无非是令明朝的溃烂,以明后金战争的方式,暴露在历史的面前,而以军事胜败的形式加以掩盖。

明朝末年,经济已经全面崩溃,赢取战斗胜利已经不重要,拥有白银货币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管白银而致力于生产力的恢复。明朝拥有着白银,无法恢复生产力,相反,在对白银的依赖中,按(3,4,5,7,8,9,10)的流程,白银成了社会平民生产力的催命符,平民的覆没,也就意味着明朝社会基础的败亡。这又岂是袁崇焕、孙承宗的军事天才可以挽回的?李自成更典型,他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白银,唯独没有赢得生产力的恢复(流寇)。李自成的速亡,从军事上言快且奇,从经济上言,难道不是“正该如此”?

而最终赢得中国统治权的后金军事贵族,尽管打了无数的胜仗,但是,真正令他们取胜的,却是他们在辽东类似募民屯田的政策。尽管,这种募,是用刀斧以役使奴隶的方式的募。尽管“野蛮、落后”,但是后金确实保证了内需经济,并加以恢复、发展,而不受白银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就没有通过白银盘剥属地生产者的机会)吗?后金八旗,与其说是军事组织,不如说是农业屯田生产组织。这种组织,恰恰避开了祸及明朝的货币危机。那么,后金的胜利,到底是经济生产上的胜利,还是军事上的胜利呢?所谓后金不抢就没有吃的,这种说法,高度疑似缺乏历史根据。因此,后金这种形似建筑在军事胜利上的战争,而实际上是经济对抗中的胜利,与300年后蒋介石政府急于剿共而导致经济崩溃,自取灭亡,竟然也是如此类似。甚至于,连主要依靠辽人守辽、自耕自足,只需朝庭少量支援军械的关宁基地,也由于没有经过关内文官商商特权的盘剥,而表现出高得多的战争潜力。难道,明亡于后金的经济轨迹,还不够清楚吗?

今天通常会把后金“圈地按丁授田”,以及为了防止汉农民逃离而实行带有强烈农奴制色彩的包衣制度,(类似的制度也出现在气侯类似的沙皇俄国),视为后金野蛮落后的象征。但是,制度本身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能够打胜仗的就是好制度。后金以八旗屯营赢得军事经济优势,应属无疑。笔者同样对比了一下三国曹操的置军屯田,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八旗,似有共通之处。曹操在屯田的役卒(军户,相当于奴隶)收取的田租比达到60%!这一比例远远超出西汉高祖文景时代的三十税一水平,甚至超出了希腊奴隶向奴隶主交纳的水平(一半),同样也超过了努尔哈赤后金贵族对汉农奴收取的收成比例(三分一)。因此,以“马列流派”式的“奴隶”制眼光而贬低后金八旗制度,在战争时代相对的合理性,是不客观的。

其实,按同样的轨迹,也不难看到清朝,为什么能够在关内立足,而且轻易消灭了南明:
1)原来严重危害明朝经济的特权文官官商集团,大部分在战争中被摧毁,少数的,也被满清军事贵族压制;
2)满清没有立刻采用白银税收的方式(康熙中后期),而主要采用募民屯田的方式,重建生产体系;
3)(1,2)决定了清与当时明、农民军构成的三方力量中,是唯一可以恢复生产,并借为军事武力的政治集团,那么无论花多少时间,清最终统一全国,也就势属必然。有讽刺意义的是,农民军携出北京的几千万两白银,至此才重新有了存在的意义。李自成抄得的无用白银,到底是加强了他的实力,还是令其部众鸟兽散,其作用,实在两可之间。虽然“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今天我们常用来取笑。这是因对今天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而在明末清初,生存权决定了人权,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出口导向赚回来通货,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国内财富、救济用品将会最终缺乏,万一碰到明末那样的灾荒,就会演变成大规模的国内死亡。今天似乎没有这种危险,但是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地球变暖真的导致农业条件改变,试问世界上,又有那个国家能帮得了中国?何况,中国还一直敌视世界共和民主的大趋势!?出口导向赚回来通货,要成为了件好事,必须买回相应的物资(平本),甚至更多的物资,那,才是赚的!而今天,中国的硬通货,却白白亏损在次贷危机里。次贷危机是否会令中国灭亡,明朝已经用它的血腥的历史,告诉了末来的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1: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续)从政治角度看,明朝覆亡不可避免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延伸”。《亡于内需不振!今天仍是明朝吗?》 ,介绍了经济线索上明亡清兴的灭亡路径。所用的,是目前大家都在经济危机中,以及简单易懂的现代基本经济原理作为逻辑依据,再结合由专业历史学家贡 德弗兰克、黄仁宇先生提供的历史诠释。不敢说所有的读者都认可笔者的结论,但是,相信大部分读者,从内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听上去也许是真的”。实 际上,专业历史学家穷尽精力旁征博引,其目的,也无非是希望得到读者的这样一句话:“看上去是对的”。认同结论的专业朋友,自然会自已去找历史考证所需要 的原始资料,不认同的朋友,转身就走,就象我们多花十倍时间加上无数的索引,也是白搭。碰上“民主共和”就是“汉奸言论”的那些主,当他们算回事,就删了 它,当他们是垃圾,就留着他们的大论示众。本人从来没有打算说服所有人。

