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219|回复: 2

薛涌:帝国泡沫的崩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09: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薛涌:帝国泡沫的崩解
当几百年后的历史学家审视2007年时,他们将比现在那些靠着断简残片重构古代社会的同行要幸运多了。2007年属于数码信息的时代。未来历史学家面临的将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爆炸。要在汪洋大海般的信息中理出历史的头绪、摸到2007 年的脉搏,恐怕还是要化繁为简,看看当年世界最有影响的杂志的封面和封面故事。本文虽然是当代人写当代事,但也试图站在未来视角,通过大杂志的封面对2007年的世界作一番分析。

本文选择的杂志,是英国的《经济学人》。《经济学人》一直以“为王者师”为办刊宗旨,直言不讳地说是给世界领袖办的,影响遍及全球,在美国也销量甚大。相比之下,美国的《时代》和《新闻周刊》则缺乏这种领袖气质和国际视野,多少有些婆婆妈妈。把《经济学人》的封面串联在一起,很能体现2007年的气象。

2007年的最重要主题,就是帝国泡沫的崩解。这在《经济学人》2007年6月30日那一期的封面上显示得清清楚楚:山姆大叔被画成拳击选手,浑身是吃了类固醇也很难长得出来的“爆发型”肌肉,目光凶狠,但左眼眉已经受伤,并且被逼到拳坛的一角,颇有些困兽尤斗状。封面的标题是:“仍然是老大”(Still No.1)。言下之意,许多人已经开始怀疑美国是否是老大了。细数一下美国的困境,足以让许多美国人睡不着:美国的“硬权力”难以独臂擎天。几年前,媒体还津津乐道美国的国防预算超过世界其他十几强的总和;五角大楼的目标是告诉世人:挑战美国想也不用想!再看看如今:九一一后六年多,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苦战不决,谁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美军的死亡数字接近四千,早已超过了九一一的死亡数字。本来美军只有十七旅的部署,现在则部署了二十五个旅。尽管把预备役和国防警备队全用上,美军士兵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战地服役,而英军则仅有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战地服役。士兵长期离开家人,过度服役,疲惫不堪。同时,伊朗、朝鲜都拒不驯顺。甚至在美国的后院,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跳着脚和美国叫板儿。同时,中国正崛起为另一个超级大国,经济总量有超越美国之势;俄罗斯掌握着世界数得着的石油资源,对美国充满敌意。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和美国也不断冲突,开始执行自己的独立路线。在国内,房地产泡沫急速崩解,信贷危机让华尔街风雨飘摇,经济衰退之声不绝于耳。美元、美国的资产,都开始了大缩水。

战后的世界,特别是冷战后的世界,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美国的兴衰,自然决定性地影响着世界秩序。美国作为超霸,是在二战中崛起的。它不仅在战争中带头捍卫了自由,而且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振兴了西方的民主国家,经过四十年的苦斗,终于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不过,细观这一过程,远非一帆风顺。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一直在起起落落。二战之后的马歇尔时代,美国无疑是世界的救星,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则被冷战耗得精疲力尽。日本则享受着美军提供的免费国防,把精力全用于发展经济,结果迅速崛起,让美国工业界难于招架。《日本第一》等等畅销书充斥美国的书店;日本的企业大肆收购,大有包买美国之势。最后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纸走红。他在书中指出从当年的大英帝国到今天的美国,大国崛起后无不战线拉得过长,最后因为力不可支而衰落,并进而哀叹:美国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会衰落,而是能否象大英帝国那样体面地衰落。

然而,历史很快就峰廻路转。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崩溃,日本也陷入十多年的“平成不况”。美国崛起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帝国,甚至连当年的罗马帝国也无法比拟,乃至福山提出“历史终结”之说。新保守主义借布什政府而主宰了美国的外交。年轻的历史学家弗格森挑战肯尼迪的大国兴衰论,指出当年大英帝国的衰落,不是战线拉得过长,而是在世界面前退缩,丧失了主宰历史的机会。他反复教导美国:要承担起“自由帝国”的道德责任,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塑造世界秩序。短短几年,他的几本书都成为西方世界的畅销书,自己也变成了世界身价最高的历史学教授。

