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293|回复: 8

融资哥,股市不是你家提款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2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融资哥,股市不是你家提款机



中国股市现在沦为圈钱的工具,无权印钱的国企在股市里面圈钱,成为中国的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正是因为如此,A股市场是真正的“最大笨蛋理论”的实践场。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不断破位下跌,一方面是新股发行不断,最大的IPO农行马上就要上马了;另一方面,企业不断再融资,中行自食其言,中行2日宣布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600亿元。这帮融资哥,已经将股市当作自家的提款机了。

就拿中国银行再融资这件事来说吧,上月刚实施总额为40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可转债发行上市交易后,中国银行预计其2010年资本充足率可从10.2%提高至10.8%。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3月9日曾表示:“在国内市场发行人民币400亿元可转换债券后,中行今明两年均无A股融资计划,但不排除H股融资计划。”

记得2008年中国平安实施再融资,在市场趋势向下的背景下,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剧烈震荡。股民普遍质疑,上市公司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是不是将股市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现在市场大趋势向下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再融资可能也是下井落石感觉。融资哥似乎将A股市场当他们的仓库了,想提款就提款,圈钱这么容易,企业哪有心思搞业务,在股市圈钱好像是在自家仓库拿钱,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不管股票跌多少,作为这些股票的企业,照样赚钱毫无愧色。怪不得李荣融说,我们的企业没有一个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

中国银行这自食其言的再融资,不仅仅是圈钱这么简单,其后果有如下几点:第一,说两年不再圈钱,但不到三个月就开始抢钱,影响的是信用。第二,中行能够再融资,其他的上市企业也可以再融资,中行带了一个坏头,投资者不知道该输血到何时,哪路尊神再开动抽血机。第三,融资是谁融资就融资,融资了之后干什么都没个监督,融资决定就是发个布告,不管市场同意不同意。第四,源源不断的新股发行,再加上各色的圈钱行动,对中国股市带来的是灾难性后果。

中国A股市场抽血机很多,大小非还没坚持完毕,那边增发、扩容、再融资又不断的抽血,再加上内幕消息和拿着基民的钱到处抢钱的机构,和一些秃鹫敢死队抢食,这样的市场岂能不令人担忧。

为了迎接农行,周二市场“夹道欢迎”一片红,但这片红的背后是量能的萎缩。说明市场对这一片红是人为制造的,当然要力挺农行不破发,至于以后破发不破发,那就不管了,君不见中石油,日后长期处于破发价下面,至今也没能翻身当主人。

自从笔者归纳出中国的几个两难难题以来,“两难”一词就被用的铺天盖地了,确实,中国的两难从本质上反映了宏观政策的弹性丧失,以至于老外说中国政策已经弹尽粮绝了。


就股市而言,由于市场处于下行通道,各种毛病都露出水面,这个时候正是治理的时候,特别是各种融资哥的行为,应当给予纠治。失去了什么都不能失信,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如果没有了信用,还有什么可以服人的呢?大家就会用脚投票,作鸟兽散,没人玩了。融资哥,股市不是你家后院的桃子,想摘就摘,贴一张公告就能圈上一大笔钱。这样做的话,有什么能让我们相信国企们能好好做事,赚钱,毕竟圈钱太容易了,不用下苦功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如果如此,国企也太爽了,不仅仅享受贷款的种种优越,工资国家发,有的还能获得纳税人的钱补贴,再股市上圈点钱,垄断上搞点垄断利润,这样的企业有激励进步的动力吗?为了经济的腾飞,这种激励掠夺的机制应当废除,转而形成真正的市场优势,促进国企的进步,也算为经济增长做点贡献吧。批评不是仅仅为了批评,而是寄托着我们对股市健康和国企进步的热切期待。
发表于 2010-7-9 10: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哥只会这个本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3: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也很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华的振兴,是一代民工,一代大学生的廉价劳动换取了中华的现代工业化,是一代股民换取了中国金融的现代化,可歌可泣;现代的西部大开发,使得民工回到西部也无处可逃。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恒久的驱动力,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那么多如此勤劳的人民,印度有数量,但是没有这样子的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5: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一直很无奈、也很无赖。