今天我们再进一步,从政治角度看明朝灭亡的原因。前文既然已经认定,经济原因是明亡的根本原因,那么,政治原因就将从属于经济内因。换句话说,政治原因不 会改变经济趋势,除非,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上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因此,探讨明亡原因,也就成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政治因素,为什么没有能够改变经济上导致 明朝灭亡的根本内因发挥作用?”。所谓的民主啊,专制啊,意识形态,政策啊这些的东西,全都归属政治范筹。这样,我们可以在观察历史问题前,首先约定一个 辩证客观的评论标准。军事原因,无疑更次一个等级;其次是具体事件,再次是具体到个人,发此类推。到了袁崇焕这样的个人细节,除非是打游戏时这个猛人多少 分,那个猛人多少分,袁崇焕和崇祯、孙承宗,都是小得不不了的小事。

政治上的原因,我认为是自宋朝起,围绕着“以文制武”的,为皇权专制制度完善而服务的,围绕着理教道德标准意识形态组织的文官特权集团的形成,以及它对社 会产生的副作用。这个文官集团本身可以看作是对皇权掌握地区财政、掌握武装力量而设计、完善,换句话也可以说,为“统一服务”。统一,是指臣服于帝权的统 一。到今天为止,臣服于这样那样神授帝权N个代表的统一,仍然是中国社会对统一的唯一理解。以至于放之于世界,如果不反美,就等于“帮助美国统一中国于美 国帝权之下”,这不是汉奸是什么?愤青就是被这样的意识形态所操纵。参考:《天佑我中华》,《战国与秦灭六国并非今天适用的政治模式》,《为什么是罗马统一地中海》,《为什么雅典不能统一地中海》。

唐朝的政治结构,是皇帝直接掌握地区,和军事权力。此时,汉晋以降,能够分享皇权的同时,也对皇权在贵族间的共和起平衡作用的世家豪门,随着五胡十六国的 破坏,李唐武周对残存豪门力量的打击,退出了历史武台。皇朝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很大程度,取决于皇帝能直接掌握的最强大军事集团的效忠。当王忠嗣等人可以 控地万里而忠心耿耿,皇室对其也信赖有加时,唐朝仍然可以保持政治上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是不稳定的。当皇朝的维系,只在于某一两个强大的将领时,帝 权的疑虑总是难以消除。忠心的王忠嗣只是换得差得杀头的下场,不忠心的安禄山把唐朝不稳定的政治捣了个七零八落。史书面谱化的非黑即白的忠奸塑造,正义非 正义的喃呒,掩盖了唐政治结构维系于少数一两个人的一念之差的,所意味着的高度的不稳定。“小邑犹存万家室”,眨眼间成了“白骨千里无人烟”,告诉我们,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并非只是红利,同样有着高昂的社会成本。这是中国历史教科书,没有告诉中国学子的地方。

