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2564|回复: 9

长和系新公司开曼注册 李嘉诚“变相迁册海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9 22: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39
老师好,李嘉诚在持续抛售内地物业资产,连公司也分业了,地产这块应该是聪明钱方阵的人物吧?请问他的投资团队是什么级别的鳄啊?
发表于 2015-1-10 08: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是70年代从香港地产起家的。然后,慢慢多元化投资,分散投资,全世界投资。很正确的投资路线。中国的成功的国企和私人企业都得走出去,建设全世界范围的华裔的商业帝国。这应该是大明时代做的事情。迟了几百年而已。论规模,比起超级大国和富国的很多基金李先生的公司不大。

点评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5-1-10 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2: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香港生态已不适合李家。池塘里养不活大鲨鱼,现在是虾兵蟹将翻风浪,李家北上大陆,西进欧洲,早就走出香港了。如果查看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年报就会发现,李嘉诚“弃港投欧”的动作非常明显,但其在大陆的营收一直比较稳定。长和系在大陆的投资中心是地产和零售业。地产以住宅地产为主,李嘉诚此前抛售的则主要是商业地产。统计显示,长和系在全球拥有土地储备为2092万平方米,其中,内地的土地储备高达1652万平方米,占近8成。
李家在美加的海外资产还要注入上市公司,欧洲的投资本身就是和黄旗下的。长实与和黄合并之前,李嘉诚还会将由李嘉诚家族信托持有的6.24%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能源的股权出售于和黄。对此,李泽钜指出,“我们将赫斯基股权从海外拿到香港公司控制,这是对香港有信心才这么做。”
李嘉诚的布局早就去香港化了,我觉得这次重组根本不是撤离,而是家族财富的重组整合。李嘉诚把长江、和黄、赫斯基三大板块整合为一,真实的意图可能有两个:
一是提升股东价值,把原来交叉持股的复杂型关联集团整合为单一的控股公司。提升股价,给小股东一个交代,这是面子。
二是有利于老李百年之后李泽钜能有效控制长和系这个庞然大物,强化和黄的一元化领导,这恐怕才是真实意图,老李预感自己大限快到了,布局准备交接班了,这是里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李嘉诚大大方方走 天塌不下来

2015-09-15 证券时报

http://epaper.stcn.com/paper/zqs ... /content_732384.htm

近两年,李嘉诚重组资产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李嘉诚频繁重组旗下资产,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进行布局,意图不外有三:

一是产业调整意图。即收缩地产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和其他行业投资,不论是香港还是中国内地的房地产业,均已经历十年左右的繁荣,花无千日红,防范行业风险是任何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李嘉诚当然也不例外。

二是区域调整意图。即加大对欧洲投资,相对减少在香港和中国内地投资。欧洲虽然老病缠身,难有暴利机会,但胜在投资回报稳定,且法律风险极小,对李嘉诚这样的大规模资金自然有吸引力。

三是家族财富传承意图。李嘉诚和他的儿子们,不论是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还是价值观和社会政治资源都有相当不同,李嘉诚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要让家族财富顺利传承,资产布局必须与下一代拥有的资源相适应,回避各种风险是李嘉诚谋求百年基业的一着棋,这个动机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

有人说,李嘉诚不能说走就走,他还对内地和香港负有未尽的责任。当然,任何企业都有其社会责任,例如回馈社区、回馈社会,但李嘉诚并不比别人负有更多的义务。李嘉诚特定时期从中国内地获取财富,也不应成为他承担额外义务的理由。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厚利,其实,这些利润里有其商誉成分,也有风险回报的因素。

房地产业与公权力关系特殊人皆尽知,但客观地说责任不全在企业,企业如果有违法应该严肃执行法律,而不是不让人走那么简单。某些行业在某些阶段获取暴利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法不依”成为潜规则,二是法律存在缺陷或漏洞。不论哪种原因,都应该从完善公权力运作入手,反思如何完善制度,而不应该对企业于法律之外施加道义约束,如果随便编个理由不让人走,其他房企是否会感到害怕?其他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又如何形成稳定预期?脱离法治轨道行事,企业无法形成稳定预期,社会经济如何能稳定发展?强留一个李嘉诚,打击的会是更多企业的信心。

