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173|回复: 2

开一张革命的损益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 0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
  《南方航空》:你认为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中,第一是大部分省份的政权和平转移,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袁伟时:在清末,中国已经向三权分立的体制转化,那个转化而且是上下结合的。一方面是清政府立宪,有一个明确的纲领,将来中国的中央政权要走向这一步,另外要求各个省和地方也这样做。到清代为止,中国的政府行政机构,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是没有政府机构的。当时清帝国的朝廷,不但要求省、县政权这样转化,县以下的政权也要建立三权分立的组织。清政府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成立了全国性的筹备宪政的机构,地方则成立自治教育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公民教育,积极推进地方自治。成绩最显著的是袁世凯领导的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江浙一带也是成绩很显著的。
  应该说,三权分立的政权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慢慢生长,各个省的咨议局虽然还是咨询性的,但是当地的政府和总督都很重视,再跨一步就变为一个三权分立的政权。他们的目标很明显,就是我们将来要走向这一步,全国的资政院也成立了,司法改革成绩也非常显著。一个现代政府、现代国家的雏形已经涌现出来了。
  《南方航空》:你说的第二个收益,是指经济混乱的时期很短,经济持续增长,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
  袁伟时:清末宪政这十年,经济是发展的,从它的财政收入可以看出来。19世纪末,全国的财政收入大约在8000万两左右。到了1911年,它的预算是3亿两,因为革命风暴的影响没有完全实现,实际为2.6亿两,这说明当时的经济发展是很快的。辛亥革命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财政体系崩溃,收支不平衡,中央的财政都很危急了。但是,袁世凯上台以后,用铁腕手段来整治全国的财政,请有经验的理财能手出任财政、工商等经济领域的政府领导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辛亥革命后,整个经济发展相当快,1912年到1920年,工业发展年平均速度是13.8%。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结束了,结束以后,西方各个国家就很快出现经济危机,但是中国一直到1922年,经济都还在比较高的速度上发展。另外,从财政方面也反映出来,辛亥革命之后1914、1915年,很快就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也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南方航空》:你说到辛亥革命的第三个收益是皇帝退位了,君为臣纲的制度基础被摧毁,宗法专治制度的支柱摇摇欲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进入了20世纪最自由的历史时期,这方面的详情如何?
  袁伟时:清末宪政的时候,朝廷还是力图压制言论自由,压制集会结社的自由,但是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它一步一步退,公民的自由逐步得到扩大。辛亥革命以后,民国一成立,这方面的束缚就打破了,整个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这一段是20世纪中国最自由的时期。当然也有压制自由的各种各样的案件发生,但那是比较个别的事例,整体上来讲,言论的自由度、政治上的自由度都是一个高峰。在这个高峰里面,政治结社极其普遍,民国初年有几百个政党涌现。至于非政府团体,那就更加遍地开花了,而且真正由民间自由结合起来的各种团体影响非常大。比如商人自己自动组织起来的商会,在清末就有将近1000个。辛亥革命之后,每年以100个以上的速度增长。
  《南方航空》:这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了。
  袁伟时:当时,农村很多地区还是靠当地农民自卫团保卫。城市地区,商会就组织武装自卫的组织——商团,在本地维持社会秩序,保卫当地的公民财产、生命安全。商团的权力很大,但是不会随便侵犯别人;甚至政府的一些职能或者社会的职能都交给它们。比如救火的消防局,现在是政府机构,当时是商会下面的一个机构。另外,企业在工商部门的登记,一度由商会代劳。这个情况表明,一个真正的民间社会在成长。
  而知识分子团体就更加普遍了。从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其实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涌现出来了,有上千个报刊在宣扬新文化。当时的北洋政府还有一些限制人们自由的法令,1922年,报业联合会就发表了一个声明,说《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你们这些立法是违反宪法,宣布以后就不执行了。这一来,北洋政府也没有干预了。
  教育领域情况同样是这样的,办学是自由的,特别是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北京大学真正实现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制度,而且强调思想自由。不仅北大是这样,全国建立起来的各个大学都是这样办的,甚至有一些中学都仿照这样的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学校。所以说,当时是一个最自由的时期,那是名副其实,在那样一种状况下,民间力量很强大。这一阶段,除了革命后短暂的混乱,各个地方的社会秩序是比较好的。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军阀混战,全国的政局稳定不下来。
  《南方航空》:军阀混战的原因,就是因为军队被私人控制。辛亥革命之后,三权分立、宪政、民主的体制,大框架在全国已经建立了,但是形成了军事强人的割据情况,为什么当时没有实现军队国家化?
  袁伟时:这应该从中国新军的建立开始来说。在清末建立新军的时候,其主要思想是忠于皇室、忠于皇帝。袁世凯练军就是以忠于“督办”袁世凯作为思想教育的重心,所以新军没有忠于整个国家的观念。其他地方的军队由于受到革命党人和立宪派的影响,对民主的追求、对捍卫国家的观念比较明显。在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北洋军队是统一的,在那个情况下有可能往国家军队发展,但是,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袁世凯当时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这是其一。国民党建军,完全是党化军队,党军,而且党军里面是个人为中心的。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教育,就是学生要忠于本校长,忠于本校长就是忠于总理(孙文),我就是总理的化身。所以,这完全是按照私家军队的模式来建立的。这是历史对中国的惩罚吧。
  辛亥革命的三大损失
  《南方航空》:刚才我们说到了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你说,辛亥革命的损失也有三个,第一个是固有的政治秩序崩溃,外蒙古在沙俄蛊惑下宣传独立,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吧?
  袁伟时:任何一个社会原有的体系被破坏,都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大%
发表于 2011-10-3 17: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文章视角比较独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8: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的三大损失

