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开始,美国连续在四次大选中,久经沙场的老兵败在年轻时逃兵役的候选人手下。这多少是因为美国人觉得胜利来得太容易,一切都靠高技术,打仗如同玩电子游戏,似乎通过计算机键盘控制无人驾驶飞机就能克敌制胜。在这种盛世的心态下,老布什、多尔、麦凯恩、克里等等战地英雄,竟无法感动美国人。在某种意义上,伊战就是军事上的IT泡沫。美国人完全低估了战争的凶险和艰难,乃至让几个当年的逃兵经营战争,最终导致了今日的乱局。《经济学人》封面中伊战的主题不仅突出,而且全被阴郁的情调所笼罩。2月24日的封面,布什全身被缠满绷带,早已遍体鳞伤,题目是“拯救布什总统”(Saving the Bush Presidency)。3月31日一期封面的题目是“困守” (Besieged),上面是身着戎装的布什、切尼、和莱斯,在白宫前躲在沙袋工事后面,手提冲锋枪,摆出一副打到最后一个人的架式。6月13日的封面则是个黑色幽默式的漫画:布什骑在马上,一边挥舞指挥刀,一边吹响冲锋号,顶着枪林弹雨,战马惊惧不前,身后的美国人打着国旗,却在那里坐壁上观。美国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决心。
不过,美利坚帝国的衰落绝非布什一人之责,也不是一个伊战能解释的。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和金融市场的危机,则展示了更深层的原因。房地产市场所反映的,本质上就是“帝国之民”的自我估价。首先,他们作为世界独霸,觉得自己特别值钱;第二,不管自己的收入如何,他们都觉得自己应该住比别人大的房子。房地产价格的泡沫,一方面是美国人对自己估价的膨胀(自己住的房子明明仅值二十万,却认定那应该是四十万),另一方面是对帝国前景的无限乐观(买了明明买不起的房子,期望日后帝国的发达能进一步推起房地产市场,自己可以高价卖出,甚至意外发财,能够拥有自己现在不敢想的财产)。《经济学人》则在2005年6月18日一期就发表封面故事,称美国房市必跌,而且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2007 年则是这一预言兑现的时刻。房市的崩溃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美元的缩水。3月24日的封面是“房市困境”(The Trouble with the Housing Market),一个箭头直指向下。11月17日的封面则是“脆弱的美国经济”(America’s Venerable Economy),一个身着美国国旗的泳装的少女在海面上游泳,水下一条硕大无比的鲨鱼,正张开血盆大口向她冲去。12月1日的封面,则是华盛顿驾驶着一架着了火的飞机,正在紧急下降,标题是“对美元的恐慌”(The Panic about the Dollar)。一句话,2007年不仅是布什政府内外交困的一年,也是美国缩水的一年。如今一美元还顶不上一加元,差不多是半个英镑,一欧元几乎相当于一个半美元。欧洲人节日购物,飞到纽约,算上机票价格,也比在欧洲的城市购物便宜。感恩节期间,纽约、波士顿等城市的购物中心,到处是提着大包小包的欧洲人,就好象八十年代在美国花钱如流水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