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830|回复: 0

安德森:接下来该进口粮食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8 0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年我开始撰写中国农产品方面的研究报告,想给我的读者一点惊喜。结果几年下来,真正吃惊的是我自己。在多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后,中国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先点出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些基本特征:(1)农业用地不断减少;(2)食物需求不断增加;(3)非谷物食品的需求量增加更快;(4)粮食储量下降;(5)农业将长期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困扰;(6)对于进口的限制开始放松;(7)进口数量还处于下降过程。
关于农产品进口将会扩大的传言,是不是胡扯呢?
在我之前的预测中,中国的农产品采购增长绝不应该只是现在的规模。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数量上升了50%,但是在随后的2005年下降了20%,2006年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
必须承认,2005至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徘徊不前确实受到了一些重要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的影响即将消失。

中国农业的基本面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来回顾一下中国农业的基本面。中国农业部门,像是一部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教科书。
中国耕地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这和绝大多数国家相比,都是非常低的数值。从自然禀赋和水资源供应来说,中国农业部门没有什么优势。但是中国有一项优势是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的,廉价劳动力的供给为农业部门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哪个国家敢想象7亿的农业人口?根据我的数据,中国拥有全球耕地的7%和农业人口的40%。
从“比较优势理论”上说,中国应具有以下两点特征:首先,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和农产品进口国;其次,从农业本身来说,应该致力于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水果和蔬菜,同时进口大量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比如谷物等。
但是事实几乎与理论完全相反。虽然中国在原材料和能源方面的进口不断增大,但是农产品进口在10年内却可以说是停滞不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部分是因为政策限制,部分是因为中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畸形配置。
与20年前严格的计划经济相比,今天中国的农业部门已经比较自由和开放了。但是政府不可能放弃对于农业部门的管制,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粮食生产上。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总是把粮食生产放在战略高度。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包括定价、补贴和贸易配额在内的农业政策。
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几乎所有的农业资源都由政府进行配置。但是今天,市场化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诸如蔬菜、水果和肉类这些非粮食农产品,它们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进行。
但是在粮食生产上,国家政策还是居主导地位。除了战略考虑,政府一直在实行对粮食的“保护价”收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市场还是决定着价格的长期走势。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和市场之间也在进行着博弈。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政府开始用比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包括小麦和大米在内的粮食(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这么干),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水果和蔬菜的价格上升远远超过了粮食的价格增长。受到利益刺激,农民理所当然地希望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而非粮食。在这种背景下,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就非常困难了。
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中国政府一直竭力维持耕地的数量,耕地面积还是不断受到城市化的侵蚀。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房地产建设又将迎来新一轮高峰,随之而来,耕地面积相应减少或许不可避免。
谈过了耕地面积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单位产量。这两个问题对粮食总产量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近几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增加,而非亩产量提高。一个例外是2004年。在2004年,风调雨顺使粮食亩产量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所有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在欣喜之后,都一致认定当年的成功难以持续。至少在有统计资料的年份里,2004年是独一无二的。
我所要提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粮食单位产出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显而易见。
这些年来,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特别是体现在农产品消费上。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这种需求变化,显得格外明显。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谷物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但是到了2003年,谷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例降低到了65%。
我想这种变化是很容易理解的。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会相应减少对谷物的消费,转而增加对肉类、蔬菜和水果的消费。
值得关注的还有,中国居民的卡路里摄入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中,热量摄入主要依靠谷物。但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牛奶和肉类受到了更多青睐,这也致使谷物需求量下降。
下面两个数字应该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担忧: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而农业则消耗了中国水资源消费的70%。之所以把水资源单独列出来讲,是因为中国的水资源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曾经专门前往内地观察中国农民的耕种方式,发现他们对于节约水资源没有清晰的概念。漫灌耕种盛行,这意味着农业增产对水资源供应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我想未来中国水资源使用将会产生两个重要趋势:水价大幅上升,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其次,也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北部部分地区的土地已开始出现荒漠化迹象,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减少可播种的土地。
这一切都会对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提出挑战。试想一下,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结构还能给农业生产提供多大的支持?而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离开了水资源支持后,产量又能有多大提高?

