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2482|回复: 8

[数据资料] 农业部1月农产品监测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5 22: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1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
日期:2008-02-19 09:17作者来源:农业部
         
  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发言人发布2008年1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
  一、2007年玉米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据海关统计,2007年12月出口玉米4.3万吨,同比减少99.6%。进口玉米1.2万吨,同比增长12.9倍。全年累计出口484.7万吨,同比增长57.7%。累计进口2.3万吨,同比减少46%。我国玉米主要出口到韩国,占出口总量的65.4%。其他重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2007年我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长4.7倍以上,对韩国、马来西亚的增幅在50%以上。2007年,东北三省和内蒙的玉米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5.3%。
  二、国际玉米消费增速加快,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2007年全球玉米大幅增产,但消费增速加快,供求矛盾加剧。据美国农业部1月份报告预测,2007/08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达到7.67亿吨,比上年度增产8.9%,创历史最高纪录。但全球玉米消费增速继续加快,达到7.7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7.3%。年度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期末库存减少到1.01亿吨,减幅5.6%,库存消费比为13%,远低于安全水平。另据美国Informa经济公司预计,2008年美国玉米面积将下降到8740万英亩,比上年减少6.6%。全球玉米供求紧张的趋势短期内不可能改变。
  三、国内玉米价格高位回落,东北产区回落幅度较大
  1月份,国内产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1618元/吨,环比下降0.4%,同比增长14.9%。其中东北产区价格回落幅度较大,每吨比上月减少19元,减幅1.2%。销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1917元/吨,比上月回落25元,减幅1.3%。
  农户售粮价格也出现回落,但仍明显高于上年同期。1月份,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五个主产省国有粮食企业三等玉米标准品收购价1526元/吨,环比降1.4%,同比增13.6%。其中吉林玉米价格环比降1.9%,同比仅增6.5%。与销售相比,国有粮食企业玉米的购销差价每吨35元,比上年同期扩大6元,利润比上年有所增加。但受成本驱动,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四、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外价差继续扩大
  在全球玉米消费快速增长的前提下,2008年美国预期大幅调减玉米播种面积,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1月,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和芝加哥期货价格分别为203美元/吨、196美元/吨,环比分别涨13.6%、17.5%,同比涨24.6%、27.0%。
  国际玉米价格上升,国内价格回落,导致国内外玉米到达国内港口的价差持续扩大。以广州黄埔港为例,1月份美国玉米到岸税后价比同期国内到港价每吨高出800多元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小麦市场监测信息
日期:2008-02-19 09:14作者来源:农业部
         
  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发言人发布2008年1月小麦市场监测信息。
  一、2007年小麦出口增长进口减少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小麦233.66万吨,同比增长1.1倍,进口8.34万吨,同比减少85.6%。小麦主要出口到周边国家,其中出口韩国占42.2%、印尼占22.9%、菲律宾占17.9%,以上合计占83%。进口小麦主要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占我国进口总量的52.9%、27.7%和19.5%。
  国家自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了小麦等原粮及制品的出口退税,2008年对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麦类和麦类制粉出口暂定税率分别为20%和25%,同时对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在上述政策调控下,预计2008年小麦出口势头减缓。
  二、预计2007/08年度国际期末库存减至30年来最低
  据美国农业部1月报告,2007/0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较上月调增69万吨,消费调减10万吨,期末库存调增87万吨。预计2007/0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603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57%;由于期初库存大幅减少,预计总供给量为72738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88%。全球小麦消费量61645万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本年度全球小麦产不足需,库存继续减少,预计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为11093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0.81%,为近30年来(1978/79年度以来)的最低值。库存消费比为17.99%。由于国际小麦价格持续上涨,抑制了进口需求,全球小麦贸易量减少。预计2007/08年度全球小麦进口量为1039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7.54%;出口量为10468万吨,减少5.43%。
  三、国内市场价格稳中有降
  国家自2007年12月中旬后进一步加大了最低收购价小麦的投放量,企业用粮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市场价格稳中有降。1月份几次拍卖量均在400万吨以上,平均成交量81.2万吨,成交率18.2%,单次成交量和成交率均明显低于上年12月。到1月底,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累计成交量约3509.2万吨,占2006、2007年最低收购价收购总量的50.2%。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1月下旬每吨降到1560元,比上年12月上旬下降60元;优质小麦中下旬维持在1670元,比上年12月上旬下降40元。1月普通小麦批发均价为1573元/吨,环比下降1.9%,同比上涨5.4%;优质麦批发价为1675元/吨,环比下降1.6%,同比上涨0.3%。
  四、国际小麦价格继续上涨
  在全球小麦供应偏紧,库存降至30年来最低的大背景下,1月国际小麦期现货价格继续波动上行,西北太平洋硬红冬麦(蛋白质含量12%)平均离岸价为419美元/吨,环比上涨2.3%,同比上涨1倍;硬红春麦(蛋白质含量14%)平均离岸价为496.75美元/吨,环比上涨12.4%,同比上涨1.3倍。
  期货方面,1月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硬红冬麦平均期货价为351.0美元/吨,环比基本持平,同比上涨94.6%;明尼亚波利斯交易所硬红春麦平均期货价为420.50美元/吨,环比上涨6.93%,同比上涨1.31倍。
  由于本月国际价格继续上涨,而国内价格略跌,国内外小麦价差进一步拉大。综合考虑关税、增值税以及港杂费在内,1月份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蛋白质含量12%)到岸税后价要明显高于同期国内优质麦运到销区的批发价,价差比上月扩大200多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糖料市场监测信息
日期:2008-02-19 09:13作者来源:农业部
         