  《南方航空》:刚才我们说到了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你说,辛亥革命的损失也有三个,第一个是固有的政治秩序崩溃,外蒙古在沙俄蛊惑下宣传独立,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吧?

  袁伟时:任何一个社会原有的体系被破坏,都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大有小,这就要考量它的损益,用现在的话讲是性价比。从中国整个版图来看,那时外蒙古就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当时是沙俄这个专制大帝国想把外蒙古吞下去,就鼓动一部分蒙古族的王公贵族领导分裂。应该讲,这不是一个进步的民族运动。在北洋政府时期,外蒙古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没有脱离中国的版图。袁世凯时期是这样,到了徐世昌和段祺瑞政权时期,大将徐树铮还领兵到外蒙去,把外蒙古收回来。

  另外,英国占了印度后还想吞并西藏,做了很多分裂的行动,这样就带来边疆的危机。大清帝国瓦解过程中,边疆出现很大的危机,虽然主体部分基本上没瓦解,但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南方航空》:但是,从后来外蒙分裂出去的情形来看,斯大林才是始作俑者,这个账还不能完全归结到辛亥革命身上。

  袁伟时:辛亥革命的时候,实际上沙俄就已经开启了分裂外蒙古的行动,到“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和斯大林政权继承了沙俄以前的做法,口头上说要平等对待中国,到后来,还是一步一步让外蒙从中国分裂出去。

  《南方航空》: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大量的民军、革命军涌现,军费突然增加4倍,财政体系崩溃,国库空虚,最严重的时刻只剩下9万圆。当时的军队有多少?

  袁伟时:这个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拿广东来讲,就是大量的民军进驻广州。所谓民军就是辛亥革命起作用的武装力量,除掉各个地方的新军(那个数量不多的,全部好像不到10万人),那些起作用的所谓民军很多是各地方的自卫团,再加上土匪武装、绿林好汉,或者是帮会的武装组织。同盟会搞的那些起义,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这些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出现以后,一方面财政负担很大,另外也破坏了大城市的社会秩序,这些人抢劫财物、奸淫妇女,什么事情都做了。广东的陈炯明就是用铁拳来整顿社会秩序,对民军严加整顿,大部分被遣散了。此外,当时的政治团体都同意借外债,不借外债的话,政府机关没有办法运作。

  《南方航空》:你说辛亥革命的第三个代价,就是原来听令于中央政府的军事组织分崩离析,形成了以地方督军为核心的、各自为政的军事强人统军格局,为日后的军阀混战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袁伟时:袁世凯在的时候,能够压得住北洋军队的阵脚,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除此以外,就是当地起义军,起义军很多就是新军的将领,他们都是各个地方的领导人,比如山西的阎锡山,就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四川等等各地方的军事强人都出来了。袁世凯逝世以后,全国统一的局面就维持不下去了,变为一个混乱的局面。

