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12,Henri Cartier Bresson,上海
“一小时之内,银行门口就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人们去兑换黄金(gold rush),租界警察动用全部警力,才勉强维持这些人起码的‘排队’秩序,光我所见,就有10人死于互相踩踏。”布列松是如此描述这张照片的。
“决定性的瞬间”此一摄影观,其实是综合了布列松所习得的所有知识,例如诗学、文学、绘画、哲学、电影、摄影、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这些知识都已被融合,成为他的血肉与灵魂,所以,他能以各式各样知识性、哲学性的观点来看待他所身处的世界,所以,他能以敏锐、旁人无法察觉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
正因为在“决定性的瞬间”之前,有这么多的影响元素与知识背景存在,那么就算是“快门时机”、“曝光”与“构图”,这三个被摄影界认为是关键的技艺,在布列松的丰富性之前,也就微不足道了。 在“决定性的瞬间”这个摄影观提出后,有无数摄影师想要依循着这个观点,成为布列松第二,但世上再也没有第二个布列松。为何?因为摄影师们忽略了布列松丰富的学识,社会科学研究者都知道,学识,是增加观看世界多样性的方法。但一般摄影师只目光仅限于技术探索,反观布列松兼具了丰富的学养与纯熟的技术。因为他看的比“只是”摄影师广,比“一般”摄影师深,他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所以,他能观察到这世界的“决定性瞬间”。 不容一言以蔽之的“决定性瞬间”,我们怎么认识?就采取现象学取径,还原事物的本质去探讨。 “决定性的瞬间”,其本质为何? 究其实,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无人能模仿的原因,正因他是饱读诗书的布列松,观察力与众不同,所捕捉的影像也与众不同。所以,“决定性的瞬间”,本质上来说,就是布列松本人,而认识布列松本人摄影观最的最佳方策,就是听他自己怎么说,所以,次回就来审视他的看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仍被战争弄得四分五裂,我和卡帕、西摩都有同感,觉得去殖民地国家很重要,那些地方就要有什么变故要发生了吧?我因此在远东待了三年。情况一旦酝酿成熟,紧张又达到顶点,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