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欧元汇率近三个月以来一直窄幅震荡,而没有真正下滑,金融作家凯西(Michael Casey)在MarketWatch撰文,认为这主要应该归因于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两大央行的政策,这一并非故意的联盟一旦有一方改变立场,欧元下跌就不可避免。 以下即凯西的评论文章全文: 对于酷爱波动性的外汇交易者而言,欧元现在已经成了他们最大噩梦的根源,后者对美元的汇率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当中,始终坚守着阵线,只在4美分的范围之内波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之间无意中达成的,奇特的共生关系,前者总是希望尽量远离一切,让市场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是超级干预主义者。 两央行的政策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三个月当中,一旦1.30美元的关口跌破,就总是会有买家频繁出现。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多数外汇交易者也选择了对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的视而不见: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重组,蔓延整个大陆的衰退,西班牙债券市场令人担心的走势,更不必说,法国和希腊选民的选择完全可能让现有的这些控制危机的努力付诸东流。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欧元对于地心引力的无视,很大程度上其实与大家对危机自身的预测无关。投资者显然很难相信欧洲的领导者们最终会精诚团结,相信他们会采取真正必要的措施来拯救单一货币,因为要达到那样的目标需要重大的汇率削弱措施,包括以扼杀增长为代价的节俭财政政策,以及欧洲央行放弃历来的立场,转向大规模印钞等等。可是,我们也同样无法相信另外一种解释——希腊或者另外一个货币联盟链条上的软弱环节脱落,将可以使得余下的部分更加坚强,因此欧元便得到了支撑——毕竟这太过违反直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完全无视整个欧元区银行系统因为希腊或者葡萄牙违约可能受到的巨大损害。 要明白欧元为什么能够一直坚守阵线,我们首先必须从一个最基础的概念说起,即利率差额,或者说所谓息差所发挥的作用。 在欧洲央行这边,他们的再融资利率为1.0%,这是他们与自己的重要同行们如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及瑞士国家银行最大的区别之一,这些国家的基准利率一般都在零到0.5%之间。此外,这些央行全都采用了非常激进的货币供应措施,即所谓量化宽松,而这则是欧央行一直以来所抵制的。这样,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欧元的“正利差”。 如果欧洲央行发出信号,表示将在将来采取更加柔软和灵活的姿态,这一点就将发生改变。可是,最近这次政策会议之后,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却解释说,他们现行的政策已经是宽松的了,他们甚至都没有讨论过降息的问题。 他们之所以要在这时候还坚持硬通货的姿态,哪怕是欧元区面临衰退也不放弃,原因之一是欧央行最强大的成员德意志联邦银行对通货膨胀是历史性的方案态度,同时也因为德国实际上是现状的受益人,他们近乎充分就业,而且面对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里,也就凸显出来欧元区一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个大陆上不同国家的经济现状千差万别,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放之整个大陆而皆准的货币政策。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就将成为欧元的障碍,去抵消正利差的影响。 换言之,这一结构性的问题就意味着,单单只有欧央行的货币政策立场,是不可能独力阻止欧元的下滑的,必然还有其他人的援手,哪怕这援手其实不见得是欧央行邀请或者欢迎的——后者正是来自中国的央行和其主权财富基金。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银行拥有3万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他们正在积极谋求多元化,不希望这里完全都是美元,而多元化的措施之一就是买进欧元。然而,从各个方面看来,中国对欧洲货币的兴趣也不可能仅仅用投资组合的重新配置来解释。各种证据都显示,中国的机构正在有效地干预,操控欧元的汇率,或许是为了抵消这个国家的出口商因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遭到的冲击。过去三个月当中,交易者们非常频繁地提到一家“大型亚洲国家央行”的买单,几乎人人都相信,是中国在从容不迫地行事,防止欧元跌破1.30美元的关口。 现实当中,事情的发展当然还要比这更加复杂,比如说其他市场参与者在对中国买进的预期之下做出的行动,其逻辑就可以完成自我证明。具体而言,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非常可观的看空期权,允许持有者可以在低于1.29美元的价位上卖出欧元。考虑到如果欧元真的大跌,自己可能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那些期权的销售者一旦发现情况不妙,自己就会出手买进,以防止欧元的下跌。 当然,如果没有各央行所创造出来的市场预期,这样的行动也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有一家要改弦更张,那么欧元就真的要下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