哥如果不融资,哥自1996年来,每年17-18%的M2同比增速,靠什么来支持啊?资本充足率早就不够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6: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国际经济学(弗里德曼版),以下是对发展中国家结构特征的一些描述,对比中国的现状,还挺在理;该书对发达国家的描述是有大量的熟练工人充足的资本,较高的人均GNP.
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特征:
A、存在政府对经济进行广泛和直接控制的历史,包括对国际贸易的限制、政府对大型工业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政府对国际金融交易的直接控制,以及政府消费占GNP的高比例。(公车,公款吃喝玩乐)
B、存在高通货膨胀的历史,在许多国家,政府无法仅仅通过税收来支付其沉重的支出和国有企业的亏损。逃税行为盛行,许多经济活动转入地下,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印制钞票。铸币税是经济学家对政府通过印制钞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所获得的实际资源的称呼。当政府连续扩大货币供应以提取较高水平的铸币税时,发展中国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看看房价)
C、信贷机构往往比较脆弱,引导储蓄流向其最有效的投资用途上并不理想。(看看地方政府的信贷)
D、一般倾向于实行盯住汇率,或者至少是在政府大量干预下的管理浮动。政府限制汇率波动的措施不仅体现了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愿望,也体现了政府对于浮动汇率可能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在相对脆弱的市场上发生大幅波动的担忧。过去曾经有通过政府法令来分配外汇的历史。
E、自然资源或农业产品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廉价劳动力也是一种自然资源的话)
F、规避政府控制、税收和控制的动因会使得行贿和勒索等腐败行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盛行,在某些情况下,地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可以通过恢复一定程度上基于市场资源配置而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是从数据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腐败和贫困是交织在一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7: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精英移民潮引发思考 专家称系追求安全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11:40  新华网

中国精英蜂拥美加澳

  精英移民与一个国家的成长

  在美国媒体近日推出的“失败国家”指标中,“人才流失”被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单独列出。

  2010年6月,中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才发展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而另一方面,却是以新富阶层为代表的精英群体正在集中出走。当巩俐们身后的隐性移民群体愈发庞大,我们便忍不住关心这些人的离开,并追问,他们为何离开?

  尽管眼下看来,所谓人才流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巨额资金逃离的担忧,还只是“少数派报告”。但当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走出国门,成为另一片国土上创造价值的中坚时,却传递给了我们不能忽视的信号——这也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应有的警醒。

  别了,祖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

  北京日照当头,多伦多已是深夜。

  鲁万萌安顿儿子睡下,并为自己在当地汽车公司谋得的新差事做好工作计划后,采访得以进行。

  鲁万萌笑言,自己的移民史几乎就是一部血泪史。6年前,家境优裕的她为了追随丈夫,从二线城市一家相当不错的国企跳进北京某外企,来到北京后却发现,这里并非理想的安居地,而移民国外几乎是身边所有同事的首选,这显然刺激了鲁万萌。在和丈夫达成一致后,他们先是尝试技术移民,却因丈夫的环节一再出现问题而宣告放弃,后在移民公司的劝说和运作下,耗尽大半积蓄,成为所有投资移民中“最穷的一批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她极有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婚姻”。尽管在说辞上,丈夫将于半年后来到多伦多。

  “你后悔吗?”

  “曾经有过,但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了。”回答前,鲁万萌略有停顿,一旦开口,却无丝毫迟疑。

  此刻的多伦多,比北京凉爽,鲁万萌说她坐在自己的新家里,心里有说不出的平静,或者还有隐隐的失落。“在这里,我们是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不再有曾经国内的光鲜。”

  “钱可以再挣,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却是无价的。”令鲁万萌一家苦苦挣扎6年的,正是这种对于所谓内心安全感的追逐。

  中国精英蜂拥美加澳

  也许,鲁万萌只是这一波移民大潮中最为平常的一个。

  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便能够说明问题: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同时,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0年财政年度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还将大幅增长,而中国申请人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将可能提高至70%左右。

  而对于另一热门国度加拿大而言,尽管2009年曾有媒体称中国移民加拿大出现低潮,但该国移民局提供的关于投资移民的数据,却给出另外一个结论:去年,加拿大吸收全球投资移民目标数为2055名,中国占了1000人,而仅魁北克移民局审理的投资移民,中国申请人就占据了七成。

  澳大利亚同样“高烧不退”,根据今年1月澳洲统计局(ABS)公布的最新数字,中国大陆出生人口的移民比例,从2009年8月至10月间的连续三个月,一直问鼎澳洲抵境“报到”移民人数榜首,超过传统的英国和新西兰,甚至后来居上的印度。自2009年7月至今年1月,中国大陆移民澳洲的人数约为7800名。

  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今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很显然,这组数据背后所传递的,是极为严峻的中国移民现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伟略认为,所谓的“第三波移民潮”也许确实出现并存在,但绝不是仅仅因为移民数量的上升,关键还是人们所说的新移民所呈现出的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等特点,亦即新移民群体的“精英性”。

  “上世纪80年代的移民带有很大盲目性,90年代移民有一定理性,这次就有综合的理性了。”在胡伟略看来,“综合的理性”,才是此次关于移民潮话题备受关注的焦点所在。

  不留下一片云彩

  如何解释“综合的理性”?

