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如果仍然讨论滞胀能否出现,未免过时。经济放缓、通胀上升已成事实,全球大部分地区,不是饱受物价飞升通胀肆虐之苦(如新兴市场),就是深陷失业高企经济低迷之沼(如发达国家)。似乎经济胀痛只有先后之分,而无程度之别。
美国经济学家ArthurOkun于70年代发表了着名的痛苦指数(MiseryIndex),公式简单直接,为一地之通胀率加失业率,数值愈高压力愈大,反之亦然。按此计算,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排名首5位依次为印度、俄罗斯、巴西、欧元区及美国,指数全部超过10%。心水清者当可发觉,5甲中更涵盖金砖4国之3及传统欧美发达阵营。全球经济未来走向如何,可想而知。
痛苦指数逾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情况有几差?以5甲中敬陪末席的美国为例,自1948年起,60年来的痛苦指数每月平均值仅约9.46%,但由今年4月份起,指数已继2009年底后,再度升破12%。更重要的是,美国痛苦指数目前大幅抛离十年移动平均值,而后者于2007年初见底后明显呈圆底回升,反映美国人除了生活压力大大高于前十年的平均水平外,更可能出现结构性痛苦。
这种结构性痛苦上一次出现于60年代初,为时足足20年,直至70年代尾80年初,当时FED主席伏尔克将联邦基金利率扯上20厘,加上新任美国总统列根大刀阔斧振兴经济,为美国经济带来一个黄金20年。巧合的是,早于2002年,美国痛苦指数已呈现转势,升穿十年移动平均值,似乎预示这个黄金20年的终结。
虽然痛苦指数由通胀率及失业率组成,计算上两者比重相等,但如细心分析两者各自对整体指数的相关性,竟然发现,自1948年起60多年来,指数虽然与两者同属正相关,但与通胀率的相关性高达0.89,而与失业率的相关性仅0.55。换句话说,物价上升对社会带来的痛苦,竟然高于失业!换多句话说,美国大众似乎怕米贵多过不工开!
这也不难解释。作为经济数据,失业率向来滞后;加上失业者既可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亦可持续申领失业救济,断无冇饭开之虞。反之,通胀高企,全民受苦,有工开者固然每月出粮唔见一截,冇工开或已退休向政府伸手者更每月唔见一大截。经济教科书早有定论:通胀高企,对定期收取定量款项者不利;失业率同时高企,救济变相缩皮,痛苦指数不急速弹起,几稀。投 资者更要注意,1974至1982年间,美国痛苦指数急升,以双顶形式创出历史新高,同期道指有波幅冇升幅,皆因经济半生不死,经营环境、企业盈利亦然,与经济周期挂钩的资产自然无运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