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忧通胀转至焦虑经济成长
* 通胀减轻将给予政府在必要时支撑经济的空间
* 紧缩政策转隐蔽:更多动用央票,少使用加息
撰稿 蒋燕/王兰 编译 田建华
路透北京5月12日电---市场对中国的看法,正从担忧通胀失控转向经济成长意外大幅下滑.
正如中国常见的情况一样,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平衡地持于两者之间.经济成长放缓,但成长速度不是跌落悬崖般地下滑,而且这正是中国政府遏制通胀行动而渴求的效果.
另外,通胀减弱将很快给予政府松开货币紧缩政策的空间,阻止中国经济急速放缓.
中国周三公布4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3.4%,较3月增幅和路透预估均低一个百分点以上.
当市场还未从上周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中回过神来时,中国的数据受到惊扰不安投资者的密切关注.油价、股市和其他风险资产,连续两天承受严重卖压.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董事长Jim O'Neill,周四描述了这样的情绪.
"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放缓速度甚于人们所见,"其称,"本周公布的数据证实了我的看法,即中国经济在放缓."
O'Neill说道,今年经济成长率将放缓至8%,低于去年的10.3%,同时通胀也将减轻.
**担忧的摆针**
就在一个月前,投资者还在纠结于中国通胀.尽管采取一系列加息和放贷限制措施,中国的通胀率仍看似在趋势性走高.
担忧的摆针从指向通胀迅速转至经济成长,揭露了中国一个基本的事实.官方数据不够完整,且质量存疑.鉴于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成长中的重要性,其促使市场剧烈波动.
中国4月CPI增幅从3月的5.4%略微降至5.3%,而分析师对此反应不一,凸显解读中国最新数据的困难.
一些分析师认为,政府必须展示紧缩政策不放松的姿态.其他分析师称,暂停紧缩适宜,而少数分析师建议应转向放宽.
CEBM驻北京分析师乔永远表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令高过5%的通胀率快速降温不容易.通胀率几个月内或反弹,仍是政府面临的挑战."
瑞银驻北京分析师汪涛和Harrison Hu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我们认为当前不是政策拐点."他们认为年中之前还会有两次加息.
不过其他人的焦点在货币供应增幅下滑.4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幅回落至15.3%,创29个月来最低增幅,缓轻了通胀压力.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通胀率已经基本触顶,且将在第三季下滑.这意味着中国加息接近尾声."
Peking First Advisory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称,"随着物价上涨节奏降速,且经济成长放缓,中国将为软着陆而松绑紧缩政策."
国家发改委王建则代表了另一种极端观点,其预计中国政府实际上将在下半年降息.
**路走中间**
投资者和分析师可以肆意持相反意见,并对着押注.
决策层没有这种可能.对于应对通胀力度的争论一直不休,但最终他们必须确定相对统一的行动路线.
考虑到中国近期经济势头的不确定性,看似最可能走中间路线:政府既不会加大紧缩力度,也不会松化立场.
国家信息中心的朱宝亮表示,"我想紧缩政策走到头了.决策者或采取观望态度."
这意味着央行在自去年10月以来四次加息之後,将谨慎对待加息.不过多数分析师仍认为未来数月至少还会有一次加息.
四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处于21%的纪录高位,进一步上调存准率的空间有限.
取而代之的是,人行似乎决定更加隐蔽地遏制通胀.
其中一个迹象就是本周人行恢复发行三年期央票,而去年11月以来因需求疲软一直暂停发行.
较长期的央票令政府能以对市场冲击较小的方式吸收经济中过度的资金,减少制造紧缩之痛的可能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