  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发言人发布2008年1月糖料市场监测信息。
  一、国内食糖产量增加,新糖销售缓慢
  截至2007年12月末,2007/08榨季全国累计产糖360.01万吨,同比增加121.27万吨;累计销售食糖185.73万吨,同比减少53万吨;累计销糖率51.59%,同比减少2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上榨季有较多的结转糖剩余;二是商业及用糖企业按需订购,减少了食糖存量。
  二、2007年我国食糖进出口均下降,出口降幅大于进口
  2007年我国进口食糖119.3万吨。其中,从印度进口食糖15.1万吨,同比下降12.6%;出口食糖11.1万吨,下降28.4%;全年进口食糖占进口关税配额的61.3%。
  三、食糖市场供大于求,国家收储计划开始执行
  由于本榨季食糖市场供大于求,糖价连续下跌。为缓解市场压力,国家计划收储食糖50万吨,已分别于1月15日、29日共收储26.96万吨。
  四、预计2008/09榨季全球食糖产需出现缺口,但仍难以消化累计库存
  由于本榨季印度食糖产量的调减,国际糖业组织(ISO)将本榨季全球食糖产量下调了0.5%,预计为1.691亿吨,但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库存消费比仍高达50%以上。由于下榨季巴西仍重点以糖料生产酒精,印度也进入减产周期,预计2008/09榨季全球食糖产需将出现100万吨左右的缺口,但仍难以消化2100万吨的累积库存。
  五、国内糖价继续下跌,国际糖价大幅上扬
  受国内食糖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本榨季糖价一路下跌。1月份国内糖价每吨为3397元,是上榨季同期糖价的93%,环比下跌123元。预计后期糖价大幅反弹可能性很小,本榨季平均糖价将明显低于上榨季。
  1月份,国际糖价为每磅11.54美分,比上月上涨1.18美分,比上年同期上涨0.67美分。据专家分析,这主要源于基金的大量买入推动。1月份,泰国食糖进口到岸价(珠江三角洲,税后)每吨比国内甘蔗糖主产区批发价格每吨高520元,国内外价差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棉花市场监测信息
日期:2008-02-19 09:12作者来源:农业部
         
