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在10月22日头版发表每周金融观察文章题为:当前货币政策缘何难以进一步放松。 全文如下:
虽然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9%,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但这一低通胀数据,并没有为货币政策放松赢得空间。
并非CPI数据降得不给力,而是货币政策目前没有更多进一步放松的理由。
从央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高达1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2万亿元。尽管其中的人民币贷款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7.3%,为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但银行信贷融资之外的信托贷款、企业融资等却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前三季度信托贷款增加7015亿元,同比多增617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6万亿元,同比多7186亿元。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居高不下,说明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非常充裕。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和一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在银行贷款难以满足或不符合商业银行信贷条件下,通过直接融资或取道“影子银行”获得了满足。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且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更是在社会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宽裕的社会融资使各地出台的区域经济增长计划、基础设施投资等,拥有了充足的资金保证。考虑到当前全社会“金融紧、实体松”的融资格局,即便央行现在降息或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那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投资或地方政府项目,依然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在此情况下,央行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只会使全社会流动性泛滥。
从货币供应量看,9月末的M2余额为94.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8%,高于上月末1.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也高出1.2个百分点。由于今年M2的预计增长目标为14%左右,而为了稳增长,支持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央行通过年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特别是逆回购的持续不断操作,增加货币供应量,9月末的M2余额增幅已高于14%,也高于市场预期。此外,近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表现非常抢眼,上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上涨。由于9月份的贸易顺差扩大、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有企稳迹象,而最新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也表明,经济筑底企稳的可能性大增,美国QE3也带来了美元走弱的压力,这些因素都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如果人民币升值势头延续,外汇市场将会出现“卖美元”的状况,“热钱”也会回流国内,央行外汇占款更可能在10月份继续保持正增长,外汇占款释放的基础货币也会较快增长,M2的同比增速更会继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不仅实体经济难以吸纳超预期投放的流动性,也将会给目前刚刚涨幅收窄的房价注入新的上涨动力,中长期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CPI走势看,目前猪肉价格进入上行周期,而随着天气转冷,蔬菜等商品的价格也可能再度上升;而国内稳增长政策有可能催生新一轮投资升温,带动物价过快上涨。此外,美欧日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大宗商品价格存在继续攀升动力,输入性通胀因素有可能成为拉升国内物价水平的重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汇集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将会给明年的CPI带来上行压力。
从银行间市场来看,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3%,仅比上月高0.09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1%,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资金价格总体平稳。而从上周的隔夜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看,市场资金面表现得较为宽松。
从上周的逆回购操作情况看,10月16日央行仅开展了180亿元7天期和58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10月18日,央行更是仅进行了总额300亿元逆回购操作。逆回购操作量较上周大幅缩减,一方面表明,由于银行体系资金宽松,一级交易商逆回购报量减少,央行被动降低操作量;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资金面的宽松,让央行削减了操作量。
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在IMF年会闭幕上的演讲中说,“防通胀、稳增长、创就业、维持内外平衡”,是中国面临的四大政策目标。易纲还表示,今年中国CPI涨幅有望保持在2.7%左右,今后需密切关注农业和农产品价格以及输入性通胀对CPI的影响。在这里,央行将“防通胀”放在四大政策目标之首,对输入性通胀保持高度关注,足见央行对通胀的警惕。
尽管难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央行也不会将货币政策收得过紧。从9月末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会议看,央行仍坚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的基调。可见,当前的货币政策重心,并非放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信贷总量上,而是要针对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导致新增贷款下降的情况,在平衡中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事实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高经济增长,当前的问题在于需求,并非可贷资金的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