宋朝尝试了在皇室与武装之间建立一个辅助皇室的文官集团作为缓冲。该集团,依靠庞大的财政负担,维系其对皇室的忠诚。代价是过于庞大的财政负担,与此同 时,这些代表着皇权的文官特权,总是不自觉地侵吞着民间经济的利益,并转嫁着本应由他们负担的社会经济责任。这种封建特权下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财产的 严重兼并,(土地只是财产形式之一),及小资产者自由民的大量破产。宋朝通过具有早期社会保障形式的募兵制,缓解特权文官集团的社会负面作用。这也是以文 官集团达成皇权专制的社会代价之一。两者共同的负担,既令宋朝财政上积贫积弱,同时也令两宋社会步步崩溃。相比之下,向辽金夏缴纳的岁币,尽管丢了天朝上 国的脸面,却是九牛一毛(税收的百分一左右),并且,总是以对宋朝产品的外贸采购重新回归宋朝。而科举制度,向社会寒族开了一个进入文官特权的窗口,其作 用,类似的精神安慰奖。充其量可以抚慰部分寒族上层,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并无助益。科举,此前叫高考,今天叫公务员考试,起着同样的政治作用。高考于 中国,并不是一个教育概念,却是一个替代社会保障的抽奖式的政治工具。

王安石变法,可以看作是针对庞大而不可继续的文官集团社会负担的一次尝试,减少,或摆脱之。而其结果,则以“黄宗羲定律”而告知历史:任何尝试减轻财政负 担,减轻平民负担的改革,最终都以加大财政负担,加重平民负担的结果而告终。原因,就是因为官僚特权对经济的渗透不可抗拒。而文官集团本身,对于皇权以专 制方式控制地区、武装力量,又显得更加不可或缺。这个矛盾无法解决,也令到宋朝对外患始终只是节节抵抗,无法真正加以驱逐、终止。“政治统一”,即专制, 就是进步的中国历史意识形态,在此,读者应该再打一个问号。南宋末年兴起的理教,可以视为希望在意识形态上,令文官集团自动“廉洁奉公”,减少中央财政的 负担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到明朝,成为整个国家社会的立国道德标准。

朱元璋的制度,基本上可以看作就是600年前社会条件下,所实行的毛泽东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入侵中国的蒙古王朝所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消灭中国所有工商业 阶层,被朱元璋以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彻底实现。在洪武四大案中,以顺藤摸瓜的方式,全国14000多户的工商殷实人家,几乎被一网打尽。他们的财产被充 公,弥补明初的财政预算。表面上看是“减轻”了明朝庞大的政治军事预算对平民的负担,而实际上,则令明朝社会丧失了可以制约文官集团的社会力量。整个明朝 社会,变成了皇帝直属达村的一个社会主义大村庄。(参考黄仁宇著作)。明初与毛朝,是中国历史不多的两个只有金字塔底,和金字塔地基的社会,整个中间性经 济政治集团,包括它所包含的技术能力,彻底消失了。明朝不能讲技术,毛朝不能讲技术,除了领导人好恶原因,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中国社会一向有一句乌托邦式的口号,“不患穷而患不均”,在明朝与毛朝,得到了完美的实现。平均,非常平均!不是富裕的平均,是赤贫奴役的平均!不是让穷 人富起来的平均,是用政治权力剥夺富人财产的平均!相对的富人全玩完了,谁还有钱购买穷人的生产品?国家剥夺了富人的财产,没有以任何形式回馈为穷人的生 活保障,而是全部变成军队、官僚,史书上或胜或败的符号,穷人向那里出售自已的产品?明朝和毛朝,给历史留下的印象,就是赤贫!

