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310|回复: 2

中国经济,热吗?(高善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7 11: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善文:中国经济,热吗?2007-07-26

今年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披露过程大体已经尘埃落定,2季度当季经济增长率达到十几年以来的最快速度,6月份当月的消费物价指数创下三十多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这些明显出乎此前市场预期的数据形成的惊愕已渐趋平息,其所引发的政策变化与市场影响也已无需讨论,但一个仍然值得仔细分析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到底热不热?如果热,那么根源在哪里?
如果观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数据,判断经济已经过热似乎证据充足,毕竟这两项指标是经济过热的重要表现,其增长水平也显著高于分析人员在年初的预测水平;然而,如果进一步研究其它经济数据,并对照经济过热应有的一系列表徵来看,判断现在经济已经过热可能为时尚早。
计算剔除食品因素后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看,今年以来其增长率始终维持在1%左右,迄今并未表现出明显加速的态势;作为对比,在2003-2004年中国经济走向过热的过程中,核心通货膨胀则从2003年1季度负0.5%的水平一路上升到2004年4季度1.4%的水平。2005年以来,核心通货膨胀总体上一直稳定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尽管许多评论强调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测量存在一定偏差,也许低估了其真实水平,但就通货膨胀的趋势而言,官方的数据仍然是比较可靠的。核心通货膨胀保持稳定,并不支持经济过热的判断。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看,2003年初大约处在2.4%的水平,此后一路上升到2004年10月8.4%的水平,加速态势十分显著;自那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大体上在一路下跌,今年6月份的水平只有2.5%;从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看,2003年初的水平在3.2%左右,此后不断加速到2004年10月份14.2%的水平;此后这一价格指数总体上也在下跌,到今年6月份的时候只有3.4%。因此,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价格指标看,其趋势与核心通货膨胀的表现比较接近,并未表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绝对水平也不高,显然不支持经济过热的判断。
从经济面临的瓶颈约束看,2004年全国许多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拉闸限电现象,货物压港、铁路运输相当紧张;由于近几年来在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投资,2005年以来瓶颈约束明显缓解,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仍然在下降过程中,电力供应充足,在港口、铁路、煤炭等领域,经济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瓶颈约束。
如果认为目前中国在某些领域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供应不足的话,那这些领域可能是股票、房地产和土地等。这些领域价格的上涨更多地可以从资产重估的角度来理解,并不显示实体经济的总需求明显高于经济的供应能力。
从国际收支情况看,2002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在2.1%左右,此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占GDP的比例开始下降,这一过程持续到2004年的3季度,其中2003年和2004的1季度还出现了少见的贸易逆差;2005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始终在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延续至今,至少还会再持续数个季度的时间。因此,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经济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过热迹象。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剔除贸易顺差(经常账户顺差)来估算国内需求的增长率,即国内消费和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增长。初步的计算结果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内需的增长率大体与1999-2002年期间的水平接近,甚至略低于那段时间的增长率;不用说,现在的内需增长率显著低于2003-2004年期间的水平。
一般的看法认为1999-2002年期间中国存在内需不足的局面。从这样的计算结果来看,如果认为现在的经济增长率太高,那么比较明显的原因仍然是贸易顺差增长太快;从国内需求的增长率来看,并没有证据显示经济明显过热。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看,目前的投资增长率比2003-2004年期间要更低,甚至低于2006年2季度的水平;就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本轮经济周期来看,目前的投资增长率至多算是处于偏快的水平。
需要讨论的是,目前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长率均显著高于1999-2002年期间的水平,但内需增长率却和当时的情况接近,显示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对比这几年固定资本形成数据看,有把握相信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大大高估了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偏差的来源与统计方法有关,比较明显的是对土地、二手设备和中小项目的统计处理。
从这样的讨论看,尽管今年2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令人惊愕,但总需求增长仍然没有超越经济总供应能力的增长;就需求增长的结构看,非常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并持续显著快于经济的总体增长率而上升,剔除外需因素后,国内需求的增长率仍然处在比较正常的水平。
当然,这并非显示现在的经济状况完美无缺,除了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人们对于泡沫的担忧外,在食品价格上涨的背后,也许还蕴藏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经济现象。
多年以来,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中食品类价格的波动与GDP缩减指数的波动基本同步,暗示在粮食丰歉等微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更基本的力量在制约着食品类价格的变化。就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在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同时,GDP缩减指数也在上升,显示这一历史上的同步关系仍然维持。但是,为什么GDP缩减指数在过去三个季度里会止跌回升呢?