  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发言人发布2008年1月棉花市场监测信息。
  一、2007年进口棉花大幅减少,从印度进口增加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46.08万吨,比上年减少32.5%,比2005年略减。棉花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国内棉花丰收(预计产量超过700万吨);二是受欧美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放缓,对棉花需求增长减慢;三是进口棉花价格较高,与国内棉花价格相比没有价格优势。
  近几年随着印度转基因棉的大量推广和种植,其产量和出口量增长都很快,2007年在我国棉花进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从印度的进口仍然保持了增长。2007年我国进口美棉112.39万吨,同比减少34.18%,占进口总量的45.70%;进口印度棉63.29万吨,增长6.66%,占25.74%;进口乌兹别克斯坦棉21.57万吨,减少40.73%,占8.77%。
  2007/08年度前四个月(2007年9月—12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79.58万吨,同比增长29.58%。
  二、2007/08年度全球棉花减产,预计2008/09年全球棉花面积基本稳定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1月报告,2007/08年度生产量、消费量及期末库存量分别较上月调减30万吨、20万吨和51万吨。预计本年度产量2572万吨,同比减少3.8%;消费量2718万吨,增长2%;产需缺口146万吨,期末库存减少11.5%至1124万吨。全球贸易量增至893万吨,增长10%。
  国际棉花价格从上年度的59美分/磅上涨至67美分/磅,涨幅13.6%。但由于涨幅远低于玉米、大豆等竞争作物价格涨幅,影响了美国棉农2008年植棉积极性,预计2008/09年度全球植棉面积保持稳定,为3390万公顷(5.085亿亩),同比增长不到1%。其中印度植棉面积预计小幅增长,巴基斯坦保持稳定,而美国的植棉面积将继续减少。
  三、国内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际价格涨幅较为明显
  进入1月份,主产区籽棉大规模收购结束,价格基本稳定,全月均价为每公斤6.10元,环比下跌0.33%,同比上涨13.59%。本月棉油价格行情上涨,带动棉籽价格略升,全月棉籽均价每公斤2.26元,环比上升1.38%。
  月内棉花销售价格稳中有升,但纺织企业受下游需求不旺、资金压力等影响,采购比较清淡。328级棉花销售价从月初的每吨13581元上涨至月底的13649元,月均价13624元,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5.43%。
  受全球棉花供求偏紧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国际棉花价格上涨较为明显。Cotlook A指数全月均价为73.25美分/磅,环比上涨5.3%,同比上涨24.0%。2007年9月以来,国际棉价持续高于国内价格,本月国际棉价折到岸税后价(按滑准税计算)每吨比国内价格高400多元,价差比上月扩大280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稻米市场监测信息
  
日期:2008-02-19 09:11 作者: 来源:农业部
         
  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发言人发布2008年1月稻米市场监测信息。

  一、2007年大米出口微增进口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7年1-12月份,我国累计出口大米134.3万吨,同比增7.2%;累计进口大米48.7万吨,同比降33.2%;累计净出口大米85.6万吨。从进出口国别(地区)看,2007年我国的进口大米主要来自于泰国,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93.5%;出口大米主要流向科特迪瓦、韩国、波多黎各、利比里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出口至前5个国家的数量占我国大米出口总量的63.4%。

  二、全球大米产不足需

  据美国农业部2008年1月份预测,2007/08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4.206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0.7%;全球大米消费量为4.2365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1%。全球大米产不足需,期末库存下降为725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303万吨,下降4.0%。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为17.1%,比上一年度下降0.9个百分点,创出自1999年以来的新低。2007/08年度,全球大米贸易量预计为2926万吨,与上年度持平。其中:主要出口国泰国出口900万吨,越南出口500万吨,美国出口349万吨,印度出口340万吨,巴基斯坦出口290万吨;主要进口国中东(伊拉克、伊朗和沙特3国)进口296万吨,菲律宾进口180万吨,尼日利亚进口170万吨,欧盟(27国)进口110万吨,巴西进口85万吨。

  三、1月份国际米价再创新高

  1月份,国际市场大米离岸均价为363美元/吨(曼谷,25%破碎率,下同),环比涨3.9%,同比涨28.4%,创出自198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导致国际米价持续上扬的主要因素,一是国际需求旺盛,特别是菲律宾、印尼和孟加拉等国的进口需求明显增加;二是越南和印度为保证本国粮食供应,采取了一些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三是泰铢不断升值,自动调高了出口泰米的美元标价。