以经济困难为由阻止企业撤资,不仅很难执行,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只会吓到准备进入中国的投资。再说,任何产业都有兴衰周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正是灵活的进入退出机制,现在中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引进更多代表未来的资本,让搞房地产的李嘉诚大大方方地走,天不会塌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23: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地专家吁“别让李嘉诚跑了” 长和:有买有卖很正常

2015年09月14日 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914/13972236_0.shtml


李泽钜和李嘉诚

据南华早报报道,内地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批准成立的“瞭望智库”近日刊登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文章,批评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长和发言人昨日(9月13日)回应称,集团没有撤资,强调有买有卖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9月12日,“瞭望智库”刊发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文章指李嘉诚“不顾念官方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其道义的高点,已经失守。”

文章称,“众所周知,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文章指,低买高卖虽然是市场经济,但地产和港口等产业恰是中国最不市场化的产业,“没有权力的扶持,哪里来的机会?合作时借权力,卖出时说市场,似乎双重标准,让人难以淡定。”

文章再进一步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需要过度到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并重的模式,说白就是“打压富豪,收买底层”,而在此背景之下,李嘉诚“已经看到这种苗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昨日晚上,长和发言人回应上述评论称,集团没有撤资,属正常的商业行为。发言人指,长和集团副主席李泽钜在早前长江基建的记者会上已经重申,长江集团没有撤资这回事,而有买有卖是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今日,记者在“瞭望智库”官网上搜索有关评论文章,但结果显示文章已经被撤下。

过去几年一直有关于李嘉诚抛售大陆资产的消息公布。最新一宗是今年7月底,当时澎湃新闻指长实地产寻求出售上海陆家嘴[-9.31% 资金 研报]的综合体世纪汇,报价最高200亿元人民币。若成功出售,长地在上海的核心商用物业将只剩下两个。

2013年至今,长地在大陆和香港市场再也没有进行新增投资。一些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资产也被李嘉诚逐渐出售。

中国社科院去年发表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曾指,李嘉诚频频撤资,可能将影响香港的营商竞争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0 21: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诚:内地经济可保持在合理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09-19

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 ... 33784f30511399.html

自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世纪重组”后,长实地产(01113.HK)于17日晚间发布了首份中期报告。

长地主席李嘉诚于董事会主席业绩报告项中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仍可保持在合理区间,“一带一路”创造的商机,亦可让香港受惠。他预计,下半年中国香港和内地楼市气氛和交投都将保持平稳。

今年6月3日,长实地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接手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全部地产业务,总物业估值达到4201亿港元,成为香港地产商中的“巨无霸”。

长地的首份中期报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其营业额为190.4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收益总额为79.86亿港元,税后盈利72.7亿港元,流动资产净值为1685.81亿港元。

长地的业务收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物业销售、物业租务、酒店及服务套房业务及物业及项目管理。这四项的总计营业额为177.4亿港元,其中物业销售额为149.26亿港元,占比约84%。

于中期结算日,长地负债净额与总资本净额比率约为9.6%,集团获标准普尔、穆廸及惠誉分别给予 A-、A3 及 A- 信贷评级,反映其信贷状况良好,财务实力雄厚。

李嘉诚表示,环球部分国家的经济问题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影响,预料环球市场将持续面对若干不确定因素。内地方面,尽管金融市场出现短期波动,鉴于支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及中央政府多项稳定经济措施,预料内地经济运行可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地以“一带一路”为中国对外主要经济战略,将缔造无限商机,预料香港亦可受惠。

李嘉诚称,香港上半年物业整体维持稳健,而中国内地若干主要城市的市场气氛及物业投资也属平稳,如果没有不可预见的重大不利发展,预计下半年香港和内地的市场将维持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方向仍将继续由政策所主导。

如无不可预见的事故,预期集团下半年之整体业绩将较上半年为佳。集团目前土地储备足够未来四五年发展所需,而经扩大的资产组合及地域分布,亦有助强化集团营运根基,并提升整体业务发展优势;集团更趋雄厚及多元化的经常性收入基础,将建立稳固财务实力以应对不同业务周期及不可预见的挑战及市场风险。

截至中报,长地拥有约1490万平方米的开发土地储备,其中约70万平方米位于香港,内地约1380万平方米,海外拥有40万平方米。

投资物业方面,截至6月30日,长地总共持有约15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组合,其中,香港占130万平方米,而内地仅剩下20万平方米。