一个社会,如果希望超越N个自耕农直接听命于朝廷(听上去有点古怪,可明朝就是这样建立的)的组织水平,中间性的技术阶层,总是必须的。无论工具是宋朝类 西方式的管理,还是明朝依靠理教道德的管理,或者红朝依靠毛泽东思想道德观的管理,现在读者大概可以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对“毛泽东思想”恋恋不舍。明朝既然 摧毁了整个工商阶层,所形成的真空,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可以借助皇权威力的文官集团,以官商勾结的形式所填补。只不过,这一次,天秤严重向政治权力倾斜。并 且,以法律的形式,把文官集团以外的国民,降到了国家奴隶的地位:“以民告官,先打100大板,流配三千里”。

明成祖末年,自洪武朝剥夺富户财产搞国有化,所积累的资产,经多次战争和下西洋,已经消耗干净,社会经济频临崩溃(黄仁宇)。仁宣以放任文官集团经商的方 式,完成了文官集团以官商的形式取代整个自由工商阶层的历史过程。明政府,也就成为一个依靠理解道德意识形态,由皇室直接面对掌握着地方政治权力、财权的 文官官商集团,这样一个颇类现代的社会结构。与皇权对文官集团的利益争夺而形成的千奇百怪,贯穿整个明代社会,直到明朝灭亡。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明史晦明, 昏君不可理喻的行为,没完没了的党争,太监干政,直至袁杀毛文龙,袁黑,崇祯的刻薄寡恩,以至于最后文官集团坐视国家破产而一毛不拨,等等,实际上,都只 不过是明太祖经济政策的自然延伸。

帝权希望越过文官集团的控制,最早或者可以上溯到英宗亲征。而帝权与文官集团的利益斗争,太监显然是帝权的天然同盟。明清以降,对于太监干政的指责,都没 有面对一个事实:离开了皇帝,太监啥都不是。太监对政权的干涉,所代表的,必然就是帝权本身。英宗失败的亲征(土木保),武宗成功的亲征(打败蒙古小王 子),可以看作是明朝继任皇帝希望在军事上摆脱文官集团的尝试。那么,武宗爱玩打仗,还把自已封为自已手下最大的文官武将,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因为, 那意味着可以在形式上,不经文官集团控制,而做任何军政决策。武宗正德皇帝之死,有点令人生疑。但是无论如何,正德皇帝落水一年后给“吓死了”,其亲信军 官集团被文官斩尽杀绝,宣告了皇帝亲近军队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文官集团本身,也是依靠着维系皇权正统而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文官对于万历选那个儿子做太子,发此以死相谏。粉饰明朝党内民主的人,称之为可以骂皇 帝的高度民主。实事求事,相比说说毛上帝就要处死的毛朝,明朝有些时侯,也算得上“民主”,准确地说,是专制中的开明期。但如果碰上反悔,就是剐刑台上的 袁司令,外加郑曼部长。嘉靖与文官集团,是皆大欢喜的双双妥协。而万历让文官集团玩了一圈后,他采取的对抗方式,就是在政治上的“懒惰”,实际上是杯葛文 官集团,同时,在财政到军事上,形成自已的第二治国体系。以此推论,天启的爱玩木匠,也不见得真的是无知,是否有可能,天启是利用魏忠贤,以“太监干政” 的形式,打击万历以降的文官集团?毕竟,国家不能长期承受两套政治系统的负担。

东林党与阉党的明争暗斗,只不过是文官集团与帝权利益争夺的表面形象。那么,崇祯借阉党兴起的大狱,就是打击文官集团的继续,借袁崇焕事件削弱东林党,也 成了崇祯打击文官集团的步骤。文官集团明哲保身,当然,也不是对应崇祯强硬帝权的自然选择。以此理解,天启谓崇祯的“要重用魏忠贤”的深意,崇祯显然没有 真正理解,而魏忠贤本身,也不是一只好鸟。打击阉党对崇祯本人来说,是一个政治错误,因为,阉党本意,就是文官集团部分人士对帝权的屈服。要严办袁崇焕, 则令崇祯失去了驾御文官集团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崇祯拥有不受文官集团制约的军事力量的可能性。崇祯的政治幼稚,表现不懂得,控制文官集团,摆脱文官集团 的负面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益皇权在道德上的强势地位,在文官集团中建立自已的亲信团队。

