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938|回复: 1

走上投资正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0 15: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投资可能使人害怕,但不去投资的想法更为可怕,正确的投资,不仅带来财富,同时还带来精神享受,成功的投资同人生的成功是休戚相关的。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曾说过:“未来30年有两件事情是很肯定的:生活费用会越来越高;而股市及经济情况会更好。你可能对前者无能为力,但你若学习如何正确的投资,便可从后者获得不少利益,从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投资股票这一行十分诱人的一点是:有时,一位一点不懂的人却干得很出色。很不幸,正是这一不需要专业知识也可以干好的错误印象,成为你以后的大陷阱。要知道这一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当你决定买卖一只股票时,你就开始了与那些以全副身心精力和热情投入该事业的人们竞争。在许多情况下,那些专业人士常常与你的交易相反,总的来说,他们深深打垮你。那种认为“我傻,别人比我更傻”的搏傻主义是行不通的。

俾斯麦说过:“每个笨蛋都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聪明的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这就是先理论后实践的目的所在。虽然熟悉理论的人不一定能实践得好,但是懂得一点投资方面的知识会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这比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得了。

股市已有百余年的发展,自巴菲特靠股票投资成为世界首富,就标志着人类对股市投资实践已达到颠峰,已有的各类理论与实践以相当丰富完备,很多方面我们已无须长期探索,充分向前辈学习,集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实际,创新成为自己的投资风格,是现实的选择。

正如古人云“师法乎上”,要学就要学最成功的人。格莱葛姆、巴菲特、费雪、林奇等人无疑都是经历长时间历史检验的很好的老师。老手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老手知道规则,而大师知道规则后面的真义。

我们要学习大师的思想精华,尤其是我们可以在实际中运用的精华,对任何方法的生搬硬套都将是会走向失败,我们绝不可能买到导致他们成功的一模一样的股票,包括他们自己也不可能每次都买到与过去一样的股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假设他们到了我们这样的市场将如何成功的应对。

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普通投资者或者是投错了师门,将一些经不起长期历史检验的方法作为学习的对象;或者是过于自信,妄图自己找出股市获利的秘决。这两类人放着众多非常成功的投资经验不去学习与用心体会,浪费了金钱是小事,而浪费了时间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大部分年轻人大多是一无所有的,他们唯一的资本就是时间。时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谁也挥霍不起的,长时间的复利效应可以创造无比巨大的财富,时间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投资的时间够长,一笔小钱最终会变成一笔巨额的财富,一颗小树种细心栽培,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但你要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或是连一件将树种埋进土里的小事都不愿做,你将无法收获森林。

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股市最迷人也最害人的一点就是看上去每天都有机会,但真正可以把握的机会却极其之少!美国长期的证券市场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在长达十年的牛市中,能赚到大钱的人也是极少数的,而作怪的就是市场的高效率。而中国的证券市场的确是越来越成熟而有效率了,对于希望通过股市长期投资获得巨额收益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这个特点,除了磋砣了岁月以外,是不会收获更多好东西的。  

“我能测算天体的运行,却无法揣度人类的疯狂。”牛顿如是说。绝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市场,大众所依据的是在日常的操作中赚到了钱,并没有对自己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概率分析,也不在乎自己的方法是否长期有效。少数投资者,以及西方投资理论界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不可能通过持续稳定地对市场的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来获利。

长久以来,大多数认为能够战胜市场的人所采取的主动型投资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的实际投资绩效并不如意。历史记录可以告诉我们:“人不能战胜市场!”。从几十年美国基金的操作纪录来分析,大多数运用主动型投资策略进行管理的基金,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低于标准普尔指数。即便在最好的十年中,传统的主动型共同基金也只有26%实现了优于指数基金的业绩。从《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所收录的45年历史收益数据可以看出,在晨星杂志所跟踪的所有共同基金中,80%收益率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水平。

从科学的统计概率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结论:显然绝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各种机构、投机资金、各路所谓的“庄家”都不可能持续稳定地战胜市场!