除了出售部分物业,长地在内地的其他业务运行正常。今年4月以来,长地在内地动作频频,华中地区首个旗舰式大型购物中心“M+”和上海陆家嘴世纪汇广场等项目先后启动。

长地在公告中称,集团将以地产业务为主,继续发展位于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核心市场,持续增加投资物业所得经常性收入,优化土地储备以平衡稳定及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1 08: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评论”谈李嘉诚事件:斯人已去 不必挽留

2015年09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作者:李克济

http://news.ifeng.com/a/20150920/44696026_0.shtml


李嘉诚

原标题: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李克济

这几天,亚洲首富李嘉诚深陷舆论漩涡,关于他从大陆撤资的争论,仍然在唇枪舌剑地进行着。是正常的运作,还是道义的失守?是合法的进退,还是无奈的撤离?义愤填膺的道德审视、唱衰中国的负面猜测、恐慌情绪的传染效应……所有这些元素,使得李嘉诚的撤离变得十分敏感。

那么,如何看待李嘉诚“投资路线图”的转向?一些人选择从感性的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优惠政策、开放环境、巨大市场,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而这几年来,由于转方式、调结构,大陆经济增速主动回调,李嘉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扎眼。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好的时候同享福,遇到困难却不能共度难关,这在观感上确实让一些人觉得有点说不过去。

然而,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即便是有种种“看法”,也只能停留于个人内心的几声嘀咕,却难以从公共层面进行“道德绑架”。毕竟,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动,市场的规则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内,资本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利。李嘉诚到大陆赚钱,如果因为曾经给予优惠而主张“不宜想走就走”,即便在道德上有正当性,在道理上也说不通,更与法治精神相悖。今天的大陆,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场透明,当然有足够的底气接受任何资本的归去来兮。只是,如果缺少这样的大视野,激于义愤而情绪失控,甚至公开叫嚣“别让李嘉诚跑了”,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于企业家树立信心。

众所周知,北京长安街的东方广场,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镇的标志性建筑,都打上了李嘉诚的烙印,他的撤离,无论如何都可能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说这不代表什么,肯定不现实,但如果对此做过度解读,甚至由此预测中国经济不行了,则显得有些夸大其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2%,这么大的盘子、这么重的分量,一个商人的撤离能影响基本面吗?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再正常不过,没必要对此风声鹤唳。

与一些人的恐慌情绪相反,中国官方对此表现得从容淡定、举重若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我们现在推进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涨。只要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坚定完成转型、保持市场活力,就不用担心李嘉诚之后没有资本进来。我们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于义愤的谩骂,而是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今天的离开成为明天的遗憾。

资本没有国界,但商人有祖国。相信包容开放的中国,会为更多商人留一份温情,不仅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容纳他们,更会以超越金钱的胸怀来温暖他们。如果仅仅把中国视为利益性市场,而不是战略性市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开。但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0 09: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誠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對他和集團的指責而作出的回應

29/09/2015

http://www.ckh.com.hk/tc/media/

李嘉诚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对他和集团毫无根据的指责、似是而非的观点作出回应:

「最近一些人对我本人和集团作出毫无根据的指责,惹来网民及传媒的关注。在此,我多谢各位的关心,并藉此机会作出回应。首先感谢国内、香港以及国外的朋友对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论自由是一把两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发热烈讨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集团公共事务部归纳了近日传媒的查询,作出以下回应:

1. 为什么连日受到抨击也不作回应?

根据我们的分析,是非浪潮来袭之时,正值习近平主席进行国事访美前夕,我们不想因为李先生的回应,被人借题发挥,引起更广泛的国际讨论。李先生认为,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番强调,国家要不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不应让这些毫无根据的口舌之争成为焦点,喧宾夺主,冲淡习主席的重要讯息,引起商界和投资者不必要的顾虑;李先生认为,没有建设性的语言讨伐,并不符中国政府不遗余力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方向和决心。

今次是李先生首次就事件作出回应,网上一切假李先生之名所流传之文章,均非属实。

2. 为何频频出售内地房地产,但仍否认撤资?