以此看,正德、万历、天启,并不见得真的很昏庸,而崇祯,也不是真的很精明。明朝到崇祯朝,已经是病入膏肓,而能寄望者,只有能力不强的崇祯。退一步来 说,即使崇祯能力非常强,要挽救明朝,当彼天灾人祸,国家颓败,可能性也不算太大了。崇祯一个19岁小孩,也不能对他太过苛求。崇祯,失败了。

那么,再看政治制度上,后金把社会分割为牛录,以牛录采邑为单位直接对后金王室负责,达到了明朝所没有能够达到的“直接控制军队”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 由引而产生的社会成本。较小的牛录单位,也令同样没有技术性管理手段的后金,更能适应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的现实条件。在规模较小的后金以300牛录为单位的 社会组织,在组织层次上,就远远胜于明宋两朝臃肿低效的文官特权组织。可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满清入关后,没有选择汉化,而是保留了他们的旗营牛录单位, 直到,全部成了另类垃圾的八旗子弟。

相比之下,尽管尽承明制,入关的满清条件却要胜于明朝诸帝。一方面,明朝汉族文官集团在战争中遭到重大打击,失去了对社会原来的掌握;战后,又受制于当权 的满族官僚;其次,满清皇室以少数族入主中原,战战兢兢,皇帝始终不敢把大权放于文官集团。这也是满清皇帝比较勤政的重要原因。无他,也是向文官集团斗争 争夺权力罢了。满清中的满汉两族,提供了较太监更为优良的忠于皇权的盟友(满),因此满清不必依赖太监。这样一来,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满清拒绝全面汉化, 反而有利于他们长期保留在中原的政治控制。不过,即使这样,危及明朝的白银流动性过剩,和文官集团对自由工商业的侵袭,同样危及以满清,只是程度没有那么 严重,而治疗措施也比较到位。后者,集中表现在康熙末年的夺位党争,和雍正新政上。

继前文《明朝亡于经济危机后的崩溃》, 那么,从政治角度看,满清的成功,继是唯一能够恢复生产,并把生产转换为军事实力的政治单位外。在政治上,也是唯一可以达成武装控制的同时,减少了文官集 团管理成本的政治集团。军事上的成败,仅仅提供了达成最后成功的多次尝试而已。明朝帝权与文官集团的争夺、内斗痕迹非常明显。以此为政治目的明朝诸帝,素 质未必真的如金庸所称,“低于清朝皇帝一个档次”。另一方面明朝本质上亡于专制制度的膨胀,当无歧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朋友谈到南怀瑾先生,国学,中国传统,玄,禅,中医……
我想写写我的认识:
我的认识就是,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谈这个,是觉得仅仅说南怀瑾先生,国学,传统,玄,禅,中医等等,容易使读者陷于狭窄的 ...
solidtu 发表于 2010-5-15 13:38


其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伊庇鸠鲁,斯多葛也全是经学,全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出发衍生出的自圆其说的系统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绪论的最后段落。这贴干脆结束了,因为罗素已经yy得够深刻了,除非再有进展,我没必要yy了……

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
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律
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
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
是善,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的
部分有着一种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
分子,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
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
着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很显然,在这一争论中——就象所有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存留下来的争论一样——每
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团结是必要的,但人类迄今还不曾有过单凭
说理的论辩就能加强团结的事。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
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
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
    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地松弛下来,在一
定的阶段就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
    这时,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存着,而在起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
没有来得及发展。但是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无政府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
一种新的暴政,同时产生出来一种受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
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根据非理性
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须的束缚而外,不再以更多的束
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这种企图是否可以成功,只有未来才能够断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的历史,没搞懂,反正听说小说和正史差别很大。我的三国连正经小说都没读过,是看经典的小人书三国的,没有发言权。

讲军事的话,曹操毫无疑问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十三家注孙子的第一家,就是曹操。至于孔明,似乎长于内治无不是军事。至少,即使从小说上的七出歧山来看,就不高明。当然,高明的兵家,不代表不会打败仗,赤壁就败得很惨,就象livermore也翻船了很多次。

读曹操的诗,怎么看,都象是另一个毛泽东,一代枭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和奸不搭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12 17:39 , Processed in 0.0155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