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里有非常大的意义的一天。那天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几百年一次的,一个大的周期的底点和上升周期的出发点。这个大的上升周期最起码还有 300--400 年的时间可以运行。
今天这样有意义的日子,应该谈人民币的未来和汇市的未来。今天只谈当天的汇市觉得太庸俗。一个货币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是分不开的。自从1971.8.15 美元和主要货币都自由浮动以来,美元和汇市这几年又来到了非常重要和严峻的十字路口。
今年美国的经常帐赤字是国民厂产的 5.6%,贸易赤字是 国民生产的 6%,政府的财赤越来越严重。简单的说,美国要每天吸收 26 亿的美元的外资才可以维持财政上的平衡和美元的汇率。到现在最主要的外资来自于日本和中国的央行。这两个国家为了维持他们的货币的出口竞争力每年买 3000 亿美元的美国的债券。美元的资产根本没有吸引力,不过这两个央行这样做的是为了出口,为了制造更多的职业。
这每年的 3000 亿对美元资产有几个作用。第一,对债券市场的利息一直构成下跌的压力。第二,美联储局利用低息的环境帮助经济复苏。第三,地产和股市一直有支持。第四,老百姓看地产升,股市升拼命借钱消费。结果是一番繁荣的迹象,内容是老百姓和政府都是借债过日子。这个大债主就是日本和中国和亚洲的诸国央行。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对亚洲的影响也是很大。
在亚洲的主角是中国,所以应该分析一下这个关系对中国金融界的影响。人民币是根美元挂钩的,既是说,人行收多少外汇就要印那么多人民币给他们,那以后把那些外汇在美元资产投资。大部分都在美国的债券市场。这对人行来讲是加倍的通胀的压力,因为外国的钱来多少人行根本无法控制,来多少就要印多少人民币给他们。人行本身印的人民币不少,再加上每年几百亿的外资。这都会直接影响国内的通胀率。
国内的实际的通胀率多少,老百姓最清楚。一句话说,越来越严重。当然人民币的固定的汇率帮中国在国际市场占越来越大的市场,在国内制造更多的职业。对中国的制策机构来说这是很不错的代价,买卖。问题是这种不健康的国际经济/财政状况到底可以维持多久。暂时中国,日本的内部市场根本满足不了两国的出口的那部分,日本是国民经济的10%,中国是国民经济的 20%。好大部分都要靠美国的消费市场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美国的政府和老百姓不是用自己储蓄的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积蓄,而是中国和日本借给他们的钱。问题就在这里。只要债主肯继续借钱,只要债仔肯继续借钱消费,问题不大。问题是,大家在现实生活里到底看过多少人是可以一直维持借钱消费的日子,到底多少人肯继续借钱给人家继续消费。
中国是这场戏里的主角,只要中国不坚持人民币的挂钩,日本和亚洲都会跟中国,因为亚洲已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亚洲诸国跟中国的经济来往比美国或欧盟还要大。无论怎样现在的亚洲借钱给美国消费的模式不能无限制的玩下去。到底中国的政府有没有准备好快要到来的一场国际金融和货币风波,还是个谜。最可能的结果会是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中国或美国开始从现在的荒唐的关系脱离,中国和美国都会受到严重的经济的打击。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美元暴跌,人民币动荡。
哪一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崩溃都是官方机构没有预先估计到的。即使估计到他们也不会讲。这就是我们会看到的未来几年或十年以后的最可能的结果。对汇市来说,美元的第三次大贬值指日可待。逢低买进黄金,逢低买进商品或商品货币应该是我们可以采取的自保的办法。在国内的投资里,无论如何要买自己住的房子,每次地产大垮了以后再买进房地产投资。无论怎样中国要经历一场大的国际经济/金融的风波才可以在国际舞台上以新的经济霸主的的姿态出现。置于死地而后生。对中国和对我们来说,危机代表危险和机会。
Q:老师能否谈谈港币的前途? 我最快可能这个月就要到香港工作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港币将成为我的主要收入货币,而我花钱的地方仍然主要在国内,花人民币。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将会直接影响我的实际收入。过去几乎不会有人关注这个问题的,因为都与美元挂钩,几乎是固定汇率。但以后,如果人民币脱钩,港币何去何从,对我实在是必须关心的事情了。
MIDAS:港币就是人民币的配脚。会跟人民币。
Q:姐姐你好!能评论一下以下新闻吗? 标题:瑞士银行:汇市开始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2004 年 10 月 8 日)瑞士银行说,汇市今日已经忽略埃及和巴黎发生爆炸的消息影响,转而关注人民币问题,这已经帮助推动日元和亚洲货币对美元汇率上涨.斯诺再度谈及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布什也通过电话向胡锦涛谈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这已使得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不可交割的远期贴水扩大.但是该行也表示升值预期是没有根据的,任何改革都不大可能在目前进行,而且即使改,力度也不会很大.
MIDAS:人行拼命出来解释都是谣言。人民币迟早要动手。问题是人行还没准备好。很可能还要花几年时间。对人行来说没什么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是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是外国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