国内价格高企或促成政策转变
接下来回到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中国何时开始大量采购农产品的进程?
在探讨过中国的农业政策导向和资源禀赋之后,我们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首先,在今后的12到24个月之内,中国农产品采购规模不会有太大变化,只有政策的变化才会对中国农产品的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其次,受到水资源和易耕土地供应的限制,中国农产品增产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因此扩大进口将不可避免。
不妨看看中国最近5年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
2001年后,农产品价格开始了连续几年的稳定上涨。在2003-2004年,由于气候原因和播种面积减少,农产品价格上涨更为明显。但最近两年中国农业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出现了回升,农产品价格因此回落。
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已经结束了持续走低的迹象。2006年,农产品市场进入了新的周期,这轮波动将再次把农产品价格带到高点。过去12个月里,农产品价格给中国的通货膨胀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把农产品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做一个比较,读者们就会非常清晰地发现,农产品的涨幅是所有商品中最大的。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向上波动,才带动了这轮通货膨胀。
根据我的分析,当前的市场趋势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这一切都受到中国农业生产基本面的影响。在国内农产品价格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也就离彻底打开农产品进口大门不远了。中国可能最终要面对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同步增长。
我很难为中国农产品进口排出时间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农产品价格必定是政策转变的催化剂。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产品价格,我从郑州和大连的期货交易所获得相关资料,并尝试把国内产品价格和国际平均交易价格做一个比较。但是遗憾的是,两者的价格根本不具可比性,因为国际农产品价格一直处在剧烈波动之中。而让国际投资者感到吃惊的是,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虽然也处在上涨之中,但是其涨幅非常惊人地稳定。
然而,只要认真分析的话,还是能够看出一些趋势。
首先来看大米和小麦,这两者的价格波动有着非常相近的特征。尽管到目前为止,国际市场的价格还是高于中国国内市场,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在2006年的一段时间里,全球小麦的交易价格甚至还低于中国国内价格。我想这点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想指出的是,国际商品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让国际价格和中国国内价格又近了一步。
从价格上来看,大米和小麦还算是中国非常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但是我接下来要分析的玉米和棉花,中国国内价格可以说是毫无竞争力可言。
从我所能看到的数据,也就是2000年至今,中国的棉花和玉米价格一直凌驾于国际交易价格之上。换一句话说,如果允许进口,那么中国的棉花和玉米消费者将会得到更多好处,我想这也将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放开的诱因。
但政府会放开农产品进口吗?这是最实质性的问题。如果政府愿意支付农产品补贴的话,还是可以把农产品价格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的。我认为以中国现在的财政实力,可以做到这一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农业问题时还是小心翼翼,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放开农产品价格,允许大量进口。而且在今后的12-24个月里,也看不到任何迹象显示中国农产品价格将会迅速飙升。
但是世界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变化也改变着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我能够提出三个理由来推断中国政府可能进行的政策转变。
首先,中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通过政策来维护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也试图维持石油的自给自足,但是它很快认识到,通过国际采购能够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最近5年来,这样的故事在原材料领域一再发生,其直接结果就是,原材料采购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这笔支出已占到中国GDP总值的6%(没有关系,强劲的制造业出口可以让中国轻松应付这笔支出)。
我想这个道理用在农产品身上也很合适。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国际市场配置资源,才能够做到高效和节约。
其次,我想说农产品自给自足和粮食自给自足存在非常大的区别。数据显示,中国在渔业、水果和蔬菜生产上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出口国。中国在这些高价格农产品上还是很有优势的,即使放开粮食进口也不会对中国农业的贸易平衡产生影响。
最后,我想从宏观层面再来说明一下。和历史上的任何阶段相比,当前都可以算是中国最好的放开农产品进口时机。
近两年中国两位数的贸易顺差让外汇储备居高不下,我猜测中国政府现在也希望加大进口的规模。而且,居民的农产品消费也到了提升的阶段,放开农产品进口能够让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好处。

进口增长速度将超过两位数
如果能够预测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轨迹,那么对于投资者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我就勉为其难地进行预测。
我发现新兴市场国家在农业进口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中国农产品进口占农业产值的4%,与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相似。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则低得多。欧盟、美国和日本,农产品进口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5%、35%和65%。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资源禀赋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需要,预计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在20年内将完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进口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将从4%上升到大约15%。也就是说,在今后20年里,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1%-15%。
在我看来,这个增长速度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应该快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将主要集中在小麦、大米、玉米和其他谷物上。
我想国际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剧变对国际商品价格将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进一步影响到国际运输价格?总的来说,投资者们都会见证中国农产品贸易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场“完美风暴”,开放的农业市场让中国更好地与世界融为一体。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加大农产品进口必定会对全球商品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每一次中国加大国际采购规模,都会对该商品市场造成剧烈的影响。
中国对原油和矿石采购放开后,全球出口的增长都高于全球产量增加的数值。以钢铁为例,来自中国的需求让全球铁矿石产量增加了3.6%,但是全球交易数值增长了14%。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热”也必定会抬高全球农产品价格。
接着来看中国的船运情况。
从现在来看,粮食贸易在中国远洋进出口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2005年,相比钢铁和矿石所占的11%和43%的比重,谷物贸易所占的比重只有可怜的1.5%。但是这种情况绝对不会长久,正如我刚才所预言的,中国的谷物贸易即将发生数倍的增长,谷物进口的暴增也可能伴随着水果的出口上涨,因此必定会影响到船运成本。
这一切将很快发生,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为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4-9 00:01 , Processed in 0.0124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