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561|回复: 2

几十万亿的养老金亏空谁来负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3 13: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30年养老金缺口9.1万亿 谁来为中国养老?
文/张彤

(北大商业评论独家供搜狐稿件,其他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今年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专业报告,指出中国未来30年养老金的缺口为9.1万亿元人民币,这再一次敲响了中国养老问题的警钟。如果完全依赖政府,即使用30年来弥补,每年财政也要为此支出2000亿元。财政的不堪重负,必将转嫁给当代的企业或者进行代际转移。谁来为中国养老?>>>一起进来说两句

  “未富先老”,是提到老龄化带给中国的困扰时常见的一个词。而作为经济转轨国家,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加、新旧养老体制的转轨、养老金发放和收缴管理不善,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养老金缺口。虽然目前各个机构测算的数字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也足以令人忧心忡忡。

 中国的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养老金缺口,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当期缺口,即当期养老金支出与养老金收入的差额;一个是全口径缺口,是预计到若干年后制度转轨完成,这期间累计养老金缺口总额。

2002年以来,我国养老金当期缺口每年一直徘徊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据本刊测算,全国基本养老金收入的15%~20%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

  辽宁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现行政策不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将在2016年后真正凸显出来;在 2035~2040年达到高峰,每年将产生1000亿元的“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高峰时将累计达到8000亿~10000亿元,2050年回落至 4000亿元。而据亚洲发展银行统计,目前中国养老金的资金短缺已达62亿美元,到2033年,将升至533亿美元。

  在全口径缺口方面,按照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预测,今后20多年养老基金缺口累计为1.8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约700亿元。另据媒体报道,去年,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郑斯林部长透露出的数字,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相当于我国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近1/4。

 弥补缺口:可能的途径

  养老金缺口问题并非我国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的“通病”。从一些国家成功的养老金改革经验来看,我们对此问题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有着很多措施可资借鉴。比较常见的是收支标准改革,包括:(1)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如法国对其公共部门的雇员就实行改革,提高其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工作年限。(2)改革养老金支付的指数化方法,将与收入指数挂钩改革为与价格指数挂钩。(3)将与税前工资挂钩改革为与税后真实工资挂钩,英国和德国先后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及90 年代进行了这一改革。(4)改革养老金计算方法,例如将原先公式中的“最终收入”或“n 年中的最高收入”改革为“一生中的平均收入”等。芬兰、英国等一些欧盟国家进行了这一改革。

  “延迟退休”也陆续受到欧盟各国的追捧: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鼓励年长雇员继续工作、推迟领取养老金时间。瑞典、西班牙、荷兰等国已经通过改革,允许那些希望多工作几年的年长雇员继续工作;德国则鼓励退休者参加半日制等部分时间工作,并对提前退休者采取扣除部分养老金的处罚措施。未雨绸缪、建立 “预筹基金”同样是个好办法。北欧各国均已建立起一个相当于两年养老金支出的储备基金。最近,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也紧随其后,建立自己的 “储备基金”。

  如果说收支标准改革、延迟退休和建立预筹基金只是在原有框架下的修修补补,那么从单一支柱转向多支柱体系、建立名义账户制或完全基金制,则是养老金体制的彻底改革。为了响应世界银行关于建立养老金多支柱体系的倡导,欧盟各国近年纷纷由单一支柱向多支柱体系转型。英国、德国、西班牙通过改革,已经形成了两支柱体制:基本保险加补充保险。介于现收现付(固定收益制)和基金制(固定缴费制)之间的名义账户制(NDC制)则为众多转轨国家所青睐。意大利、拉脱维亚、波兰、瑞典等欧洲四国于1995 年、1996 年、1999 年先后实施了NDC 制。类似于现收现付制,NDC 制的资金来源于工薪税,用于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但不同之处在于NDC 制建立了个人账户,并将其缴费记入账户,个人账户余额将影响到员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金额高低。相对于现收现付制而言,NDC 强化了缴费和待遇之间的联系。实施完全基金制改革的经典案例则是智利的养老金改革,各个养老金管理机构相互竞争,提高了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此种模式的成功引得众多拉美国家纷纷效仿。

 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纵观国外弥补养老金缺口的种种改革经验,我们发现,世界养老金改革的趋势正从完全依赖政府提供养老福利,转变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养老。企业在养老金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担负起为雇员养老的社会责任,承担相应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养老金改革带来的发展契机,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令人头痛的成本高企

  如果政府完全用税收来弥补缺口,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如果税负增加发生在地方层次上,可能会使企业因为税负水平的不同而转移投资。在美国,有学者就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些州为了支付公共养老金而提高税率,一些公司甚至个人会转移到财政状况更好的州。政府也可能靠发行特种国债来弥补缺口,这样会使得民间资金供给紧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融资也更加困难。