可以说,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美国处于峰巅;到了七、八十年代则跌入低谷;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头三、四年又上升到峰巅;到了2007 年则迅速向低谷下滑。两个上升期和两个下降期都有相似的症侯:上升期全出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凯旋之后。二战和冷战,几乎都是美国独臂擎天,赢了以后自然也独享胜利的红利,不仅影响迅速遍及全球,而且经济日新月异,信心无限。然而,盛世心态使美国高估自己,乃至在国际上以舍我其谁的自负承担了过多力所不能及的责任;在国内对生活水平则有“帝国之民”那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即所谓“美国梦”,最后自己被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2007年的症侯,也可以从这样的脉络来分析。九十年代初美国在老布什的领导下(当然还更应归功于他的前任里根)赢得了冷战,却选了克林顿当总统。这让共和党保守派难以消受。他们不停地攻击克林顿政府对外太软,不能利用冷战的胜利乘胜追击、让美国的价值覆盖世界。他们甚至把冷战后的美国形容为一个茁壮成长的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使用身上突然爆发出来的肌肉。新保守主义也由此而生。等布什入主白宫,再赶上九一一这样戏剧性的事件后,新保守主义就主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发动伊战,乃至发动伊战的方式,就建立在这一新保的自信心基础之上的。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深信:第一,美国是未来世界的独霸,当世界警察责无旁贷,而且无往不胜;第二,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必须有同时打赢几场战争的能力,不能在一个战场投入军力过多,要搬用美国的企业模式,无情地通过高技术削减人力。结果,美国不仅毫不犹豫地发动了伊战,而且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这种从来没有战争经验的CEO式的人物,拒绝了将军们要求增加兵力的请求。

从1992年开始,美国连续在四次大选中,久经沙场的老兵败在年轻时逃兵役的候选人手下。这多少是因为美国人觉得胜利来得太容易,一切都靠高技术,打仗如同玩电子游戏,似乎通过计算机键盘控制无人驾驶飞机就能克敌制胜。在这种盛世的心态下,老布什、多尔、麦凯恩、克里等等战地英雄,竟无法感动美国人。在某种意义上,伊战就是军事上的IT泡沫。美国人完全低估了战争的凶险和艰难,乃至让几个当年的逃兵经营战争,最终导致了今日的乱局。《经济学人》封面中伊战的主题不仅突出,而且全被阴郁的情调所笼罩。2月24日的封面,布什全身被缠满绷带,早已遍体鳞伤,题目是“拯救布什总统”(Saving the Bush Presidency)。3月31日一期封面的题目是“困守” (Besieged),上面是身着戎装的布什、切尼、和莱斯,在白宫前躲在沙袋工事后面,手提冲锋枪,摆出一副打到最后一个人的架式。6月13日的封面则是个黑色幽默式的漫画:布什骑在马上,一边挥舞指挥刀,一边吹响冲锋号,顶着枪林弹雨,战马惊惧不前,身后的美国人打着国旗,却在那里坐壁上观。美国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决心。

不过,美利坚帝国的衰落绝非布什一人之责,也不是一个伊战能解释的。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和金融市场的危机,则展示了更深层的原因。房地产市场所反映的,本质上就是“帝国之民”的自我估价。首先,他们作为世界独霸,觉得自己特别值钱;第二,不管自己的收入如何,他们都觉得自己应该住比别人大的房子。房地产价格的泡沫,一方面是美国人对自己估价的膨胀(自己住的房子明明仅值二十万,却认定那应该是四十万),另一方面是对帝国前景的无限乐观(买了明明买不起的房子,期望日后帝国的发达能进一步推起房地产市场,自己可以高价卖出,甚至意外发财,能够拥有自己现在不敢想的财产)。《经济学人》则在2005年6月18日一期就发表封面故事,称美国房市必跌,而且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2007 年则是这一预言兑现的时刻。房市的崩溃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美元的缩水。3月24日的封面是“房市困境”(The Trouble with the Housing Market),一个箭头直指向下。11月17日的封面则是“脆弱的美国经济”(America’s Venerable Economy),一个身着美国国旗的泳装的少女在海面上游泳,水下一条硕大无比的鲨鱼,正张开血盆大口向她冲去。12月1日的封面,则是华盛顿驾驶着一架着了火的飞机,正在紧急下降,标题是“对美元的恐慌”(The Panic about the Dollar)。一句话,2007年不仅是布什政府内外交困的一年,也是美国缩水的一年。如今一美元还顶不上一加元,差不多是半个英镑,一欧元几乎相当于一个半美元。欧洲人节日购物,飞到纽约,算上机票价格,也比在欧洲的城市购物便宜。感恩节期间,纽约、波士顿等城市的购物中心,到处是提着大包小包的欧洲人,就好象八十年代在美国花钱如流水的日本人。