如果进一步计算各次产业的价格缩减指数,可以看到,造成GDP缩减指数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三次产业的缩减指数在上升;迄今为止第二次产业的价格缩减指数仍然在下降,这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表现是一致的。第一次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已经很低,其价格变化也许存在一些微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粮食用途的变化、国际粮价的传导等,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第三次产业的价格缩减指数会止跌回升?
众所周知,第一、二次产业的大多数产品是可以贸易的,其价格水平在国际范围内决定,并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相对来说,第三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无法贸易的,其价格水平在国内市场决定。
理论上,一个国家的汇率升值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名义汇率的变化,即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等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动;另外一种是通货膨胀,主要是经济体系中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更快地上涨。由于非贸易品构成了可贸易品生产过程的投入品,所以在非贸易品价格上涨更快的条件下,贸易部门的利润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下降,这等同于汇率升值。
经济中的非贸易部门包括许多行业,例如电力、铁路运输、金融服务、房地产等。非贸易部门的价格要更快地上升,可以来源于需求增长更快,也可以来源于成本上升推动。对于电力等非贸易品需求上升的情况而言,由于电力供应能力可以快速复制,行业自身也存在技术进步的空间等原因,所以需求压力导致的电力价格上升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汇率升值压力要通过通货膨胀以及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来释放出来,价格的压力必然主要集中在供应能力无法快速复制和增长的非贸易品部门,这主要包括劳动力和土地、房地产等要素部门。换言之,在名义汇率升值比较慢的情况下,汇率压力将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工资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至少在非贸易品部门如此),表现为土地、房地产等难以复制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那么这一上升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看起来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资产价格重估推动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上升,这一过程还会抬高生活成本,从而演化为成本推动的劳动力工资上升;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高投资形成对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巨大需求,从而形成这些要素价格的上升。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资产价格重估的过程无疑已经发生,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至今还在持续,可以肯定,投资持续高增长在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市场上形成的需求压力可能也在逐步表现出来。
在经济数据中,这一表现除了投资本身的高增长外,还将表现为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以及第三产业价格指数快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这些特点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似乎有所印证。
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在汇率升值压力导致国内资产价格重估的同时,在实体经济部门内部,也正在形成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非贸易品价格相对更快上升的局面。今年上半年里,第三产业价格指数的上升,以及由此推动的食品价格上升也许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当然仍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的数据来做出比较确定的结论。
发表于 2007-7-27 20: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热不过热,别的都不用看,看吃就行了。
全世界而言“吃穿住用行”里的“吃”排在第一位,如果食品,尤其是基础食品现货价格涨的太猛烈,经济想不热也难。
人可以不住疯狂上涨的楼市,也可以不买疯狂上涨的股票,甚至可以不去吃疯狂上涨的猪肉。可是大米白面玉米面另加食用油以及鸡蛋蔬菜,这可是全世界老百姓每天,只要是一个大活人,都要吃的东东,如果这些基础食品涨价太牛X,那么什么东东都会涨。
基础食品涨价——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各类工业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工业品价格上涨——导致社会总CPI上涨——导致通货膨胀上涨——基础食品继续上涨,唉,大概就是这么个恶性循环吧。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可以搞什么高增长低通胀,现在可就完全是高增长高通胀了。
预计下半年除了用特别国债手段以外,撑死也就会再升两次利息,可惜,恐怕这样的话,实际利率还是负的,央行的印钞机,并不会说,因为要宏观调控了,它就会乖乖的停下来,相反,为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君不见每年从大学里出来多少劳动力,再加上社会上的待业者以及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的因素,社会就业是要影响和谐社会这个大理论地),国内经济就必须继续快速增长,可是这样一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内需就算再旺盛,大批的商品仍然会向国外出口,再加上货币供应量也就会大幅的增长 ,后面偶就不用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4: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对,既然看清了这样的大趋势,后面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也就不言而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10-6 21:48 , Processed in 0.0127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