  政府还可以选择提高养老金覆盖率或要求企业设立年金,但即使如此,企业也难逃成本高企的宿命。提供灵活就业的企业将发现,它们不得不把一定比例的工资存到养老金账户中去,用工成本相应提高。“养老金欠缴”现象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高达386亿元,欠缴千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30家,欠费最多的高达3.5亿元。此外,还存在着实际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的问题。据统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有30%的工资总额未计入应缴的基数内。没有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对建立年金也缺少热情。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弱于对现实生活质量改进的需求,即对于工资的需求大于对福利的需求,企业宁愿把钱直接发到雇员手里,满足雇员对于货币的需求,而不愿建立年金计划。>>>一起进来说两句

 两全其美的企业年金计划

  事实上,企业年金计划若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还可以改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企业年金多采用个人账户式管理,企业为雇员缴费的多少一般会与雇员的劳动生产率挂钩。对于年老体弱的雇员而言,提前退休在年金方面不会有太大损失,而且他们同没有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相比有更多的储备。年长雇员的退出可以为年轻雇员,特别是那些有志于走上管理职位的年轻雇员提供机会,同时也会对年轻雇员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因为他们离目标岗位的时间被缩得更短。所以,对于雇主来说,建立正式企业年金计划可能是解决年长雇员不能胜任工作问题的一个良策。

 重新挖掘年长雇员价值

  根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提高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少基金缺口200亿元。如果按照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社会保险研究所的建议,在2005年以前清理和取消提前退休工种,基本达到严格按法定退休年龄执行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2006~2010年)取消女工、女干部退休年龄差别—女雇员一律按55岁退休,再用10年时间(2011~2020年)将男女退休年龄拉平—一律按60岁退休,则结果将使2010年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由835.97亿减少为352.52亿元,使2020年养老统筹基金收大于支。

  推迟退休计划对于企业来说,也往往意味着利大于弊。现在,越来越多的雇主正认识到雇员的提前退休意味着大量有用的经验和技术的流失。有些雇主从投资回报、防止技能短缺、充分发挥雇员潜能、适应人口变化趋势和促进雇员多样性等角度,肯定了年长雇员的价值。他们发现,雇用年长雇员可以减少付薪的工时,提高每小时的生产率,资深员工的经验和技能可继续保留,减少员工流失,因善待年长雇员而提高了员工工作的满意度等。

  企业要适应这场转变,有几个因素需要关注。首先是培训。为了保持年长雇员的工作热情和更新技能,在职继续教育不应该向50 岁或50 岁以上的员工关上大门,培训方面的年龄歧视极不利于延长员工工作年限。其次是工资制度。企业在决定工资水平时,有必要减少工龄的权重,转向更注重工作表现,以降低总体工资成本。第三是提供非全日制的灵活的工作岗位,便于年长的劳动者有机会获得这些工作岗位。
   在过去,养老是政府“天然”提供的社会福利;而现在人口老龄化给政府带来的压力,已经导致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企业一方面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支付相应的养老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养老金改革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契机,取得良性发展。


——————————————————————————
8万亿养老金缺口谁来补

广受关注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最近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中国人民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

  这笔巨大的债务使我们这个正朝公共财政目标努力的政府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使“未富先老”的现实看起来距离“老有所养”的理想日益遥远。如何清算“历史欠账”,有关专家首次对债务和责权构成进行了详细分解,为偿还债务理清了思路。

  8万亿元哪里来

  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教授率领该所研究人员自去年起承担了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专题研究,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养老金缺口的精确测算。

  课题组成员黄必红介绍,根据我国改革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采用了“分级测算法”,假定1997年改革之后在职职工的缴费不再用于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测算需要多少资金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在职职工未来退休时已经积累而应得的那部分资金。

  “测算结果是8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职工养老金费用总额。”刚过而立之年的黄必红是分报告的主持者。她强调,测算中的利率、工资水平和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等主要参数来源于中国银行、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机构公布的数字。

  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也曾对中国养老金债务进行过预测,由于计算方法和使用参数不统一,最终导致数额存在差异。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1997年国务院正式发出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从过去现收现付的企业养老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转变。社会统筹部分用于现有退休人员养老金资金来源,个人账户部分则为眼下投保的在职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作资金积累。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在新旧制度的转变过程中,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债务缺口:在 1997年前的现收现付制度下,老职工没有个人账户,但他们在旧制度下通过缴纳社会保障费(税)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利却仍然必须兑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数额巨大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改革之后这一债务被显形化了,人们通常将它视为体制转轨带来的成本。

  分级测算圈定“债主” 4万亿元需融资解决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责权上一直模糊,既不利于债务的偿还,也间接危害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提供的报告首次详细分析了养老金债务的构成和责权,明确了有关各方在转轨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为偿还理清思路。

  课题组认为,近8万亿资金应当分成两级债务,一级债务的现值是6.53万亿,次级债务的现值是1.42万亿。

  据介绍,一级债务是1997年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1997年前参加工作但在1997年后退休的职工,按照现行缴费方法进入到社会统筹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这部分应当是政府对老职工已积累的养老金责任;次级债务是按照现行办法测算的养老金债务与一级债务之间的差额。