  鲁万萌仍是最好的案例——出国前,她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正迈入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对她而言,出国并非冲动,而是为之苦苦奋战6年的人生目标,出国也并非为名利或者赚钱,而是为了生活的质量、更好的教育和更良性的社会。

  很显然,这属于典型的中国社会新兴精英阶层的逻辑。

  有趣的是,在中国,精英是一个暧昧的词,当它与人才关联,意味着责任,当它与财富站在一起,代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既得利益者,当它与权贵结合,旋即变成了公众埋怨社会不公的贬义词,而当精英与移民组成一个复合词,预示的却是一个国家在成长过程中不容小觑的大问题。

  去年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认为,中国“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虽然官方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但根据行业内的一些统计显示,单是中国富商聚集地浙江,每年至少有1500人成功办理移民,并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增长。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的职业一栏填的是商人。在这个保守的数字背后,还有大量的人跃跃欲试。他们,曾是这个大时代里的创业者,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换一个身份生活。很多人拒绝承认和享受相关,在他们可信服的理由中,生意和子女是被提到最多的。

  但更具争议的还不在此。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也许,甚至焦点不在于“精英”或其“综合的理性”,而是,他们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国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技术、能量、财富,乃至变革中再出发的信心。

  人财两失?

  新世纪十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成就了迅速壮大的富人阶层,但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和弊病,也令更多的人无力承受房价之压和矛盾夹缝中的窒息。此时的他国,似乎成为逃离的最好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以奋斗的名义,以未来的名义,将目光在世界的版图上逡巡——这俨然已不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严谨姿态和逻辑,却也是一个无比理性的选择过程。

  路透中文网专栏作家李小彩总结新一轮精英移民特点有三:移民主体不再是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而是富人;他们带走了在中国国内赚取的大笔财富;转换国籍后,子女留在国外,富人回头继续把中国作为挣钱发财的主战场。

  但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者曾省存的观点,所谓“人财两失”的结论为时过早。在全球化的今天,移民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在中国大陆之前,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韩国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精英外流的移民潮,但是,后来通过“人才流转”反而又大为获益。这一说法,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阎靖靖不谋而合。

  从阎靖靖的关注范围来看,与台湾地区曾经经历的移民潮相比,中国大陆几乎是在重演其轨迹。从两蒋时代开始,留学海外就是不少台湾普通家庭对其子女的最高期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的高潮时期,只有20%的留学生学成返台。也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台湾为澳大利亚贡献移民达9万人,其中知识型人才呈上升趋势。

  但是,至少目前看来,台湾地区、新加坡和印度,未曾因移民潮而遭受不可挽回的创伤——除了人才流动本身所具有的循环性外,更重要的在于,当时三地均采取了正确的吸收人才和引导回流措施。

  “如今,大陆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阎靖靖所指的,正是上月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长达19000字的《纲要》,表达的似乎是,中国于未来十年在人才培养和吸收上的决心。(文中鲁万萌为化名)

  我为什么想移民

  【作者】口述:吴佳川(化名)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张皓雯

  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部门会以什么理由来把我凭本事干的一番事业给毁了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吴佳川(化名),42岁,北方某中等城市房地产开发商,身家千万。在外人看来无限风光的背后,也有满腹“委屈”,而这种“委屈”促使他作出的最大决定就是:我要移民。

  “做企业太累了。”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有一次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的感慨,让我非常有感触,在中国做企业实在是太累了,身心俱疲啊。

  众多“婆婆”令我没有安全感

  我是搞房地产的,很多人都认为,政府部门是和开发商穿一条裤子的。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每每为了一个项目需要和政府各部门协调时,其中的辛苦和委屈只有我自己知道。

  在中国,企业家是不能安心只做事业的,可以管到你的“婆婆”实在太多了。尤其是有钱的企业,几乎就是一块肥肉,谁都想来拿点利益。

  我被政府机关“骚扰”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几年前。我在本地所辖的县开发了一个项目,由于房子没有卖完,现金流不充裕,就和当地的税务部门签订了“以房抵税”协议。后来,该税务部门在没有通知我们的情况下,搞了所谓的“公开拍卖”,以我们协议约定价格的一半,将房子卖给了内部职工。房子卖掉了,但是税款出现缺口,怎么办?于是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接到了公司“偷税漏税”的通知,而且还伴有高额的滞纳金。这件事情前后折腾了一年半,最后虽然解决了,但公司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从法律角度讲,我是可以起诉这个税务部门的,但是民告官,成本太高,我耗不起,只能认了、忍了,打落牙咽到肚子里。

  从那以后,我真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可以制约企业的政府部门太多了,最要命的是,当办事的公务员错了,宁愿用另一个错误掩盖这个错误,也不会承认错误,吃亏的只能是企业。

  去年,我的公司拿到了本地最大的地产项目,由于这个项目是和政府合作,所以他们特别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来帮助协调和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即便如此,审批过程还是困难重重。哪个部门都能过来检查一下。如果真的仅仅是检查也没什么,可是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很多机关都是站在部门角度看问题,我稍微招待不好,就会影响企业运转。

