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7078|回复: 19

理财产品,中国的次级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2 1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路透社以一个名为“金象38号”的理财产品为例,阐述了理财产品的不透明与高风险性。“金象38号”承诺每年7.2%的收益率,相当于国内银行存款利率的两倍,但该产品的说明书中没有提到任何有关标的资产的信息。实际上“金象38号”的投资担保品是江西省泰和县的一个房地产项目,“金象”产品获得的5千万融资全部投资于泰和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用于建设保障房。泰和县是中国的贫困县之一,该房地产也是坐落在一片水稻田旁边,没有修路,也几乎没有人住。当地政府持有大量房子,期待房价上涨可以卖掉他们。



“金象38号”只是中国大量理财产品中的一种。根据一家名为CN Benefit 的咨询公司统计,2012年上半年中国理财产品的销售额已达到12.14万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3%。而巴克莱预测今年将会发行22万亿的理财产品。路透利用网上公开信息及中国各银行提供的资料,对超过50种理财产品及信托贷款产品进行追踪,以了解投资者的资金流向何处。最终只有两种产品可以明确其标的资产,其他产品筹集的资金都去向不明。同时,路透也通过调研指出理财产品的庞氏骗局特征:一旦某种理财产品出现流动性危机,就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清偿旧的理财产品。

银监会指出,五年前只有几百种理财产品,而现在流通的理财产品要多于两万种。另外,银监会表示将会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督和管理,继续鼓励理财产品在透明和有效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发展。

因此,路透认为理财产品的不透明以及标的资产的高风险性与2008年美国的次级贷款极为相像。一旦有理财产品违约,就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纷纷赎回理财产品,进而造成理财产品发行方——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但是,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以实物资产为担保,J Capital曾预测50%-80%的理财产品都是以银行间贷款为标的资产。Also Sprach Analyst指出,银行间贷款在近几个月出现大幅的上升。如下图所示,红色柱体代表流向“实体经济”的新增贷款,而蓝色柱体代表银行间贷款。2012年6月,资产负债表中4万亿的贷款只有1万亿流入了实体经济,其余3万亿都是银行间贷款。或者说,6月银行总资产增加了4.6万亿人民币,其中有3万亿都是银行间资产。



惠誉评级公司的Charlene Chu表示,部分银行间资产实际上是企业贷款。即大公司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市场获得贷款,那么这些风险较高的企业贷款摇身一变,成为了低风险的银行间贷款;另外,有些银行间贷款是银行假造,表面上理财产品的资金被用于银行间市场贷款给其他银行,但实际上却是自己使用,这些投资于此贷款的理财产品便没有任何资产现金流作为保障。这样一来,以银行间贷款为标的的理财产品真实的违约风险也变得很难测度。

我们不知道中国银行系统会不会在某个时候出现流动性危机,但是资本外流已让央行的弹药库开始不断缩水,同时地方政府也一直在依赖银行融资来不断维持投资项目的运行。

但此时此刻,银行自身已经开始出现不断扩大的资本缺口。根据中国银行家论坛上周公布的“201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工、农、中、建、交这“五大行”被测算的2012年底资本缺口分别为604亿元、635亿元、376亿元、354亿元和478亿元;2013年底其资本缺口或进一步扩大至691亿元、838亿元、787亿元、399亿元和687亿元。

那么这样大的资本缺口会不会促使大银行进一步发行理财产品获得融资呢,我们不得而知。Charlene Chu认为,小银行发行的大量理财产品已经超出其风险掌控范围,他们的存款数量较少,在银行间市场可获得的资金量也有限,流动性资产量低,这使得他们面对理财产品的偿付及周转有着更多的困难。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Flik + 5 很有价值啊!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12 1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总量上说。2009年 以来的三年,银行贷出去了30万亿。那就一定有 人借了这30万亿。

。。。。。。。。。。。。。。。。。。。

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2 22: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京,这些年民生等银行卖出的房地产理财项目的确很多,到了今年有些项目已经延迟偿还本金了;另外其它小银行的贴票情况也是相当多,从文章中看,地方上的情况更加严重。
之前警告亲友们小心是对的,现在有了明确的理由,再向他们讲一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谢谢Trend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0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木有关系,真要是崩盘了,买理财产品人的亏损最后政府都会兜底,结果变成没有买理财产品的人补贴买了理财产品的人,和谐稳定是第一位的,嘿嘿。
这就好比这几年都是没有买房子的人补贴买房子的人买房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1: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有收益就有风险。关键是运作要规范,风险责任界定清楚。文中所说,似乎十几万亿的理财产品大多是骗局,投资人真会那么傻吗?另外风险似乎都由银行担着,银行会那么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6: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托产品只是通过银行卖出的理财产品的一种,银行是二倒贩子角色,卖产品为赚手续费,不承担产品本身任何的风险。

保障房资金来源,政府补贴,社会、企业及银行贷款,所列“金象38号”,是社会筹资的一部分,风险和收益要来自于购买者的判断,任何信托产品不承诺保本收益。买信托和买股票,买基金没什么区别。买者风险自负