  “前者可以看作基于中央集权一致性形成的债务,后者应当是基于地区差异而形成的债务。这样可以更明确地把债务中因为历史责任而延续下来的部分和因为制度改革发生变化的部分区分开。”黄必红分析道。

  课题组认为,在近8万亿的隐性债务中,按照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的筹资状况,约4万亿元可以通过现有的社会统筹解决,是不必单独考虑融资的,剩余的4万亿才是真正的“缺口”,需要政府以各种方式融资解决。基于中央和地方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责任,其中一级债务中的2万亿,应当由中央政府承担;次级债务中的约2万亿元可以由地方通过划转国有资产等办法来偿还。

  2000年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到今年9月,全国社保基金总额已经达到1818亿元。这个数字看上去不算小,但是无论与我国养老缺口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养老金储备规模相比,差距都还十分巨大。

  收支缺口扩大 养老危机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报告根据2004年到2033年每年对退休人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趋势分析后认为,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从2032年起我国养老金债务开始下降。此时,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经全部在90岁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低;1997年前参加工作却在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 “中人”由于多年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拥有使用自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权利,政府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

  但现实的情况是,在目前阶段,养老保险每年收不抵支,支付危机日益显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解学智称,我国每年的养老金压力主要发生在两方面,一是征缴的养老金收不低支,每年大约有四五百亿元,一直由中央财政在拨付;二是个人账户每年被挪用1000多亿元用于统筹,目前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7000多亿元。

  由于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如何支付转轨成本,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现象严重。个人账户上没有资金的积累,当然也就无法用于市场投资,这不但影响了在职人员缴纳养老金的信心和动力,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面,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3亿,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到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老龄公共政策的原野博士认为,西方国家进入老龄时期一般都花费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从控制生育到进入老龄化只用了18年时间。“我们这个社会 “未富先老”,所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繁重。”他说。

  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带来养老金支付危机,目前仅依靠当期财政弥补的做法显然难以维继。

  与此同时,债务缺口还带来覆盖面与企业负担之间的恶性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均进一步分析,目前养老保险运行形成了一个悖论:参保人数越少,个人和企业承担的费用就越高;承担的费用越高,参保覆盖面就越难以扩大。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企业拖欠缴费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我国进入老龄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离退休人数年增长6.64%,但是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长只有4.04%。

  2002年起,辽宁省开始尝试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也紧随其后,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注入资金以填补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认为,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为在全国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累了新的经验。

  有资料表明,如果采取辽宁试点按8%做实个人账户,实行统帐分开管理的话,到2033年后养老金统筹将开始出现结余,制度步入良性运行轨道。但问题在于,做实个人账户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巨额资金投入,看来下一步如何通过划拨国有资产解决“历史的欠账”,还有待破题。



——————————————————————————
养老金帐户巨亏超9000亿元

2007-08-28 13:36 来源:证券时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表示政府将选择专业机构管理养老金

  证券时报记者 朱成碧

  本报上海电在日前由平安养老承办的瑞士人寿亚太区年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表示,目前,国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养老金公司,因此,通过在不同行业培育专业化的养老金公司实现专业管理运营将是养老保险市场今后发展的方向。

  养老金空账逾9000亿元

  陈良说,到2006年年底,全国的空账额已经达到了9000多亿,而企业养老金的累计结余只有4800多亿。在养老金空账缺口以每年 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的同时,个人养老金也正在持续递增,借助专业机构对现存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投资运营,成为当务之急。“从2008年到 2010年,再连续三年还将继续上调养老金水平,为企业退休职工提供养老金,调整幅度还将高于前三年。”陈良向记者表示。此前,从2005到今年,政府已经累计增加了每人240元的养老金补贴,并建立积累个人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缓解企业职工养老金的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收益率缩水

  不断增长的空账额、养老金水平,使得现存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收益压力不断增大。据悉,截至2006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已经达到了911亿元,并且正在逐步按市场化方式投资运营。而到2006年第四季度,汇总情况显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达到了9.6%。但是在从 2003年至今的5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名义投资收益率为2.18%,而同期加权通胀率为2.2%,因此,养老基金的实际收益率是在贬值缩水。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从名称到结构都符合专业养老金公司的机构,现有的养老金公司大多尚停留在‘准’专业养老公司的水平。”陈良表示。今后,政府将选择专业的机构进行养老金的管理,选择银行作为基金托管人,专业投资机构作为基金投资管理人,个人账户的受托责任和账户的记录由现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来承担,通过专家理财使养老金获得更好的收益,使退休人员获得更好的回报。
发表于 2007-12-13 16: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睡上加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4 1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养老金来说,最致命的就是交给政府这种管理不善,经营混乱,监管部不透明,无责任制的机构进行管理。

       弄好了,几个人私底下把钱分了;弄不好了就搞一大堆数字出来,忽悠谁啊?8万亿?没准过几年弄个16万亿出来又有什么稀奇。在上海这种中央眼皮子底下的地方都能弄出个社保案来,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最后还不是处理几个陈良宇之类的带头大哥 ,然后全社会“分享”改革成本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27 15:36 , Processed in 0.0133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