  1月份,泰米价格比我国主销区同品质标一晚籼的批发价为每吨高180元左右。如果加运费、保险及海关费用后,泰米到岸完税价比我国大米价格每吨高出900多元。


【 关闭本页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大豆市场监测信息
日期:2008-02-19 09:10作者来源:农业部
         
  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发言人发布2008年1月大豆市场监测信息。
  一、2007年我国大豆和豆油进口增加
  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3000万吨,达3082万吨,比上年增9%;出口大豆47.5万吨,比上年增20.2%。全年进口豆油282万吨,同比增83%;出口豆粕85万吨,同比增1.2倍。
  2007年我国大豆大量进口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3个月共进口大豆91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主要是自2007年10月1日起,我国进口大豆执行1%的暂定税率,大豆进口成本降低。
  二、预计全球大豆供给趋紧,国际大豆价格创历史新高
  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08年度全球大豆产量2.2亿吨,比上年度减6.5%;大豆消费量2.35亿吨,增4.7%;期末库存4624万吨,下降24.9%,全球大豆供给趋紧,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继续上涨。1月15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大豆价格综合指数达480美元/吨,同比高80.4%,创历史新高。受美国经济预期放缓的影响,下旬国际大豆及制品价格出现回落。1月23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大豆价格综合指数438美元/吨,环比涨0.7%,同比高60.5%;豆油价格综合指数1110.4美元/吨,环比涨4.1%,同比高68.8%;豆粕价格综合指数357.8美元/吨,环比降2.1%,同比高51.3%。
  三、国内大豆价格继续上涨
  1月17日,黑龙江油用大豆收购价每吨4470元,环比涨4.2%,同比高76.3%;山东地区四级豆油出厂价每吨12400元,环比涨20.4%,同比高67.8%;山东中等豆粕出厂价每吨3738元,环比降1.1%,同比高65.2%。
  据我们测算,1月下旬,山东进口大豆税后价每吨比当地国产大豆采购价高100元左右。
关闭本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天然橡胶市场动态
日期:2008-02-13 14:49作者来源:农业部
         
  根据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监测,2008年1月份泰国3号烟片胶(RSS3)和印尼20号标准胶(SIR20)价格窄幅波动,全月呈振荡小幅攀升态势。国产5号标准胶(SCR5)价格月初盘升后快速回落,月末止跌回升,成交量与上月相比大幅增加。
  国外主产区:2008年1月,泰国RSS3平均价格为2618美元/吨,比上月平均价上涨123美元/吨,最高价为2650美元/吨,最低价为2590美元/吨;印尼SIR20月平均价格为2520美元/吨,比上月平均价上涨108美元/吨,最高价为2555美元/吨,最低价为2485美元/吨;新加坡期货市场的到期现货月平均价格为2622美元/吨,比上月平均价上涨142美元/吨,最高价为2660美元/吨,最低价为2580美元/吨。
  
  国内主产区:2008年1月,SCR5海口平均成交价格为22843元/吨,比上月平均价上涨1302元/吨,最高价为23173元/吨,最低价为22264元/吨,全月共成交5783吨;云南平均成交价为22873元/吨,比上月平均价上涨1026元/吨,最高价为23365元/吨,最低价为22262元/吨,全月共成交12372吨。
  国内主销区:2008年1月,SCR5上海市场平均价格为23014元/吨,比上月上涨1044元/吨,最高价为23400元/吨,最低价为22400元/吨;青岛市场平均价格为22909元/吨,比上月上涨1004元/吨,最高价为23300元/吨,最低价为22400元/吨;天津市场平均价格为23023元/吨,比上月上涨1023元/吨,最高价为23300元/吨,最低价为22500元/吨。
  
  进口方面:根据海关统计,2007年12月份共进口14.7万吨,同比减少了7.7%,2007年全年共进口164.8万吨,同比增加2.2%。
  分析预测:预计二月份东南亚主产国将进入落叶期,资源供应逐步减少。我国春节假日后橡胶企业的陆续开工,市场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将有所增加。但受国外政治、经济形势及原油价格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天然橡胶价格将继续在高价位震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2: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长,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2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储收糖还是看准了时机的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28 13:25 , Processed in 0.0168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