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讲中美经济关系失衡,主要指导致各种失衡的根本原因,即美国消费太多、中国消费太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按传统民间智慧推论,当是中国容易美国难,因为俗语有谓:由俭入丰易,由丰入俭难,但在中、美之间,事实并非如此。05年第3季,美国国民税后储蓄率跌至负0.8%的历史低点,其后一直徘徊在1%之下,风暴之前的07年底,亦跌至几近零,但5月数字已回升至6.9%,调整很快。消费观念方面,据4月份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个调查显示,不少美国人在06至09这3年之间,已把一些以前看作必需品的东西视为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如干衣机、空调机和电视机,06年时分别有66%、54%、52%的人视之为必需品,到今年初,这些百分比分别下跌了17、16、12个百分点。美国消费者由丰入俭看来不太难。(美国较难做到的是减少政府消费。)但是,在中国,要增加整体私人消费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有结构性原因,特别是贫富严重不均。林毅夫07年的一篇文章说,近年中国的财富愈来愈向经营大企业的富商集中,而富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较高,但收入水平低,消费意愿难于实现。所以,整个社会就表现为消费不足。收入差距过大,原因既有结构性的,也有政策性的。近年农村收入增幅年均7%以下,城市则在9%以上,故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是结构性因素。银行贷款方面,大企业和国企容易得到资金,小企业和民企却有很大困难;这是政策性问题,里头当然也有结构性因素,如大企业主管和大银行主管往往都是有关系的高干。要改变这些结构性因素,就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