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864|回复: 11

我在中国央行学到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2 0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中国央行学到什么?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 李稻葵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我在2010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时,知道自己准备不足,尽管我已经在美国和香港教授经济学近20年。实际上,极少有人能做好准备:中国经济规模巨大
、情况复杂,各项制度也还处在起步阶段。金融危机让我的任务更加困难,因为它暴露了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
我在货币政策委员会完成自己的任期后,得到三项根本的收获。这些收获对试图理解货币政策如何制定(尤其是在中国)的读者可能有用。
首先,认定央行是独立的,是一种无益的迷信。理论上,独立性是抵御面对竞选连任的政治人物的压力的有效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国务院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由自主
的银行职员管理,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官员会受到政治冲动的极大影响。或许如此,但中国领导人通常在任时间长达10年,他们会像长期任职的央行行长,如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那样,重视自己的政策遗产。
实际上,与单纯的独立模式相比,中国央行与经济机关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更强有力地抵御地方政府、股票投资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这些角色都要求实行宽松的货
币政策。货币政策委员会中不仅包括央行官员,还有来自财政部,以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的官员。
即便如此,当中国总理最近表示,只有腐败和通胀两个因素可能动摇他的政府时,我还是有些震惊。他对这两个因素,当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的第二个收获是,对于价格型工具的力量,不要抱有太大的信心。价格信号在货币体系内可能不会足够快地产生效果。以贸易平衡为例,它取决于进口方和出口方之间现
有的合同,这些合同不会对汇率变动快速做出反应。减少贸易顺差或许是一项政策目标,但让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很可能导致进一步升值的猜测,进而产生类似泡沫的
汇率变动。
我的第三个收获是,要尊重投资者情绪,但要平稳且耐心地逆投资者情绪而动。这实际上是经济波动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于央行官员来说不幸的是,我估计货币政策至多能影响到50%的投资。央行官员必须尊重投资者情绪,这并非因为投资者是正确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动量特别大,就像一
艘巨型油轮一样。我们应如何改变这样一艘巨轮的航向呢?要及早且平稳地转向,同时要有耐心,别指望政策立竿见影。
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中国投资者普遍感到悲观。当时,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是通过降低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微妙地改变投资者的想法。然而,到了2010年年中,
投资者情绪已摆向另一个极端——年产出增长率达到10%。于是,央行又追求紧缩政策,同时对银行和房地产行业实施更严格的市场监管。到2011年年中,投资者情绪终于
企稳。
展望未来,中国央行官员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降低中国巨额的人民币广义货币存量——其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190%。其中有30%被锁定在中国央行,使其成为全球资产负债表规模最大的央行。这么多的货币是持续存在的破坏整体经济稳定的力量,且受到储户情绪的摆布。
中国需要进行改革,必须扩大证券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规模,以便把银行存款吸引过去。中国也必须采用银行贷款证券化,即把一些优质银行贷款转换成债券,以使银
行筹集到资本,变得更为稳健。
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前,中国的资本账户不可能实现完全兑换,汇率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由化,人民币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名符其实的国际货币。
本文作者是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PBoC)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
译者/何黎
发表于 2012-5-12 06: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价值,谢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给中国金融时报撰稿,要写给老外,然后再翻译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12: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1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livermore

“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前,中国的资本账户不可能实现完全兑换,汇率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由化,人民币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名符其实的国际货币。”

这话就是对外国人说的吧。

你在国外可能知道很多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和误解,直接对话更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13: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我觉得李说的挺好的,几年央行高参心得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20: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并不多,其实没涉及多少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04: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9 04: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h-Q

黄小鹏:央行独立性真是一种迷信?

中国前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先生日前在媒体撰文,坦率地讲述其在央行两年任职过程中的收获。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和个人、企业的决策,因此人们对其制定过程非常关心,甚至央行官员的学术背景、经济思想乃至性格特点都会引发人们探究的兴趣。像李稻葵这样的局内人开诚布公地谈论其个人感受,在中国还不多见,显然,他的文章对于人们了解“庙堂的秘密”是有帮助的。

不过,对于李稻葵先生提到的三项收获,笔者倒不敢全部苟同,其中主要是第一条。事实上,当我看到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理解央行的独立性,着实感到有些吃惊。