过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过 70%(包括国企)的架构,也选择离岸设立公司,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我们做法相同,集团进行重组及于开曼群岛成立公司,而集团在港注册及上市地位不变;李先生个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

另外,对于所有投资及出售资产所得的回报,是属于公司的,并回到股东手中;一如以往,集团将继续在全球,包括在内地寻找投资机会。过去两年,集团对全球地产业务持审慎态度,加上内地房地产方面,部份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但集团在内地的发展中及将发展之总楼面面积远高于 2000 万平方米。

事实上,集团于内地发展中或将发展的土地,90%是从拍卖而来,而 90%以上的物业均在建成后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团从来也在积极等候土地「交吉」,并没有囤地(香港亦如是)。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其次,在零售方面,集团于全球现拥有逾 13,000 间零售店铺,其中内地由两年前的 1300 间增加至今天 2300 间,增幅为 77%,扩展步伐迅速。

国家及领导人强调「腾笼换鸟」,深化改革,优化产业,以创新科技驱动经济增长,我们一直重视全球的优质投资机会和支持人才带来的发展机会,长和系在港口、基建、零售、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正大举前进。

习主席最近提倡「一带一路」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所以集团投资海外业务,与国家政策并无抵触,而且集团的股东也清楚,海外投资的盈利均属香港上市公司所有,最终通过派息,能令股东受惠。集团以香港为家,于 1980 年代已开始在国际投资及发展电讯、货柜码头、能源、零售、水厂、电网、地产、火车、飞机租赁等业务,遍及 52 个国家,这是集团同仁 30 多年努力经营的成果。

3. 内地官媒多次作出抨击,李先生与中央关系是否有变?

李先生对中央坚定不移继续改革开放,致力优化营商环境有信心,并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个别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国家方向。习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将继续维持深化改革的坚定承诺,扩大开放;李先生对中国充满信心,对习主席沉稳的领导能力深感佩服。

4. 部份抨击言论质疑你「不爱国」,有何回应?

李先生儿时历经战乱,然后目睹国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天天进步,内心触动不已。对于一切是是非非,李先生虽感到痛心,但认为苏轼及白居易说得好:「此心安处是吾家」以及 「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万变社会,不变承诺」是李嘉诚先生在 1980 年创立基金会时对自己的格言,他更于 2006 年宣布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当年已把三分一资产,即超过 90 亿美元投放于基金会。基金会致力推动奉献文化,至今捐出逾 170 亿港元,当中 87%用于大中华地区,还倾注大量时间、心血,对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过去、现在、未来,宗旨不渝。

主要项目包括创办汕头大学,于广东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推动国家高校教育改革,带动国家创新产业发展,为主导未来作好准备;基金会同时重视医疗研究及服务,鼓励探索追求健康的世界,项目包括内地「人间有情」宁养计划,协助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康复的「重生行动」,以及协助残障人士的「长江新里程」等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0 1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写】李嘉诚和他的城

界面 2015-09-30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393832.html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这句源于2013年1月某香港学生的作文,写实地记录了香港居民对李嘉诚的印象。近两年,李嘉诚频频抛售中、港两地部分资产,内地、新加坡和香港资金陆续接盘。如今,香港还是李家的城吗?


图片来源:CFP

李嘉诚终于开口了。

针对此前热炒的撤资传闻,9月29日,在长江集团的官网上刊载了一篇新闻稿。开篇即言:“现谨附奉三页,敝集团主席李嘉诚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对他和集团毫无根据的指责而作出的响应。”

新闻稿就“为何不回应抨击”、“为何否认撤资”、“与中央关系是否有变”、“被质疑‘不爱国’”等四个问题做出回应。

就撤资传闻回应的核心观点是,在重组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实际上,撤资与否的传闻与指责,流转在各个媒体端。但在表面上,并未对现实的商业社会直接产生影响。

2015年的国庆节前,香港铜锣湾各处仍然熙熙攘攘。一间刚刚开业一个月的屈臣氏旗舰店里,拉着行李箱的游客们颇为笨拙地穿梭在货架之间,排队买下一堆堆化妆品、面膜或纸尿裤,再塞进箱子里。

自10年前香港开放自由行,这样的现象无日间断,这样的人群川流不息。

地处香港最繁华的商业街,因源源不断的游客而成为“旺铺”,这家长和集团旗下的零售商店似乎还没有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因“李嘉诚撤资”传言而产生的任何变化。

一个月前,正是在这间屈臣氏旗舰店开业仪式上,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兼副主席李泽钜曾表示,长和心系香港,将继续在香港进行投资。时值其父李嘉诚因“脱港入欧”的质疑而被推到舆论的浪尖。市场坚信,李嘉诚是因不看好中港未来经济而撤资。

