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份工业增加值仅仅较上年同期增长5.4%,表明中国工业生产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这显示,全球金融危机、此前人民币维持高位和股市的暴跌导致国内外需求直线下滑,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产出,进而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5.4%,增速继续大大低于10月份的8.2%。
中国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4%,8月份为12.8%,7月份为14.7%,6月份和5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为16.0%,4月份增速为15.7%,3月份为17.8%。统计局没有公布1月份和2月份当月的工业增加值数据。
中国2007年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最高为当年6月份的19.4%,最低为受春节因素影响的当年2月份的12.6%,统计局没有公布2007年1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
统计局同时公布,1-11月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3.7%,增速也低于1-10月的14.4%。
中国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8.5%,增速快于2006年的16.6%。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的是中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完成的增加值,中国通常在月度和季度只公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中国11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5.4%,如此之低的增速显示,中国工业生产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
工业生产的半停滞明显源自全球金融危机、此前人民币维持高位以及股市暴跌所导致的国内外需求的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国外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影响了工业产出。
中国11月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2%,显示出口行业目前境况堪忧。
而人民币维持高位和中国大陆股市的暴跌则扭曲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国内需求。
股市的暴跌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大受影响,也使得企业融资出现严重困难。
中国11月份零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0.8%,增速继续低于10月份,显示物价增速回落和股市暴跌继续推低虚高的零售额,使得名义消费的虚假繁荣开始破灭,而实际消费需求的低迷初步呈现。
同时,11月当月中国进口则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显示内需疲软大大影响了国内的进口需求。
而中国1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较上年同期仅仅增长2.0%,增速大幅回落。工业价格的下滑严重削弱了工业产出。
工业增加值的大幅减缓将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工业是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产值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左右,而工业增加值就是中国工业产值的基准测量指标。
中国今年1-9月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9%,增速大大低于上年同期修正后的12.2%,也低于2007年全年修正后的11.9%和2006年全年最终修正后的11.6%。这使得官方不得不将经济重心从防止通货膨胀转到保持经济增长上来。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11月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为人民币6,448.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2%。而10月份出口交货值则增长了6.8%。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11月份原油产量为1,58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4.9%,增速高于10月份的3.9%。
11月份原煤产量为2.3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5.2%,增速低于10月份的9.2%。
11月份水泥产量1.3亿吨,较上年同期小幅增长2.8%。
11月份发电量和钢铁产量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发电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6%,为2,540.2亿千瓦时;钢材产量4,230.1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11%。
11月份的汽车产量也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5.9%,达到71.4万辆。 |