  现在我每天工作18个小时,其中需要分出相当大的精力来对付来自监管部门的“骚扰”。整天无意义的吃喝玩乐拿,让我身心疲惫。

  中国监管企业的部门太多了。我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部门会以什么理由来把我凭本事干的一番事业给毁了。

  听朋友说,在国外做公司要轻松得多,不需要和政府搞关系,税也少,全凭能力,我太向往这样的环境了。

  教育体制让我心灰意冷

  另外一个让我想移民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人性化的考虑,我女儿就深受其害。

  她小的时候上的是公立幼儿园,每天在幼儿园门口,都紧紧抓住我的方向盘,一边大哭一边喊:“爸爸,你快抓住我呀!”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让我直到十几年后还记忆犹新。

  不愿去是因为害怕,在幼儿园里,她每天就坐在角落里,不说不笑不玩,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幼儿园老师也不管她,我都担心女儿会从此抑郁了。

  好在一个月后,幼儿园来了一位新老师,每天抱着她和小朋友玩,慢慢地她才融入到那个集体中。

  后来女儿上了小学和中学,我对教育体制的怀疑越来越强烈。学校和老师根本不教他们如何做人,只是一味地学习。我女儿性格憨厚,不够聪明,我们做父母的只希望她快乐一些。但学校和老师会逼着学,令她压力很大。

  更让我接受不了的是,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外办学习班,提前讲后面的课。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实际上已经在课外班先学了一遍,课堂上,老师会讲得飞快,那些没上课外班的孩子根本听不懂。小学时,我没送我女儿上任何课外班,这在家长中是很少见的。但是到了中学就不行了,不送课外班的话,她和别人的差距太大。每天孩子奔波于各个课外班之间,家长跟着接送,也无比忙碌。

  我从很多渠道了解到,国外的教育要人性化得多。不过既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扎实的,我就打算等她高中毕业再移民,到国外读大学。起码她在国外读大学时,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让她不必为了学习太痛苦,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分出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身边很多和我一样做企业的朋友也都很想移民。我认为,国家应该有一些危机感了。

  也不断有人问我,“你在国内的事业已经做了这么大,能说走就走吗?”我的确没有想好我移民以后,国内的事业该怎么处理,但是,我要移民的是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李连杰、巩俐……新加坡成中国明星移民海外新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板明年上半年有望推出 超23家跨国企业有意上市--安永
2010年 7月 13日 星期二 18:50 BJT 保存为书签 | 打印 | 阅读全文

路透北京/香港7月13日电---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安永周二称,预计明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板有望推出;目前除红筹股外,超过23家跨国企业已公开表示有意在上海国际板上市,他们基本呈现出在内地占有庞大市场的共同特点.

安永中国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述跨国企业包括,通用电气(GE.N: 行情)、可口可乐(KO.N: 行情)、沃尔玛(WMT.N: 行情)、星展银行(DBSM.SI: 行情)、大众汽车(VOWG.DE: 行情)、东亚银行(0023.HK: 行情)等.

他指出,跨国企业在国际板上市,有益于提升品牌效应,将协助企业自身发展在内地的市场.同时,在本地市场募集人民币资金,以用来扩张中国境内运营、制造的规模,将有利于跨国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中国股市开户数达一个多亿,这将形成庞大的广告效应."何兆烽称.

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此前接受路透专访时表示,今年底前将完成上证所国际板相关规则的制定,首批上市的大部分应是中国投资者比较熟悉的公司,而本身就是国内企业的红筹股迅速回归也应在情理之中.

**境外企业逐渐青睐在港上市**

安永并指出,相比过去十年主要以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联交所进行跨境上市的情况,非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项目已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何兆烽称,过去十年,俄罗斯共有跨境上市项目39宗,其中33宗发生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但自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0486.HK: 行情)(RUAL.PA: 行情)在港上市後,越来越多俄罗斯企业青睐在港上市.

安永华南地区主管合夥人蔡伟荣亦表示,一些来自德国、澳洲的资源和能源企业都有接触他们,表示有兴趣来港上市.他预料下半年金属和零售企业上市数目会较多,但预期在农行上市後,集资额超过100亿港元的大型IPO数目不多.

另外,他表示维持全年香港IPO集资额3,700亿港元及上海3,800亿元人民币的预期.

就两地交易所比较,他认为吸引企业对象差不多,都是以中国市场为重心,但行业或有分别,如房地产企业在香港较活跃,"香港今後未必可以维持到最大集资额地区,因为上海的交易所都增长很快,加上深圳创业板,未来增长会很快."(完)

--发稿 康熙泽/詹颖颐/李然; 审校 张喜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傻。。钱多。。速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1-12 08:47 , Processed in 0.0142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