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哈姆雷特的沉思,世界上最著名的自言自语。这句话包含的意义太丰富,迄今为止,我尚未找到能完整阐述其意义的中文译文。“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样的翻译也许仅适合哈姆雷特的情境。
不过在投资界,倒是有很多的问题,关系到投资者的生存还是死亡。
1.价值还是趋势?
我们买任何东西,都要看他的性价比。这个“性”,就是事物的内在价值,而“价”,就是价格。买菜买电视,买车买房子,没有人会傻到不问价值只问价格的。那么买股票而研究股票的内在价值当然是投资者必须作的基本功课。价值投资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巴菲特了,坚持了一辈子,成了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最有钱的投资者。另一个反面例子是,美国曾有人利用股票的“意外消息”做“动量投资”(Momentum Trading),结果在短暂辉煌后惨淡收场。不过“趋势”这个东西也不能轻视。巴菲特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坚持不投资高科技公司,结果连续几年跑输市场。大概也只有巴菲特可以扛过这样的惨淡时光,换了别人,早死了几回了。回过头来看,冷眼旁观互联网泡沫可以理解,不过错过微软,戴尔和雅虎,就不值得尊重了。当市场的一种趋势形成时,有时市场反映的是你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你还没有完全理解趋势背后的变化。这时候应该是反思的时刻,不要和趋势对着干。远有霸菱的李森,近有中航油的陈久霖,都是趋势的牺牲品。
2.成长股还是价值股?
理论上来讲,成长股就是高市净率的股票,价值股就是低市净率的股票。成长股因为其高成长而被市场赋予了较高的估值水平,也常常得到市场的追捧。毕竟那些能涨10倍的“Tenbagger”都是成长股。不过历史上,有一个Tenbagger出现,也许就有若干个假Tenbagger死亡。成长股玩的是“预期”的游戏,其未来股价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符合预期的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成长。如果市场的预期太高(常常如此),则股价很难再获得上升的动力。另外,我们知道企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一旦一个公司度过了他的高速增长期,则往往估值水平大幅下降,股价也大幅下跌,尽管企业仍在增长,但显然,这个增长速度已满足不了市场被高高吊起的胃口。相反,价值股之所以常常被低估,就是因为市场对他们没有什么期望值。没有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一旦公司经营有好转,则股价常会上演价值回归。水泥和钢铁股过去一年的表现,就是一个例证。而今年以来,在指数徘徊不前时,很多低市净率的股票价格早已翻番。所以,成长股和价值股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投资对象,而历史上,这两类股票也往往是各领风骚若干年。
3.大盘股还是小盘股?
苏宁和国美可以从一两个小店做起,增长几十上百倍。很难想象中国石化这样的庞然大物增长几十倍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中小盘股是发掘Tenbagger的沃土。不过大有大的好处。经营稳定,管理规范,还有固定的分红等等。所以,小盘股确实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美国历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依次是小盘价值股,大盘价值股,小盘成长股和大盘成长股。大盘成长股实在是很多时候达不到市场的预期,往往这些大盘股若按照市场的预期成长,若干年后,整个行业乃至经济体都无法容纳这样的庞然大物。小盘成长股也有市场预期过高的问题,但因为其小,至少还有成长的空间。大盘价值股常常被市场忽略,也就常常有超出市场预料的表现。但因为其“大”,所以无法夺得回报的冠军。小盘价值股既有市场空间,又有价值重估的可能。更重要的事,很多小盘价值股因种种原因经营出现拐点后,摇身一变成了成长股,也就身价倍增了。
4.基本面研究还是心理分析?
研究基本面的人去做草根研究,做估值模型。研究心理面的人去研究行为金融学,去做技术分析。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基本面发挥作用,而投资周期越短,大众投资心理的影响力越大。基本面研究有它自身的问题,我们叫做“过度研究”(overresearch)。用放大镜看公司,容易看到太多的缺点;用放大镜看美女,我们称之为暴殓天物,也是一种罪恶。心理分析也有心理分析的毛病,容易走火入魔,变成形而上学;而且很难指导实践,因为分析者本身也是有心理弱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