自香港回归至今18年间,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实现经济的全面腾飞,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几年经济增速略减。如果说,香港战后的两个主要大亨之一的李嘉诚(另一个是逝于1991年的船王包玉刚),因1980年长江实业持有“和黄”超过40%的股票而名正言顺地坐稳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那么,李嘉诚的长江集团真正成为一家跨度达到八个行业板块的综合产业集团,在全球跨周期布局产业和企业,则是在香港回归之后。

毕竟数字会说话: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超过420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长和系的年报显示,长和集团在港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197万亿港元(约合0.15万亿美元)。年港交所的年报显示,当年整个港股的总市值为26万亿港元(约合3.35万亿美元)。

不管是李嘉诚一战成名的香港“地铁招标”一役,还是随后对香港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交通、电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业的多年浸淫;不管是昭显着长江实业之于香港市场地位的“0001”股票代码,还是2015年6月3日,长实地产(1113.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达到4201亿港元(约合541.93亿美元)的总物业估值,没有人会把“李嘉诚”这个名字与香港割裂开。

对香港市民来说,他们住的可能是长实地产开发的楼盘,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可能是李家和记黄埔的,看电视和听电台是电信盈科的,买菜可能走进了百佳超市,生活用品要去屈臣氏,买手机上台要去“3”……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消费,都可能与李家的产业发生关联。

即便是在“撤资”传言甚嚣尘上之际,长和系2015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长和系上半年的收益达到1970亿港元(约合254.13亿美元),香港市场的收益占比为16%。上半年,长和在香港地区息税前利润为16.03亿港元(约合2.07亿美元),占长和同期总利润的5%。

可见,无论是李嘉诚之于香港,还是香港之于李嘉诚,都意义非凡。

不过,从2013年开始,情况开始有些改变。

2013年7月,长江实业以58.5亿港元(约合7.55亿美元)向长实旗下房地产信托置富产业信托出售嘉湖银座商场。由此开始,李家在内地和香港上演“七连抛”,每一笔抛售都重挫了中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毕竟,李嘉诚此前的每一笔买卖时点都异常精准。

一位香港市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商人肯定是哪里赚钱去哪里,毕竟现阶段对香港人的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是李嘉诚撤资说明连李嘉诚都觉得,香港这块地方生意已经越来越不好做了,也许对于香港他跟我们这些香港市民一样迷茫。”

事实上,香港人对于李嘉诚的任何动向和言论都很敏感,甚至李嘉诚每一次出席的中期业绩会、全年业绩会以及周年股东会,都可谓全港的盛事。虽然会上真正涉及其公司的问题并不多,更多人喜欢询问他对于香港方方面面的态度,例如楼价还会不会升。

有意思的是,2013年,李嘉诚一改传统,宣布长实该次半年业绩不再召开记者会。李嘉诚接连抛售中港资产,也在这个时点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李嘉诚的长和系先后抛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北京盈科中心、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重庆大都会项目等内地资产,共套现逾300亿港元(约合38.7亿美元),以及7次减持长园集团,套现约8.75亿港元(约合1.13亿美元)。

在香港市场,长和系出售了亚洲货柜码头60%股权、屈臣氏24.95%的股权、和记港陆的71.36%股权、香港新界的商业地产物业盈晖荟、港灯电力(2638.HK)19.9%的股份等,套现至少600亿港元(约合77.4亿美元)。



众人更为关注的是李嘉诚在地产生意上的进退,尤其是内地市场。

2015年8月25日,长和系重组上市后发布的首份中期报告显示,长江实业目前持有约15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其中,在香港持有约130万平方米,在内地持有物业仅剩20万平方米。持有物业下降也导致内地租金收入减少,中报显示,长实地产(1113.HK)内地业务租金收入为9200万港元(约合1186.8万美元),比2014年同期减少2100万港元(约合270.9万美元)。

此外,更让人关注的是,长实土地储备进一步减少。根据中报,目前其土地储备下降至1490万平方米。其中香港约70万平方米、内地1380万平方米。对比长实地产上市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彼时的土地储备为1580万平方米,其中香港为80万平方米,内地为1450万平方米,英国40万平方米,新加坡10万平方米。

