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2263|回复: 2

陈经: 都等着中国买单(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5 12: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中国的外汇管理机制,流动性泛滥的对外表现就是外汇储备超高。这些钱从原理上来说已经归政府所有,而且只能在境外使用。但中国政府似乎对此局面准备不足,也没有经验,手头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于是仍然按照过往安全性的原则,即使搞些投资,也只是买低风险的外国债券,是一种鸵鸟式的应付政策。对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实物经贸往来上。对内对外忙的都是造东西买东西卖东西。在世界市场上买卖期货,中国政府也小小地干一下,但基本是用最简单的“套期保值”逻辑,锁定一些利润,并不会主动兴风作浪。都是人民的钱,挣了到好说,亏了算谁的?那股票期货价格上上下下波动剧烈得很,没经验,不敢。<BR>  但在世界范围内,敢于兴风作浪而且经验丰富的人多得是。象中国政府这样搞“钱变物”太保守了,增值太慢。既然流动性泛滥钱来得容易了,再不搞“钱生钱”,那就是脑子不行。只要有场所,有由头,有人气,“钱生钱”的游戏就能开搞,聪明人捞钱太容易了。  <BR>  传统的“钱生钱”场所,是股票市场。但有一个麻烦,就是想象空间不大。都炒几百年了,人都比较熟悉了,各国的投资机构都拿股票当主力市场。前面才刚玩了个“网络”花头,才过去没几年,要风云再起只怕还要天时地利人和慢慢积聚。所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是“恢复性”地上涨。但也有例外,就是“新兴市场”,这个还有不少想象空间。到底啥是新兴市场,一般投资人哪里知道,还不是听新闻吹,听大投行大分析家引领风向。高盛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天才地设计出一个BRICs,金砖四国,除了中国不让炒没炒成,都炒上去了。不久前又弄出一个N20概念,next 20,又列出20个“有希望”的中等国家。  <BR>  但新兴市场容量还是太小,远不足以吸收巨大的流动性泛滥。全球股票市场吸收的资金和从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黄金名气很大,但通共也没有多少在市场上卖,炒炒高也就那么回事。真正有革命性变化和革命性影响的,是商品期货领域。以前的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虽然也有炒作,但相对来说是起稳定价格作用的,有了期货生产厂好锁定利润,能提高生产营销的效率,这方面是主要功用。偶尔爆出一个尖波,一般是国际局势突发事件影响。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在商品期货市场上扎堆厮混的资金有了数量级的增长。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从前都没有干商品期货的部门,现在一般都有了。在投行里搞商品期货分析的人也是数量级增长。如前所述,中国是对商品期货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上档次的机构也得有专门分析中国动向的高手。中国经济增长固然可观,但是这些年在国际上热成这样,商品期货上的放大效应脱不了干系。温家宝2004年上半年小小的加了一下息,其实只是个姿态性的动作,可能他都没想到国际市场反应会那么大。  <BR>  当先知先觉的刘其兵在铜价3500美元兑现利润,按照常规动作转手作空时,他这个小鱼没有想到,大鱼正在后头。而中国,就是猎物。  <BR>  中国政府对自己的金融实力信心非常差。到不是没钱,而是金融监管投资技术等软实力不行。机制遗留问题大,缺人才,动不动就吃亏,历史证明确实是不行,不是妄自菲薄。所以干脆就关门自搞,肉烂在锅里。金融大锅里的肉的确被利益集团搞成了烂肉,由此引发的财富分配问题很大。好在还知道关门,经济大势也不错,资本外逃没有致命,挺过去了。加入WTO时,金融货币自主权是头一个要顶住的。货物贸易作了些让步,金融上基本顶住了。到现在股票只开了个QFII要审查意义不大,货币没开放,升值慢得象爬,外资买房要资格,不正经的外资要进来,渠道七歪八扭不太顺。一句话,中国政府不配合,国际资本炒中国炒得很不痛快。  <BR>  但中国政府再怎幺小心,与实物进出口有关的大宗商品被人狠剁一刀是逃不了的。这几年着实多付了不少原料钱。国际投行们的逻辑是,中国政府在大搞建设大搞生产又缺资源,手里钱还偏偏真不少,还没经验不会弄,是“钱多人傻速来”的头号苦主。刘其兵在3500美元放了巨量铜空单被基金抓住逼空拉上4000美元时,人都消失了,局势本来是很清楚的(前文有误,他1500美元买的20万吨铜是现货,没有兑现利润而是放在国储局)。但中国方面无论是舆论还是管理者都显得经验不足或者不知深浅。  <BR>  2005年底国储局大张旗鼓在国内搞了两次储备铜拍卖,并且短暂地打下了铜价。国内有些媒体据此说什幺“基金惹祸上身”,完全是不知死活的昏话,当时我就觉得要糟糕。国储局开始摆出的“查无此人”的赖帐姿态到是能让期货交易所与逼空基金头疼,但如果对中国政府的行事作风有所了解,就知道赖帐影响太坏,长远损害更大,也是不可能的。后来铜价直线突破到8000美元去了,以前拍卖掉的都亏了。国际基金的人得意地讽刺说,“不要卖你没有的东西”。  <BR>  中国政府只能说是稍作抵抗,在国内卖了些储备铜储备糖,媒体上放些发现大油田之类的“好消息”,外面虚张声势谈两下,最后也没起多大作用。