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一个效率市场,绝大部分人都将碌碌无为向平均收益靠拢,美国几十年也就出了巴菲特、彼得·林奇、费雪几个大投资家。从日常短期波动来看,股价服从随机行走理论,谁也无法确定地进行精确地短期预测,如果谁能长期准确的预测短期市场波动,他的财富早就排在比尔·盖茨之前了,证券市场一百年来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由于大部分人都无法战胜市场,所以西方许多投资者选择了指数化投资,力求使自己的投资尽量指数化,以获得证券市场的长期平均收益。无疑这种方法不会输,但也别想赢太多,不可能获得超级利润。

难道没有战胜市场的方法存在吗?有!但这种方法往往特别难,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只能是极少数人的小概率事件。用庞格罗蒂的话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人们充满了贪婪、恐惧或者愚蠢的念头,这一点是可以预测的。而这些念头导致的结果却是不易预测的。”巴菲特如是说。原因大概有三:

1、主观判断的大机会的实际结果往往是打了折扣的,你必须要留下一定的误判空间。人总是过于乐观分析机会而将风险抛在脑后,谁也无法避免这一点。所以经过仔细选择具有诸多有利因素的大机会往往实际上只是中等机会,或者只是小机会,但多多少少还是能带来一定赢利,而你所认定的小机会打了折扣就几近于无了。

2、不存在可确定的小机会。按照彼得.伯恩斯坦的言论,不确定性是市场永远的伴侣。连那些深思熟虑认为的大机会都经常大打折扣,小机会就更加难以确定了。频繁的抓小机会,就会趋同于投币概率,向市场平均值靠拢;而耐心等待相对可确定的小机会,往往就几近于抓大机会了;这个世界往往走向两个极端,很少有人能够作到绝对的中庸,在多变的证券市场尤其如此,与其在两边摇摆不定,不如专心于一个极端。

3、大机会一定有,关键是耐心等待。人们总是深深地怀疑,自己能抓住大机会吗,正是这种怀疑使得人们力图去抓看上去经常有、似乎更有把握的小机会,到了真正的大机会来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小机会套住的状态。我也曾深深地怀疑过,但多年的实践后,我终于明白了一点:如果这股市每年不大幅波动一、两次,就不是股市了;再好的股票,如果没有大幅的上下波动就不是股票;你所要作的就是锻练识别能力与耐心等待。

这里顺带分析下高价、低价股的机会比较问题:

1、有人认为好的股票往往被高估,坏的企业往往被低估。而我们国家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我们这个市场大多数时候是绩优没人理睬,垃圾投机盛行。

2、又有人认为好的企业往往价高,坏的企业往往低价,高价机会少,低价机会多。但问题是高价未必高估,低价未必低估。事实上,好的企业只是有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敢买高价的投机客较少,反而处于相对低估状态;相反,人们总是乐于在低价股中投机,反而是高估了。

3、我国的高低价股价差远不如西方成熟市场,西方的好股票几百美元的比比皆是,垃圾股一、两毛钱的也很多,而我们最便宜的也有几元钱,最贵的也不过几十元,证明了低价高估、高价低估的状态。

4、在我们这样高市盈率的市场,根本不存在被低估的低价股,那些本身素质很差的垃圾在没有真实的重组前即使被炒高了,最终还是跌回原位,而在浩如烟海的垃圾堆中,你很难知道哪个是真正有效的重组。

5、如果垃圾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好股票也同样处于相对低估状态;如果好股票处于相对高估状态,那么垃圾一样股价高企,好不到哪去。

6、高价、低价中都有机会,我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但只有能加以利用的机会才是机会,对于我来说,由于高价股相对数量较小,有利于缩小研究范围,我更善于到高价股中寻找机会。
发表于 2007-11-21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手知道规则,而大师知道规则后面的真义。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4-17 17:16 , Processed in 0.0147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