前后对比,长实地产至少减少了70万平方米的内地土地储备。

不过,在29日的回应中,李嘉诚就此解释称:“过去两年,集团对全球地产业务持审慎态度,加上内地房地产方面,部份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但集团在内地的发展中及将发展的总楼面面积远高于2000万平方米。”

李嘉诚还强调:“事实上,集团在内地发展中或将发展的土地,90%是从拍卖而来,而90%以上的物业均在建成后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团从来也在积极等候土地‘交吉’,并没有囤地(香港也是)。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不仅止步于内地土地储备,查询长江集团的公开信息可见,该集团自2012年长实投得马鞍山白石地后,也没有再买入香港的土地。

这或许与李嘉诚及其长子李泽钜的风格有关。李嘉诚时代的长实地产,于2010年至2012年期间,先后购入11块土地。但自2012年底开始,长实虽然有多次参与政府卖地投标,以及港铁及市建局推出的大型项目外,但都未有斩获。

值得玩味的是,2015年8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推售位于元朗牛谭尾新谭路的住宅地块,港媒报道,现场见到长实地产入标。根据公开信息,这块住宅地块的占地面积约9.4万平方呎(约合8736平方米),最高可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呎(约合4182平方米),市场估价大约2.7亿至4亿港元(约合0.35亿至0.52亿美元)。

此次,长实地产虽然入标,尚未知地块落入谁家。

此消彼长的是,2014年年中至今,在香港最大的住宅和商业新发展区——旧机场启德,售出的六块可用地块中有两块被中国海外发展(0688.HK)购入,一块由保利置业集团(0119.HK)获得。前者,是中国最大建筑联合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香港的控股子公司。后者,是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中央企业之一—中国保利集团唯一的海外上市房企。

应该说,房地产业不仅是内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还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2013年香港以基本价格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为2.097万亿港元(约合0.27万亿美元),其中,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占比10.8%,房屋建造占比4%,而以个人交易为主的楼宇业权占比10.4%。整个“大地产”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高达1/4,成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另一个晴雨表,可能就是李嘉诚对香港经济的“用脚投票”了。虽然,李嘉诚多次对外表态看好中国经济,长和也澄清称“集团没有撤资,有买有卖很正常”。单一方面,李嘉诚确实在出售香港与内地的资产,另一方面,李嘉诚在香港、内地仍然有很多资产在运营。那么,如何定义他出售资产之举?

一位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判定这些交易套现是否为“撤资”,可以看是否用套现的钱去买了其它市场的资产。

早在2010年,李嘉诚就开始大举进军欧洲。此后三年间,长江基建先后收购英国电网EDF Energy、英国上市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英国威尔士及英格兰西南部天然气配气网络WWU和新西兰废物管理公司Enviro Waste。

在过去的18个月,李嘉诚又在欧洲投资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以及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等。这些交易的规模超过李嘉诚此前10年在欧洲进行的所有收购交易之和。



根据李嘉诚旗下主要公司和记黄埔2010年中报,公司息税前利润中来自香港的部分占36%,而欧洲占5%,内地为25%。与长江实业合并后的长和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来自香港的利润占比仅为5%,中国大陆占比14%,欧洲占比高达53%,其中,英国占36%。

不但投资偏好侧重越来越明显,李嘉诚还对2013年自己亲口表态过的“长实与和黄绝对不会改变注册地”承诺食言了。

2014年,李嘉诚宣布将电能实业(0006.HK)分拆香港电灯单独上市,分拆出来的香港电灯注册地位于开曼群岛。

2015年1月9日,长江实业集团与和记黄埔集团宣布重组业务,并创立两间新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江和记(长和)和长实地产(长地)。原来的两家公司为香港注册公司,而新的两家公司注册地为开曼群岛。

2015年9月8日,长和旗下长江基建计划和旗下公司电能实业合并,更名“长江基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撤销电能实业上市。合并完成后,原本注册地在香港的电能实业将退市,而长江基建的注册地则为百慕达群岛。至此,李嘉诚旗下所有上市公司注册地将全部撤离中国。

对于自己的“出尔反尔”,李嘉诚曾解释为,“更改注册地是为了生意的方便,因为迁册后更有利于公司增加派息,况且过去10多年,香港70%-80%上市公司都到开曼群岛或海外注册,其中包括内地民企及国企,长和实业系只是效仿了他们的做法。”

