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805|回复: 0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策略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 16: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建位

我先是写了几本关于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的书,又翻译了彼得林奇的两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
两位投资大师都是价值投资,一个是公募基金,一个是私募基金。
也认识国内一些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中的价值投资者。
我发现,尽管都是公募和私募基金都是价值投资,但由于体制的原因,投资风格有很大不同
比较一下二者价值投资风格的不同,感觉十分有趣。
1.       集中投资
私募基金能够集中投资,但公募基金却有10%上限。
私募基金规模小,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但公募基金规模大的话,不得不进行分散投资。
但是大羸的前提是集中投资赌对了,否则也会大输。
公募基金不得不分散投资,不容易战胜市场,但更容易跟上市场。
不过公募基金分散投资,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得好的业绩,林奇曾持有1400只股票,13年平均业绩为29%,超过巴菲特年平均22%的业绩。
关键还是在选股。
2.       私募基金想大不了
公募基金只要业绩好,阳光下,很透明,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做大了,可以买更好多股票,好股票也可以加仓。
私募基金尽管业绩好,却只有少数人知道,地下的,不透明,主要是品牌相传,而且客户资金门槛高,很难迅速扩大规模。
他的私募基金投资合伙公司,从1956年到1965年做了10年才做到2600万美元。巴菲特如果不是利用保险资金的话,资金规模也很难扩大。
而林奇1976到1989年13年就从2000万做到130亿美元。
不过正如巴菲特所言,规模越大,越难战胜市场。林奇也感叹,规模大,管理人的管理费多了,但投资人的收益水平往往容易下降,基金经理要想继续战胜市场,付出的努力要比规模小时多得多,连林奇也不得不在46岁就退休。
3.       业绩压力
公募基金业绩季度和年度排名压力很大,直接确定申购、影响基金经理奖金甚至位置,不得不短期投资,做业绩。
私募基金则没有这种压力,可以更多地追求长期业绩。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做到74岁还在做投资,而且越做越快乐。而林奇46岁就选择退休,可能与压力有关。
但其实私募基金业绩压力更大,除非你比公募业绩更好,而且要好出一大截,否则谁还冒风险找你呢?
在美国,私募基金合法化,容易做大,但在中国没有合法化,只能业绩更高,才能从公募基金那里抢来大客户。
4.       长期持有
私募基金能够长期持有,但公募基金却受制于业绩排名,不得不波段操作。
但是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想价值投资,但投资人却想迅速赚一把就跑。
也有许多投资人一看股票在跌,就害怕,频繁问管理人。尤其是大客户,管理人不敢得罪,所以私募基金长期投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巴菲特不允许客户过问投资组合,不得干涉投资决策。
但很多私募基金并没有巴菲特这样的声誉,客户不一定给这样的自由。
有些公募基金,由于并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客户,都是小散户,反而有可能更自由一些。
林奇就可以。
5.       信息披露
私募基金可以隐蔽身份,但公募基金却不得不定期披露,结果容易暴露动向,大家都不愿抬轿。
巴菲特从不暴露自己的投资,才能低价买入。
而林奇则只能逆向投资,在别人极不看好时,火中取栗。
但是在中国随着基金主导市场,有时有些成功基金成了风向标,反而容易一投市场就跟,尤其是许多基金共同看好一只股票,比如茅台,迅速拉升股价,很快实现预期盈利。
6.       监管体系
私募基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太多限制规定,即使是不合理不合法也可以做。
但公募基金管得较严较多,很多事情即使合理合法也不能做。我说的法是大法,合大法,如证券法,但不合小规则,如基金投资规定。
除了外部监管,内部监管更是条条框框很多很细,公募基金受的束缚很多。
巴菲特想做股票就做股票,想并购就并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完全说了算。
林奇是明星基金经理,客户信任,老板信任,才有很大自由,一般公募基金根本没有这么多自由,外部和内部监管很多。
不过,尽管监管限制了公募基金的活动范围,但丧失了机会,同时也少了许多风险。
7.       研究力量
私募基金研究队伍肯定无法与公募基金比,但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公司,特别专业,甚至胜过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研究队伍庞大,覆盖范围广泛,扩大了价值投资的选股范围,尤其一家基金公司下不同基金经理之间,不同研究员之间,经常沟通,有交流出火花的优势。
但是如果体制不开放自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明哲保身,反而会压灭火花。
反而私募基金和许多优秀券商研究员保持密切联系,感情优势加金钱优势,容易得到比报告更及时更详细的东西,能够比基金内部研究更早一步。
研究力量很重要,不过基金经理更重要。
林奇有不少研究员,但更倾向自己亲身调研做研究。
巴菲特根本没有任何研究员。
研究只能是参考,关键是投资者自己决策。
参谋只是参谋,元帅就是元帅。
8.       投资执行
私募基金管理层次极少,许多大投资,老总一个人拍板就行,甚至一个电话,马上就投了。
但公募基金有投资委员会,有很多程序要走,但有时机会稍纵即逝。
不错,集体思考决策,会避免个人决策失误的巨大风险,但损失的机会更大。
但许多情况下,投资是明星个人的艺术表演,就像NBA和英超一样,明星的作用很大。因为市场变化很大,公司在变化,并不是每个领导成员都能从迷雾中看出未来。
巴菲特根本没有决策委员会。
林奇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而私募基金更容易发挥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更容易产生官僚体制,限制明星的发挥。
怪不得有许多公募基金经理明星到私募基金。
9.       发展前景
一个合理的市场格局是:私募多,公募少。
但中国目前是公募主导,管理层大力扶持,而私募基金还是地下的,没有合法化。
过去是公募基金大发展的几年。
未来应该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几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4-7 02:27 , Processed in 0.0117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