李稻葵彻底否定了人们对于央行独立性的固有认识,将央行独立性视之为一种神话。言下之意,当前这种由内阁来给货币政策最终拍板的模式相当良好,所谓的央行独立性根本是一个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按他的话来说“独立性是一种无益的迷信”。他给出的理由有三:一是中国领导人一般任期十年,因此不会产生竞选连任所带来的政治冲击;二是央行与经济机关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更强有力地抵御地方政府、股票投资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三是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危害有极高的警觉性。这三大理由初看起来都十分有理,但全都经不住仔细推敲。

首先,长任期制并不能确保官员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不能确保它不会为了短期目标或解决短期的燃眉之急而牺牲或放弃掉一些长期或更有价值的目标。

恰恰相反的事实是,与那些需要不断承受选举压力的体制中的官员相比,中国官员行为的短期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在地方政府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很多官员事实上是终身职业官僚,按理说会极为重视自己的政治声望,但追求起“政绩”来,完全可以牺牲长期目标。地方政府如此,中央政府也并非神性实体,同样具有人类普遍的弱点,同样会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时,赋予短期目标更高的权重。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一般性经济政策,对货币政策同样适用。

退一步说,即便政治家在面对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冲突的诉求以及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经济目标与政治社会目标之间存内在冲突时,能够以不偏不倚的“公心”为出发点,它也未必能最终做到公正。其中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货币政策的作用和传导机制十分复杂,同样政策会因环境的细微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同时,货币政策往往具有明显的时滞,一项具体决策的时滞可能是几个月,而某种政策倾向对经济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时滞可能长达数年。赋予掌握这种复杂知识且立场相对超然的央行最终决策权,既符合专业性原则,也符合权责对称的原则。

事实上,过往多年货币供应(M2)远超实体经济需要的高速增长就足以证明,寄望于一个“重视自己遗产”的长任期政府能够断绝通货膨胀的危害,是过于天真了。

其次,目前货币政策咨询议事阶段实行“九龙治水”,这导致各部门间难以避免掣肘,使得最终政策建议很可能偏离最优。现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不具备决策权,与一些国家那种一人一票制且拥有决策权的委员会,有着本质区别。更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由财政、统计、金融系统官员及学界人士组成,要说这些人在讨论货币政策时,完全没有自己的部门利益,恐怕不是事实,要求他们每个人都从央行银行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恐怕也不现实,这样,相互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掣肘,有可能使货币政策偏离最优。相反,地方政府、股票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商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影响到最高的政府决策,并间接体现在货币政策上。要隔离这种影响,最重要途径是赋予央行独立性,使其能相对超然地面对这种压力,恰恰相反,不是像李稻葵所认为的那样,应把这一权力交给中央政府。

最后,如果说高度警觉通胀,就能避免通胀的发生,也未免是一种天真之谈。事实上,从普罗大众到政治人物,没有人不知道通胀有害,但又有几人能抵挡通胀所带来的短期快感呢?人类历史上的几次超级通货膨胀,当局者未必不知道其严重后果,奈何面对其它迫在眼前的压力时,常常会选择通胀毒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超级通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的超级通胀,莫不如此。

事实上,过去数年中国的高通胀和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与中国央行缺乏独立性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现行经济决策体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权力过度集中。尽管一些人很赞赏这种集权模式,认为其决策效率高,但将货币政策也纳入其中,其结果一定是:央行具有很强的制造通胀倾向。当然,这种模式已经存在日久,改变起来并不容易,身在其中的人,也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但如果不识其弊,反而赞赏起来,就大可不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9 09: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现代央行的本质是,东西方的任何央行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环。搞清楚了本质以后其他问题就不难解决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都得听中央的话。在中国和日本,那就是总理办公室。在美国那就是总统办公室。在欧盟,我还搞不清楚到底谁的话算数,谁是真正的阿头。个个都说自己是阿头的乱七八糟的战国时代那么乱的体系和地方。

有些洋人的问题是相信和宣传什么独立的央行的胡扯。假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环,现代央行可以独立的话,那是概念上的误解。独立央行的迷信和全国一人一票的公正的社会的迷信都是过去一百年洋人走进去的思路上的死胡同。中国人的央行体系只是学洋人的玩意的时候拷贝了而已。

改革或改造央行的问题关系到,到底要不要维持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金融问题,也不是市场问题,也不是央行的问题。政治问题的本质是,到底怎样生产该社会的蛋糕和分蛋糕的问题。远远超过金融市场的问题。所以要改革央行体系的话,首先需要改革政治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06: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现代央行的本质是,东西方的任何央行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环。搞清楚了本质以后其他问题就不难解决 ...
midas 发表于 2012-5-19 09:34


谢谢老师!追本溯源是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30 13:19 , Processed in 0.0128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