在9月29日的回应中,李嘉诚再度强调了这个观点。

但显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李嘉诚有自己的想法。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美国道富环球投资(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的合伙人李系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详细地分析了目前香港的经济形势。李系指出,香港经济很依赖内地,但经济放缓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美元又处在加息的预期中,不可避免地,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成本都会上涨。“也就是说,因为港元挂钩美元的汇率制度,在香港的企业成本会增加。金融危机后至今,欧洲的资产已经跌至较便宜的估值范围,而亚洲的资产估值正逐渐升高,收益率却不断下降。”

李系分析,过去几年,香港受到一系列挑战,加上考虑到东方的金融中心上海的威胁,香港未来地位必然走弱。与此同时,香港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愈加严重。2012年,香港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7,逼近联合国规定的0.6的危险线。

由此引发的仇富心理或许让李嘉诚不太好受。李系说,虽然在慈善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李嘉诚仍不时被贴上奸商的标签。2013年初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罢工事件,被认为是李嘉诚撤资的导火索。据港媒报道,3月28日,一批葵涌货柜码头外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满工资15年来有减无增,发起罢工,前后历时40天,成为香港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

外界猜测,正是这个事件让李嘉诚下决心迁册,万一卷入法律问题,最终审判权将由香港终审法院变为开曼群岛从属的英国最高法院。

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梁海明则认为,“超高财技”的李嘉诚通过两次重组案,获得了充分的现金流。迁册的另一重要意图是要将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机构,发展成为更具国际色彩的机构。也可以减轻西方国家对其公司的运作是否会受任何国家政府干预的疑虑。

梁海明认为,要判断一间公司是否真正迁册离开,最重要的是观察其决策总部是否留在本地,目前“长和系”的决策总部仍在香港和中国内地,这样看来,李嘉诚没有真正“撤资”,也没有真正离开。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这句源于2013年1月某香港学生的作文,写实地记录了香港居民对李嘉诚的印象。现在,经历了这么多抛售,就算没有真正离开,就算李嘉诚正面表过态,香港这座城还是“李家”的吗?

“香港是内地的城!”李系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内地通过李嘉诚来“管理”香港市场,所以看起来香港是李家的。现在李嘉诚和北京政府的关系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好,但作为一个投资者,要为股东负责,虽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资本逐利的本质不变,投资高利润的地方是合理的行为。

富甲无限会长、独立股评家黄上瑜则发出如此感慨:“香港已没有李嘉诚!”黄上瑜认为,不是因为经济差才撤资,早在2012年3月梁振英当选第四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前后,李嘉诚在香港就没有大动作了,地皮也没有买过,自己在香港的话语权、影响力也在减弱。

这是一个改变的时代。黄上瑜说,李嘉诚的离开,对香港经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一些内地富豪正逐渐来港。



梳理李嘉诚数次交易的对手方,界面新闻记者发现,“接盘侠”多为内地、新加坡以及少量的香港资本。

从接盘方或新旧资本势力的交接来看,除了本就活跃在香港市场的外资之外,内地资本开始跃跃欲试。或说,香港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命运理应高度交织在一起。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内地投资占香港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份额从1990年代末不足1/10,上升到今天将近2/5。如果计入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注册的内地企业,这个比重甚至会更高。

这种变化,于实际的投资案例中可见端倪。

越来越多有内地资本背景的企业名字出现在位于中环88层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的大堂铭牌上。铭牌所展示的95家企业中,有25家为中资背景的公司,占比为26.6%。2011年成立的国开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租户,虽然注册在开曼群岛,但它是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其他如汇添富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宜信财富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国际能源(亚洲)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金融控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等等,均是内地市场上颇让人熟悉的名字。

中环是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地段。根据中信里昂证券(CLSA)9月发表的一份报告,内地企业目前占中环地区写字楼新签租约的50%以上,远高于2012年的20%。

2015年初,全球商业房地产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 Inc.)也发布了一份数据,2014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港租用写字楼面积合计14.8万平方英尺,较前年猛增51%。其中兴业证券和寿险公司生命人寿过去两个季度还在香港的中心商业区租下写字楼。