铁矿石谈判年年失利。无论是铜还是糖,这边中国刚卖储备,那边就是一通狂涨,成反向指针了。战术上基本不值一提。这我们必须老实承认,不能粉饰自吹,各种原材料让别人把价格拉上去了,中国方面资金做空没挡住还亏了不少,宣传上也不是对手。中航油的陈久霖,中储局的刘其兵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倒下了,各留下几亿美元亏空。还有更早的株冶事件,也是卖空锌,最后闹得要朱镕基组织全国收罗现货交割。面对基金的炒作,中国政府实际已经认怂了,明令派驻境外机构只许套期保值,不许炒了,并没有象一些人幻想的那样拉开架势大打出手。现在基本就是死猪样,仗着外汇储备够多,皮糙肉厚准备硬挺了。  <BR>  不玩金融花招了,回归到经济本原一看,其实也没特别严重。是亏了些原材料钱,但经济模式没被破坏。生产商买的是一样的东西,原材料涨价中国的综合生产要素还是最好,出口一搞,原材料亏的钱能补回来一些。我们的生产竞争对手更痛苦,规模小,综合素质不行,想要消化原材料高价的影响,不容易。基金的抬价行为对出口的影响很难评定,但我估计是有利于中国商品扩大市场份额的,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确实仍然很高。原材料涨价我们具体亏了多少钱很难算,反正基本不影响经济增长,外汇储备仍然是月月暴增。一般根据前后两年买入均价的差值乘一下,就算个400、500亿美元的损失出来。这肯定太粗了,一些加工贸易我们反正是买来原材料加工后又卖出去,留下加工增值部分,不能说进价涨了就算是损失了。做空亏的钱却是可以算清楚的,不会多过10亿美元。  <BR>  中国方面战术上基本退场了,这个以中国需求为由头的商品期货市场却仍然资金盘踞。按照一段时间的统计,中国方面花多少钱进口原材料,就有四倍的资金在炒对应的期货商品。  <BR>  在金融市场上,大多数时候管用的是人们普遍“相信”的理由,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并不重要,越是短期还越是如此。商品期货市场上的“中国需求论”是个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历史上所有泡沫背后的疯狂逻辑比起来,“中国需求论”还是相当合理的。“买中国需要的一切东西”这样的口号,话里话外透着“让中国买单”的意思,中国也确实忍气吞声掏钱买单了。  <BR>  中国亏了不假,可流动性泛滥的金融市场的一个特征就是“狼多肉少”。有钱的机构多的是,商品期货好挣,一会儿功夫,就全都来凑热闹了。合力拉升把中国为首的小股做空资金打爆的时候,可以一片欢腾。再往后,就面临“僧多粥少”的利润分配问题。中国不做空了,市场失去了头号斗争对象。这么回头一看,泡沫的味道非常重。局面很清楚了,加进来的资金都等着中国买单,但中国最多也只能买一小部分,挣钱不是想象中这么容易。  <BR>  期货市场价格拉得再高,最终利润结算还得回到现货市场成交上才能算得清。2006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口铜比上年跌了24%,只有190万吨。算一吨亏2000美元,共交出38亿美元给市场瓜分。这些钱铜生产商得捞去一部分,有些直接就是合同供货不走期货市场,留给炒作者的又少了一大块。这就没几个钱了。网络泡沫那阵子,随便一个鸟网络公司的市值就可以多过这个数。把逻辑上很强大的“中国需求论”拋开一看,这次商品期货的大牛市还是老套的资金推动。热情高涨的时候,都来捞,投入资金越买越高,还有人觉得涨了四倍多的8000美元铜价只是起点。中国方面螳臂挡车一般架势却不小的做空卖储行为,给市场喜剧性地增添了更多的热情。  <BR>  等热情冷却一些了,很多资金已经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的高价上等待奇迹。经典的高位震荡开始了。无论是油价还是铜价,过去几个月都是上窜下跳,再不是气势如虹的单边上涨了。如同所有的泡沫一样,提前行动的机构已经把丰厚的利润兑现了,高盛的报表上着实挣了不少。买单者并不是宣传中的中国人,而是新加进来的炒作资金。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已经注定有一些高位介入的资金要倒大霉,问题只是什幺时候发生。估计已经有一些国际机构亏损不小,但不好意思说。这个行业还在拿“过去三年年均收益30%”之类的话在宣传。  <BR>  现在,是考虑泡沫如何崩溃收场的时候了。
发表于 2007-1-5 13: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 看下来
好像不如头一偏了。

俺胡乱估计一下,作者 不是市场中人。
搞理论得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同感。结合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奇怪的经济》来看,作者对已经发生了的事认识得比较清楚,对未来好像有些盲目乐观了。作者自诩从幼稚的崩溃论者转变为了实用主义者。但看起来他转化的有点太快了,以至于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相信中国未来几乎无懈可击、战无不胜了。脱不了理论者出身的痕迹,书生气太重了。

[ 本帖最后由 循序渐进 于 2007-1-6 13: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9-29 11:22 , Processed in 0.0119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