  从全国范围来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激进主义的主要代表—国民党的活动下,在全国带来了一个分裂的局面,甚至抛弃辛亥革命的成果,重建专制体系。镇压言论自由,北洋军阀有过,但没有所谓革命策源地广东那么厉害。在广东,国民党搞党化教育,党化司法,压制言论自由。这样,一个专制政权就在广东涌现,随着北伐慢慢推广到各地,成为威权统治专制政权。

  革命的成本

  1、资金来源

  1300港元  华侨筹资捐款:从兴中会成立到武昌起义猝发,期间孙中山共举行大小武装起义10次,耗资62万港元,80%由华侨资助。第一次广州起义筹资13000港元;第二次到第八次起义耗费20余万港元,由南洋华侨捐助;第九、第十次起义主要靠美洲华侨捐助,其中为了第十次起义即黄花岗起义,美洲和南洋两大地区华侨踊跃捐银18.76万元。

  武昌起义后,缅甸同盟会迅速上捐港币1万余元。

  华侨最大的资助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仅在辛亥一年,南洋华侨就捐助了500万至600万元的巨款。马来西亚华侨吴世荣和归国华侨到南洋募集资金300 多万,兴办中华实业银行。

  而1913年初,南洋各埠侨商组织“华侨祖国救财团”,设定“各东家捐身家的二十分之一,雇工于5年间每年捐1个月工资,共捐款8000万余元”,大部分专供海陆军费,另扩充实业用。

  3万两白银  商会团体资助:重庆商会资助入川后起义的鄂军3万两,资助川滇北伐军费30万两,支援成都军政府10万两,共40余万两。另据沪军清理处所制统计表,革命军于上海工商界所得各项助饷达57万余两。

  300万两银元  帝国主义借款: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向帝国主义借款的要求多碰壁,只获得日本大仓洋行的“苏路借款”300万圆。相反,北洋政府依靠四国银行团,在关键的1912年先后于3月9日—6月18日的3个月内获得1100万银圆的借款,后更于1913年获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年息5厘,分47年偿清。

  2、人力和枪支

  300名士兵  *以武昌起义论,由第八工程营的起义士兵300余名、子弹100发、炸药15磅和开口军刀12柄的规模,发展至阳夏保卫战期间的30000人。拿下汉阳兵工厂之后,获得山炮56尊,钢炮108尊,炮弹数万发,马、步枪各7500支,子弹228万发。往后各省起义所需枪支弹药,多来自于此。

  *云南起义于昆明军械局获取明治三十年式枪1000支、双筒无烟枪2000枝、单响毛瑟枪5000支以及克虏伯造管退炮弹数十万发、步枪子弹数百万发。

  *汉口各团体联合会对会员加以军事训练,发毛瑟枪2000杆。

  *南京军队起初有30万众,经临时政府改编、裁减之后,约20余万军队,5个军、21个师编制。

  3、死伤

  〈 20,000  从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到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整个辛亥革命军民死伤约十数万到20万之间。

  4、开支

  30元  *薪水开支:由于财政极其紧张,南京临时政府各官员每人每月薪水仅30圆(上世纪10年代初期,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圆),食宿由政府提供。而武昌起义期间,军官军饷每日20圆,普通士兵每月10圆,头目12圆。

  *临时政府初成立3个月总的预算支出为976万圆,光军费支出即有893万余圆,占了91%的预算。

  *兴业、办学、赈灾、建设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处处需求,临时政府每日需开支近百万圆。孙中山估计革命党人需要预算为5亿两白银。实业家张謇则认为:新政府的开支至少每年需有1亿2000万两,每月需有1000万两;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将短缺8000万两。

  *由于与清帝退位的协定,新政府需要每月向溥仪等皇族支付400万银圆。

  5、时间成本

  50天·17年  从1895年广州起义算起至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耗时约17年。若按狭义的辛亥革命概念,武昌首义到南京光复,只用了50多天,便完成了革命军和北洋势力南北对峙的格局。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共124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29 23:31 , Processed in 0.0116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