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141|回复: 2

解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8 14: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长篇
2012年10月28日 08:30   
文 /若离

每天我们都可能看到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无数评论,评论者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教授专家、有的是研究分析师,但有一些人的言论大家会特别关注,他们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同样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我们从去年起就了解过今年有投票权的成员。对于中国自己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我们又了解多少?下面就以发展历程和成员政策倾向分析两部分解读中国货币政策的这个议事机构。

要提醒注意的是:这是一段“非官方”性质的成长史,内容并非杜撰,只是因为没有官方发布的这类图表,取材于纽约非营利性智库“新经济思想研究所”(INET)研讨中国经济的成员Long Chen研究整理的介绍和图表。

过往规定及任命属既成事实,而此后具体政策倾向分析为INET研究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既然这部分内容名叫“成长篇”,当然要按时间顺序介绍。

首先是中国货币政策会议的合法依据

1997年4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中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职责是对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相关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出建议。

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通常在3月、7月、9月和12月,但具体日期要在特定会议召开以前提前公开。会上表达的观点将简短记录在会议纪要中,会议纪要将在会后公布。

然后我们就以2003年为界分别展示委员会往期及现任成员。

先从最初的11人委员会说起。

货币政策委员会于1997年6月正式成立,当时成员有11人:

  • 中国央行的行长和两位副行长
  • 国家经济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副主任一人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副主任一人
  • 财政部副部长一人
  • 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管局”)局长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主席
  • 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行”)、工商银行(“工行”)、建设银行(“建行”)和农业银行(“农行”))之中两家银行的行长
  • 金融专家一人

2000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主席加入委员会。
2001年,国家统计局局长也加入其中。这样一来,2001年-2003年实际成员为13人

点击看大图




为什么要以2003年为分界线呢?因为在2003年4月,国务院决定重组货币政策委员会。

的委员会由13位成员组成:

  • 中国央行的行长和两位副行长
  • 国务院副秘书长一人
  • 发改委副主任一人
  • 财政部副部长一人
  • 外管局局长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主席
  • 证监会主席
  • 保监会主席
  • 统计局局长
  • 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
  • 金融专家一人

与旧委员会成员对比可知:

  • 新成员中少了一位经贸委副主任和四大国有银行的两位行长。

  • 增加了一位国务院副秘书长、银监会会长和银行业协会会长。

  • 银行业协会会长通常就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一位行长,实际上等于四家银行行长的总席位减少了一个。

  • 2000-2001年新增的保监会和统计局负责人席位保留不变。

  • 金融专家方面,自2010年3月樊纲不再担任专家顾问以后,委员会里一直有三位专家,所以委员会成员目前是15人

任期方面:

  • 金融专家有2年固定任期,且可能再次获得任命。

  • 其他的委员会成员没有固定的任期,均为政府官员,经常会一直担任委员,直至他们不再担任相关政府部门的职位为止。

  • 政府职位的任期是5年,并且可能连任。

  • 即使政府官员调任其他部门,也可能因为在其他部门身居要职而继续拥有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例如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他任委员12年,这期间先后主管四个不同的政府部门。

点击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4: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员篇   

作为“解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长篇”的姊妹篇,首先仍需要提醒注意:过往规定及任命属既成事实,对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政策倾向及相关分析为智库INET研究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在观看分析货币政策倾向以前,请允许我先插播一个基本的Q&A:

问:在读到美联储官员相关报道时,我们很容易发现评论说某位官员是“鸽派”或者“鹰派”,这两个评价分别指的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态度?

答:总体来说,“鸽派”是指倾向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为刺激增长使用政策工具,认为防止通胀风险的重要性不及刺激增长。

鹰派”则是倾向货币紧缩,认为通胀的风险比刺激增长更重要,不能为了刺激增长就让通胀的风险居于次要地位。

具体到描述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又有所谓中国特色。

以下图为例。如果图表中给予某位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评价是“鹰派”,那就意味着这位委员支持更激进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利率自由化和汇率政策改革。

而如果说某位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是“鸽派”,就是指这位委员在利率自由化和汇率政策改革方面持保守态度。

华尔街见闻经常提到美联储FOMC投票成员的话题,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下面就展示下智库INET眼中的中美对比区别,加深我们对两个机构的印象:

1、货币政策决策权

名义上说,美联储是独立于政府的机构。虽然现在对这种独立性多有指责,但不管怎样质疑,美国的货币政策决策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美联储的“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FOMC)手中。

这个委员会的投票成员有六位是固定人选,分别是现任美联储主席和副主席以及理事的六人,他们拥有永久性投票权。还有四位成员拥有轮替投票权,即投票权每年轮换一次。

比如2011年拥有FOMC投票权的铁杆鹰派达拉斯联储主席Richard Fisher,这位联储高官质疑QE的言论我们早已熟悉,不过今年他就交出了投票权,只能“敲边鼓”了。

与美国的情形相比,中国截然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咨询议事机构”。往俗了说,顾问的性质更多,真正拍板的是国务院。

国务院拥有重大货币政策措施的最高决策权。所以,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的态度也列入下表中,将他们视为关键的决策者。

2、公开活跃度

这方面的区别非常明显。美联储高官无论是否FOMC投票权成员都很喜欢在公众场合表达对美联储政策的看法,提出个人建议。他们可以算高调的活跃分子。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很少在公开场合表态,他们的政策倾向相对并不那么明朗。

3、影响力

说到第2点区别时,有人可能觉得我废话了:国情不同,社会环境和制度都不同,怎么可能都那么张扬。但如果跟影响力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另一种差异。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鸽派倾向明显,他也会“大张旗鼓”地公开讲话。市场每次都会留意伯南克说了什么、琢磨他暗示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我们也会时而提一下伯南克“黄金之友”的封号。同样的魔力可以参考今年7月的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

因此,美联储官员的活跃度和市场影响力都很大。

而在中国,积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讲话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通常并没有很大的决策和市场影响力。

对这点差异,Chen有两个理由可以解释:

1、这些最积极表态的成员并不是关键的决策者。

2、中国央行的官员喜欢给市场带来意外,他们也愿意让市场难以预测央行的政策。即使是公开讲话,这些官员也经常不会表明政策方向。

说了这些区别,要我来说,其实中美还有一个共同点:重要决策者是鸽派。

我们都知道美联储的三位大佬伯南克、耶伦和杜德利都是鸽派,而下图可见,中国的温总理和王副总理都是鸽派,而李副总理是中立略偏鹰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lowblue + 1 + 10 好文章,加分!!加威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9 15: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加分!!加威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0-1 01:28 , Processed in 0.0123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