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能承受美国经济下滑冲击吗?
2007年01月31日20:26
David Roche
中、美两国经济究竟存在多大程度的依存关系?如果美国经济打喷嚏,是否中国经济就会感冒?乍听起来,这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且答案也很简单。你只要算算现在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多少商品,然后假定进口增幅减半,立刻就能看出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的影响来了。让我们再稍微具体一点,来个最坏的假定──假设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年增幅从20%降到5%,那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将从10%降到8%,也就是减少两个百分点。这个幅度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这个结论并不准确。现实世界要复杂得多,有一些比较微妙的因素不容忽视:因对美出口增幅下降而导致的中国GDP增长的下降要靠什么来填补?美国经济放缓对关乎中国经济的其他因素(如外国直接投资)有什么影响?中国政府为降低损失会在政策上作出怎样的调整?
考虑到中国的经济统计结果里各个方面的数据很少能相互印证,因此,分析起来只会变得更困难。不过,这反而让我们可以从头说起。
让我们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对外出口下降,国内需求能加以弥补吗?如果依据中国自己的经济统计数字,答案就是:肯定不会。实际上,中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目前正呈现出走软的趋势。有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真正推动力是出口和投资。
但从我自己在中国工作期间的观察来看,中国的投资和储蓄状况可能被高估了。在投资数据中纳入了许多房地产交易,而这一块实际上只是产值的转移,不应是GDP的有效组成部分;而GDP中来自消费者的贡献则被低估了。当然,我还没法证明这一点。不过,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收入的确一直在明显增加,而且,中国的确在朝着创建消费型社会的道路进一步推进,这一点从中国统计部门官员拿出的消费占GDP比例下降的统计结果上是看不出来的。
微观层面的数字大多支持我的上述结论。在200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轿车销量折合成年率增幅稳定在30%-40%的水平。11月份,家用电器的销量较一年前上升了22%。中国还是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手机市场。中国消费品领域的行业报告大多显示,消费市场一片繁荣,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应正在上升。这些行业报告是依据企业报告编制的,因此,应该比更大范围的宏观统计数字可靠性更高。
这一点非同小可。如果中国消费领域在GDP中实际占到50%的比例,而不是官方数据公布的40%(比印度还低20个百分点),那么,每年消费增长10%就能让GDP增加5个百分点。但现在,这么大程度的影响被隐藏了,而且,与对美出口增幅锐减75%导致的中国GDP增幅预计将下降的点数相比,这个比例是它的两倍还多。顺便说一下,这只是假设,不是预测。
上面这个假设就像一个敏感度测试,它让我们看到,由于低估了中国消费领域的规模,同时高估了投资领域的规模,因此,现实当中,中国经济对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放缓的承受能力被大大弱化了。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投资的问题。如果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势必将影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每年获得的大约6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中,平均而言有23%来自美国。我们现在假定,由于美国经济放缓,美国对华投资增幅下降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将直接使中国GDP减少0.4%。其次,与这部分外国投资相关的产能很高,它们的减少将给中国的经济总量造成相当于GDP 0.8个百分点的间接损失。
也就是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减少将使中国GDP下降1.2%。再加上之前因中国对美出口减少产生的影响,GDP合计降幅就达3.2%。这对中国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但这个幅度仍未超过被低估的消费领域所蕴藏的GDP潜力。
第三个受到冲击的方面是中国出口商的投资,美国需求下降势必影响到出口商。这方面无法准确量化,但我们知道,在中国对外出口总额中,外资及合资公司的出口额占到了60%。因此,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本国生产商的投资可能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它跟中国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以及因出口减少(而调整政策)后在这方面增加的投资相比,将会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中国的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资情况透明度较高,数据也相对可靠。这两个领域如出现下降将成为全世界都会关注的重大消息。即使是已经发布的GDP数据那时看上去也会很不确定;GDP增幅会在6%左右,而不是10%,尽管实际情况可能要好得多。
但如果真传出这样的消息,势必会引发中国政府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首先,中国央行的紧缩政策将会逆转。其次,政府在房地产及其他过热领域的投资方面进行的行政调控将告解除。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的财政状况很好,可凭藉这个实力来刺激经济。过去5年,政府结余水平已达到GDP的11%,增涨了5个百分点以上。这么高的盈余可以用在卓有成效的项目上,以激励经济的增长。
中国还有一个可抵挡需求下降的武器。目前,其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用以应对潜在冲击的资金规模最多6,000亿美元就够了,余下的4,000亿可转入一个主权基金,投资于盈利性项目,就像新加坡及其他拥有大量储备的国家所做的那样。当然,这些资金未必都应该或都会被用于国内经济,但毫无疑问,形势需要的时候,动用庞大储备资金度过难关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政策选择。
让我们小结一下。总的来说,中国似乎有能力应对对美出口下降及美国对华投资放缓的局面,即使是急剧放缓也没问题。官方统计数字可能低估了中国对这两方面冲击的承受能力,这些统计数字或许夸大了投资,同时低估了中国迅速增长的消费领域。
美国经济放缓在影响中国的同时可能也会引发中国在货币政策上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产生的作用有可能让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和美国对华投资减少给中国GDP增长带来的损失被抵消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只有当发生全球性衰退的时候,也就是除美国外,日本、欧盟经济也开始放缓的时候,中国经济才会真正大难临头。在我看来,明年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如果真出现了这种局面,中国恐怕还拿不出什么应对的办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大卫•罗奇(David Roche)曾任摩根士丹利全球策略部主管。现在他是伦敦投资研究公司Independent Strategy的总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