由于内地企业带旺出租市场,世邦魏理仕预计,今年香港写字楼租金的涨幅将达到5%,远高于去年和前年,去年微涨0.2%,前年下跌1.6%。

2015年6月4日,有港媒报道,马云创办的云峰基金近日租下了中环交易广场高层全层单位,尺租约140元,属扩充业务。

金钟太古广场3期连录全层租务成交,当中不乏中资机构。其中物业16楼全层,面积约1.5万平方尺,以每平方尺约90港元(约合11.61美元)租出,新租客为招商局旗下招商局资本。另外,同厦18楼全层,面积约1.5万平方尺,则获一家新成立的内地基金公司承租。

可以说,中资企业在香港多个关键行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包括房地产、金融、电力、建筑和股票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例,据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内地股份的市值(H股与红筹股之和)为10.226万亿港元(约合1.32万亿美元),占主板总市值的43.51%。在2000年,这个比重为26.87%,1993年时仅为4.78%。

通过集团业务体量及范围的对比,不少人猜测,之前中信泰富反向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后,很有可能会陆续承接李嘉诚以前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走出去”的想法。进入香港市场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国际化战略,也是最容易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渠道。其中,以2014年沪港通开通前,内地券商大手笔收购香港券商的热潮为代表,如2014年4月,国金证券以1.9亿港元(约合0.25亿美元)收购香港粤海证券及粤海融资;2014年6月,西南证券及旗下西南证券国际出价6.93亿港元(约合0.89亿美元)收购敦沛金融;2015年1月,泛海控股以6.63亿港元(约合0.86亿美元)收购时富金融;2015年2月,光大证券以40.93亿港元(约合5.28亿美元)天价收购新鸿基金融70%的股权。

表面上看,香港这座城正在被内地资本“渗透”。然而,资本势力的转变仅仅是一撮趋势的火苗,包括李嘉诚在内的港资势力根基深厚,仍未能动摇。细观香港另外四大家族——郑裕彤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胜家族,甚至郭鹤年家族,均没有明显撤资香港或内地的迹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李嘉诚试图出售百佳超市,因价格谈不拢而放弃,随后又卖掉屈臣氏的股份、拆分港灯,一步步的背后,透露出李嘉诚对香港零售行业的悲观情绪。

汇业证券策略分析师岑智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香港经济有机会转差,并可能会出现裁员的情况,加上政治也不明朗,占中以来旅客数目持续减少,对零售业有很大的打击。

根据香港《星岛日报》9月6日报道,香港零售数字连续五个月下跌,香港零售管理业协会主席麦瑞琼表示,游客减少导致消费下跌,零售业界已出现退租、减聘人手等现象;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方刚则形容现时经济环境“差过SARS(非典)”。

李系对此也有忧虑,“李嘉诚撤资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香港接下来的经济可能会很差,房价会大跌,这个影响会是剧烈的。”

不得不说,关于香港零售业的预判,李嘉诚又对了一次。但,李嘉诚对他的城的判断,会一直是对的吗?

或说,一个时代过去了,眼下这个新时代,却还让人看得不那么清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4 17: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诚回信支持者:近日风雨令人诧异 愚昧是人类之敌

2015年10月14日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a/2015/10-14/7569345.shtml


李嘉诚用私人信笺回复陈仲翔,又有亲笔签名。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民建联党员、电讯盈科(香港最大电信公司,李嘉诚之子李泽楷任董事局主席)小股东联盟成员陈仲翔10日在该报发表文章《我最尊敬的人是李嘉诚》,短短三日后,就得到“超人”(李嘉诚外号)回信,并且用的是李的私人信笺,又有亲笔签名,十分亲切。

据报道,陈仲翔在文中说自己常去“和黄”的股东会听李嘉诚说教,学习比赚钱更重要的回报社会的理念。

13日超人就亲自回信,感谢陈仲翔的支持,并在信中抒发心中感受说,不少人仍滞留于“观感”主导的思维模式,容易让怀有动机的人,乘势把别人钉在“耻辱柱”上;又说近日风雨令人诧异,国家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但还有股不散的暗力背道而驰;又指是非令他痛心,但更坚定推动教育改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中华民族持续的复兴和觉醒,因为愚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报道说,陈仲翔文中提到黄家驹的歌励志动听,陪伴年幼家贫的他成长。想不到李嘉诚也有共鸣,在回信中说:“今天我,虽然八十有七,对黄家驹先生的歌和词,也常有触动;音乐的共鸣力不可小觑。”

另有港媒14日称向李嘉诚的公关人员求证,确认系李嘉诚回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2-27 11:09 , Processed in 0.01436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