文中所说筹集的资金都去向不明,一旦某种理财产品出现流动性危机,就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清偿旧的理财产品。银行的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都需要银监局审查、报批报备,理论上也许可行。说是庞氏骗局有点危言耸听。

“因此,路透认为理财产品的不透明以及标的资产的高风险性与2008年美国的次级贷款极为相像。”08年次债危机发生的时候,没有任何一家分析机构和媒体,在当时能有这样前瞻性的眼光,这次例外的机会不大。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有急功近利,受大环境影响,产品少,好产品更少是现状。信托产品最大的风险是融资方不能按时偿还本息,融资方的资质和实力,包括抵押担保都很重要。另外,卖产品的一方经营风格,会导致产品风控系数的差别。

信托公司可以用自有资金购买信托产品,商业银行是否可以购买不知道。

中诚信托30亿矿产信托惊魂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smjj/20120627/02241240827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7: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银行是二道贩子,至于为什么银行卖。可能百姓觉得问银行买比较保险的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7: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银行是二道贩子,至于为什么银行卖。可能百姓觉得问银行买比较保险的心理。
HERCYNA 发表于 2012-8-13 17:16


可能在其他渠道接货这种那种保险、理财项目的可能性很小,不过百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在银行里被兜售各类保险和信托等产品的成功率很大,动辄十万以上级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8: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贷款、信托理财产品等,都是提高资本流通和使用效率一种方式。

信托理财产品的特点是信托公司充当中介,借贷双方直接见面,信托公司对融资方的资质,抵押品等进行风险评估,贷方在获得更高收益的同时,直接承担了由传统银行方式的贷方的风险。

某些信贷产品违约造成贷方损失,和银行贷款收不回成为坏帐,没什么本质区别,也是这个市场运作而产生的一部分内容。并非这个市场的规模大,就是风险大,规范运作,合理监管是关键。国内市场的规模和欧美相比,应该还是小很多。

这个文章对银行间贷款的大幅上升,大公司通过银行间市场取得贷款,风险较高的企业贷款摇身一变,成为了低风险的银行间贷款,银行间贷款是银行假造,表面上理财产品的资金被用于银行间市场贷款给其他银行,但实际上却是自己使用等等的风险描述我个人是看不懂。

我简单理解借贷的风险,就是钱借给了无能力偿还的一方,次债,欧债都这个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2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财产品根本不可能用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从本质上说,理财产品只是借钱的另外一种手段,银行只是中间人,收佣金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22: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财产品只是预期收益,并不是承诺。

不管是否达到预期收益,都和银行无关。甚至亏损,也不会成为银行的坏账。

当然,银行需要承担声誉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0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文中所说的企业贷款变成银行间贷款的这种操作很感兴趣,不知哪位知晓内幕的人士能透露下,是怎样转换的呢,怎样能够避开监管层的监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07: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财产品只是预期收益,并不是承诺。

不管是否达到预期收益,都和银行无关。甚至亏损,也不会成为银行的 ...
张看山 发表于 2012-8-13 22:37


赞同!

另外,对于这样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资产池而言,一旦预期收益未达到的事件增多而导致信任危机后,最终的结果就是旁氏骗局的破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虎皮老猫


    通过正规信贷借不到钱,才会用较高的成本去筹集资金。正是由于高风险才换来了较高收益的承诺。

    引入了银行这个中介之后,旁氏骗局的难度要增加不少。

    银行收了钱,还是要干点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1: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外国的机构对中国的调研,了解都比较深入一些?中国的机构是不是没做这些苦活的。常听到Barclay, HSBC,UBS之类的派人调研国内各种市场价格,他们真的去市场里采访。从没听过中国的机构作这样的调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5 06: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虎皮老猫


    通过正规信贷借不到钱,才会用较高的成本去筹集资金。正是由于高风险才换来了较高 ...
张看山 发表于 2012-8-14 20:45



    张兄,之前曾接触了一些银行总部、分支行的人员,虽然不能够说他们本性是恶的,但是考核压力、奖金诱惑,导致他们做了很多,从与客户共成长角度看,是错误的事。也许是制度的缘故吧,因为英美的投行、投资顾问等也是同样。真正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与客户共同保值增值的机构,很多都是非常低调的,就像真正的优秀企业不愿意上市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6 00: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兄,之前曾接触了一些银行总部、分支行的人员,虽然不能够说他们本性是恶的,但是考核压力、奖 ...
虎皮老猫 发表于 2012-8-15 06:41



    虎兄,五大行的行长就没有坐稳十年的,银行是国家的,行长不持股,充其量就是个管家,而且还是个短期的管家,怎么能指望他们和客户共通成长呢。

    道德的约束肯定是靠不住的。关键还是监管。不过管的太死,又容易僵化。五大行行长的年薪就在100万上下,也根本起不到什么绑定和激励作用。我是觉得矛盾的一塌糊涂。

    现在银行比超市还多,要不是有银监会管着,说不定会像京东和苏宁那样干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4: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fugue


   华夏这么悲剧啊,还有其他银行悲剧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7: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种事情还挺多的,工行向来监管严格都中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6 19: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大喊保本理财的,每一个能保本的。估计做逆回购的靠点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5 09:22 , Processed in 0.01715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