帝国的衰落,和世界其他力量的崛起是同步的。这些其他力量,自然成为“帝国之忧”。在2007年中,中国三上《经济学人》的封面:3月10日的封面是“中国的下一次革命”,集中报道中国的产权改革;5月19日的封面,则模仿美国几十年前关于类人巨兽大闹纽约的电影镜头,描绘一个大熊猫爬上帝国大厦的顶端,题目是“美国对中国的恐惧”;10月13日的封面,则着眼于中国发展中的城乡差别,题目是“中国,注意”。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在美国之外“上镜”最多的国家。印度的主题,则出现在2月3日的封面上:“印度过热”,图象是一只尾巴着了火的老虎,强调印度比起中国来,虽然有后来居上之势,但不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则很难维持和中国一样的发展速度。而2006年6月3日,《经济学人》以更积极的格调把印度作为封面:“印度能飞起来吗?”其中包含着14页的专题报道。中印受到这样的“礼遇”,说明了两个最大的崛起经济对世界的冲击。

不过,对美国最大的挑战,恐怕还是俄罗斯。俄罗斯和沙特拥有着世界最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并具有沙特所没有的军事实力,令人生畏。冷战结束时,美国一度认为俄罗斯已经破产,只会每况愈下。没有想到,普京稳定了国内局面,俄罗斯再度崛起为巨人。2006年7月15日,《经济学人》就以普京为封面,标题直言不讳:“学会和强大的俄罗斯共存”;12月16日的封面,则又是普京,他以加油器为枪,摆出一副射击状,题目是“别找俄罗斯的麻烦”;2007年8月25日,普京戴着黑墨镜再上封面,题目是“普京的人”。这一系列的报道主题非常突出:俄罗斯是强大的,并且和西方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一个强人的把持之下;对此,西方毫无办法。如今普京的政党在杜马选举中获胜,他又选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把握着石油这一西方经济命脉、并且在国际事务中敢于和美国叫板儿的俄罗斯,越来越不受西方的影响。俄罗斯虽然不是冷战时代的苏联,但和美国分庭抗礼之势已经形成。

欧洲这一美国传统的盟友,也走到了历史上离美国最远的地步。特别是在地球变暖的问题上,欧洲和美国发生了价值观念的冲突,越来越不愿意和美国合作。如今美元面对欧洲货币急剧下跌,伊朗已经拒绝用美元作为其石油贸易的结算手段。美元的信誉危机,让人联想到八十年代面对日元猛跌的美元。不过,那时美元不管怎么跌,没有任何其他货币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如今,欧元则提供了一个选择。随着欧元的升值,欧盟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筹码。美国的“独霸”早已不“独”。

而美国最迫切的挑战,还是在从巴基斯坦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世界。伊拉克和阿富汗仍然久战不决,伊朗则不停地和美国叫板儿,巴基斯坦的核武器随时有失控的危险,巴勒斯坦问题悬而未决….这一广阔地区,自然频频成了《经济学人》的封面主题。可以想见,未来几年,美国在这一地区就可能被耗得精疲力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只有采取温和的路线了。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美利坚帝国如日中天,是“悍马”时代。因为美国天下布武、无往不胜,以美军的装甲运兵车成为帝国的象征。汽车商以其理念发展出来的公路耗油怪物“悍马”风行全球。如今,则是“悍马”找不到油、有求于人的时代。不知不觉中,世界已经从独霸变成了多极。论者曾说,五角大楼花费了整个九十年代,琢磨着未来和中国的战争。似乎未来除了中国已经没有可操心的事情了。如今,连白宫和五角大楼自己也明白,比起中东、俄罗斯来,中国还算一个安安静静的伙伴。帝国正在慢慢地冷静下来。

不过,帝国泡沫的崩解并不等于是帝国的崩解。过去美国经济的繁荣,多少是建立在对自己高估的基础上的。2007年开启了一个新的转型,那就是美国不得不把自己重新标价。这一重新标价的过程,恐怕要持续到2008年以后,结果是帝国的缩水。美国必须根据缩水以后的本钱,考虑怎么面对多元的世界。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即使经过重新标价、大幅缩水后,美国仍然是世界的老大。从历史上看,民主社会经常陷于困境,甚至相对其敌人处于下风。但是,民主社会由于制度健全,能够“熬”的时间比其敌人长,常常会成为最终的胜者。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当美国回到现实中来以后,其表现可能更好。
发表于 2008-1-23 16: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18: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面有创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27 17:32 , Processed in 0.0125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